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Python学习笔记——描述符

2012年03月12日 ⁄ 综合 ⁄ 共 386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在Python中,访问一个属性的优先级顺序按照如下顺序:

  1. 类属性
  2. 数据描述符
  3. 实例属性
  4. 非数据描述符
  5. __getattr__()方法 这个方法的完整定义如下所示:
     
def __getattr(self,attr) :#attr是self的一个属性名
     pass;

先来阐述下什么叫数据描述符。

数据描述符是指实现了__get__,__set__,__del__方法的类属性(由于Python中,一切皆是对象,所以你不妨把所有的属性也看成是对象)

PS:个人觉得这里最好把数据描述符等效于定义了__get__,__set__,__del__三个方法的接口。

阐述下这三个方法:

__get__的标准定义是__get__(self,obj,type=None),它非常接近于JavaBean的get

第一个函数是调用它的实例,obj是指去访问属性所在的方法,最后一个type是一个可选参数,通常为None(这个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给定类X和实例x,调用x.foo,等效于调用:

       
type(x).__dict__["foo"].__get__(x,type(x))

调用X.foo,等效于调用:

     
type(x).__dict__["foo"].__get__(None,type(x))

第二个函数__set__的标准定义是__set__(self,obj,val),它非常接近于JavaBean的set方法,其中最后一个参数是要赋予的值

第三个函数__del__的标准定义是__del__(self,obj),它非常接近Java中Object的Finailize()方法,指Python在回收这个垃圾对象时所调用到的析构函数,只是这个函数永远不会抛出异常。因为这个对象已经没有引用指向它,抛出异常没有任何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一一比较这些优先级.

首先来看类属性

     
class A(object):
    foo=1.3;
    
print str(A.__dict__);

输出:

     
{"__dict__": <attribute "__dict__" of "A" objects>, "__module__": "__main__",
 "foo": 1.3, "__weakref__":  <attribute "__weakref__" of "A" objects>, "__doc__": None}

从上图可以看出foo属性在类的__dict__属性里,所以这里用A.foo可以直接找到。这里我们先跨过数据描述符,直接来看实例属性。

     
class A(object):
    foo=1.3;

a=A();
print a.foo;
a.foo=15;
print a.foo;  

这里a.foo先输出1.3后输出15,不是说类属性的优先级比实例属性的优先级高吗?按理a.foo应该不变才对?其实,这里只是一个假象,真正的原因在于这里将a.foo这个引用对象,不妨将其理解为可以指向任意数据类型的指针,指向了15这个int对象。

不信,可以继续看:

   
class A(object):
    foo=1.3;

a=A();
print a.foo;
a.foo=15;
print a.foo;
del a.foo;
print a.foo;  

这次在输出1.3,15后最后一次又一次的输出了1.3,原因在于a.foo最后一次又按照优先级顺序直接找到了类属性A.foo

然后我们来看下数据描述符这一全新的语言概念。按照之前的定义,一个实现了__get__,__set__,__del__的类都统称为数据描述符。我们来看下一个简单的例子。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
       pass;
   def __set__(self,obj,val):
       pass;
   def __del__(self,obj):
       pass 
    
class A(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print str(A.__dict__);
print A.foo;
a=A();
print a.foo;
a.foo=13;
print a.foo;

这里get,set,del方法体内容都略过,虽然简单,但也不失为一个数据描述符。让我们来看下它的输出:

   
 
{"__dict__":  <attribute "__dict__" of "A" objects >, "__module__": "__main__", 
"foo":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0C46930 >, 
"__weakref__":  <attribute "__weakref__" of "A" objects >, 
"__doc__": None}
None
None
None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对a.foo赋值了,但其依然为None,原因就在于__get__方法什么都不返回。

为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对数据描述符的理解,我们简单的作下改造。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result=None;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
        return self.result-10;
    def __set__(self,obj,val):
        self.result=val+3;
        print self.result;
    def __del__(self,obj):
        pass 
    
class A(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a=A();
a.foo=13;
print a.foo;

打印的输出结果为:

   
    16
    6

第一个16为我们在对a.foo赋值的时候,人为的将13加上3后作为foo的值,第二个6是我们在返回a.foo之前人为的将它减去了10。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常规的Python类在定义get,set方法的时候,如果无特殊需求,直接给对应的属性赋值或直接返回该属性值。如果自己定义类,并且继承object类的话,这几个方法都不用定义。

下面我们来看下实例属性和非数据描述符。

     
class B(object):
    foo=1.3;
b=B();
print b.__dict__
#print b.bar;
b.bar=13;
print b.__dict__
print b.bar;

输出结果为:
{}
{"bar": 13}
13

可见这里在实例b.__dict__里找到了bar属性,所以这次可以获取13了。

那么什么是非数据描述符呢?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实现get,set,del三个方法的所有类

让我们任意看一个函数的描述:

     
def hello():
    pass

print dir(hello)

输出:

     
["__call__", "__class__", "__delattr__", "__dict__", 
"__doc__", 
"__get__", 
"__getattribute__", 
"__hash__", "__init__", "__module__", "__name__",
 "__new__", "__reduce__", 
"__reduce_ex__", "__repr__",
 "__setattr__", "__str__", "func_closure", 
"func_code", 
"func_defaults", "func_dict", "func_doc", "func_globals", "func_name"]

从上面可以看出所有的函数都有get方法,但都没有set和del方法,所以所有的类成员函数都是非数据描述符。

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
        return "get",self,obj,type;
class D(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d=D();
print d.foo;
d.foo=15;
print d.foo;

输出:

     
("get",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0C46870 >, 
 <__main__.D object at 0x00C46890 >,  <class "__main__.D" >)
15

可以看出实例属性掩盖了非数据描述符。

最后看下__getatrr__方法。它的标准定义是:__getattr__(self,attr),其中attr是属性名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class D(object):
    def __getattr__(self,attr):
        return attr;
        #return self.attr;
        
d=D();
print d.foo,type(d.foo);
d.foo=15;
print d.foo;

输出:

     
   foo <type "str" >
   15

可以看的出来Python在实在找不到方法的时候,就会求助于__getattr__方法。这有点像javascript中FF的私有实现__noSuchMethod__,或ruby中的method_missing.

注意这里要避免无意识的递归,稍微改动下:

     
  
class D(object):
    def __getattr__(self,attr):
        #return attr;
        return self.attr;
        
d=D();
print d.foo,type(d.foo);
d.foo=15;
print d.foo;

这次会直接抛出堆栈溢出的异常,就像下面这样:

     
 
RuntimeError: maximum recursion depth exceeded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