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从《读库》关于“报人”文章感叹今日技术媒体

2013年04月23日 ⁄ 综合 ⁄ 共 152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写这篇文章的之前我就已经想好了,要先感谢一下博文视点的周老师和大微,是博文送给了我一本《读库》0603,是大微把这本书交到我手上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程序员》杂志的特别策划进展到紧要关头,可是我还是抛开一些公务不谈,抱着这本书看了半个下午。越看越感叹,遇到Myan,赶紧和他分享所看的收获,从中晓得为什么他现在那么有观点与眼光,是因为在我为书中的内容如《唐山大地震记录》而感叹时,他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了一本比这还要偏激的报道。这也是为什么他见怪不怪,而我见怪大怪的原因了。
在送博文的朋友回武汉时,又和老乡兴田聊了一路,晓得此书主编为业界名人“老六”,竟然和我的名字一样:)(大学宿舍里我排行老六,故人称老六)。因为这名字因为丛书里面的怪事,我又在当当上下单买了0601、0602。一本送了方方,一本留着自己读。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的文章。
张季鸾是《大公报》的主编,关于他的为人与轶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者再买一本《读库》0602(当当上有卖,而且打折厉害:))。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下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感受。
为什么现在媒体特别是IT媒体并不是特别受读者欢迎?其中一个因素我认为就是自己的声音太少。《大公报》虽有背景,虽有蒋委员长与周公赏识,但其文章组织皆是自主,这是其最为吸引人之处。而我们的很多媒体上却常常为了商业而出卖内容,到了读者那儿最终看到的就是垃圾与美食同在的一盘餐。你愿意从垃圾里捡一只美味烧鸡来吃吗?但这里为这些媒体喊一声冤,如果不这样,我们能活下去吗?是的,目前我们这个环境要以存活一家媒体尤其是技术媒体确实是难之又难,不看别的,看一下各家媒体上的那些评论就晓得怎么回事了。(此处语言偏激,为书生意气,若有看官不爽之处,请略过)
为什么今日技术媒体的声音偏弱?其中一个因素我认为是专业的人士太少。《大公报》里常见惊人之作,其作甚至会影响战局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如张季鸾在西安事变时写的那篇言辞激烈而感人的“劝降书”,张学良先生在高龄之时仍然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回看我们的媒体,能有回味之文是少之又少,为何?看几点,频繁的人员换位,浅薄的知识积累,以及知识积累的失衡,仅这些就已经贻害万千读者与出版人了。而张季鸾等人则是朝与各界人士共话时局,晚与报社同甘共苦,夜则下笔千言于社论。其积累,其坚守,其勤奋,为我辈所万不能及也。
为什么今日技术媒体少见“偏激”之言?跟随张季鸾先生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其人洒脱而包容。虽然《大公报》与当时国民党关系甚好,而杨刚已为共产主义人士,张季鸾先生依然纳其入报,并放权让杨尽洒已所欲,终成《大公报》副刊繁荣一片。再者,范长江深入苏区,采访报道民众之疾苦,数篇通讯稿均正常见诸报端。此两件事足能说明张之“兼容并包”之气概。回看今日技术媒体,如果有一篇文章有刺伤商务嫌疑,则是要犯大错的,因为这会断了某些人的财源,于此种种,也终成一片“天下大事”景象,靡靡之音响彻寰宇。
而为什么又少见才俊辈出?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在这儿谈论似乎有颇多不妥,但心中之气不吐不快。此为各打五十大板之论,一是现在立志于“言论救国”之人少了,环望四周,有几人会为理想而献身,再退一步,又有几人有理想?包括我辈,常为金钱与权势所倾倒,不能忍一时寂寞,常做使自己万古悲凉之事,悲哉乎?此为基层,再看高端。种种限制与禁锢,深深的人事之潭,不小心则遭万人践踏,永世不得翻身,何来季鸾宽袍之下的自由风气。一是自己妙笔生花,一是发现才俊无数,我认为这是张季鸾先生最大的贡献,对《大公报》对中国报业的发展。
书生意气,挥斥方逎。此文仅为自己所观所想所思,绝无映射哪家媒体之说,切勿对号入座,如若因此而生祸,后果皆由此人自己承担!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