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2013年03月06日 ⁄ 综合 ⁄ 共 5146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救大兵瑞恩》于1998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1944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8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一触即发,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到底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只是美军当中的一名普通上尉,但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他义无反顾的带上七名士兵去寻找瑞恩并且最终都牺牲了。为了一名毫无关系的士兵而搭上八名士兵的性命,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从常理来看,它是荒谬的。但是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却是合理的。米勒上尉最后牺牲前的那一句话无疑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引发出对人类人性的思考:人类这种至高无上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出生命的可贵和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和依赖。《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二)

  记得这部片子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看过,不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也许是太小了的缘故。直到现在把它又看了一遍后,深有感触。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在艰难的寻找过程以及找到瑞恩后誓死阻击德军的过程中,有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国的电影中向来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并没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迹,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看似不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让我感到了真实。谁说英雄一定要有过人的能力,谁说英雄就不能哭,谁说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战争是一场大火,越是煽动就越厉害,越蔓延,不断死去的人,总会引发更多的战争,引发更多的人死去。这又告诉我们,英雄并不是好战者,发动战争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应该学会怎么样去平息战争,不让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领导能力,又有常人的举止,才让这个英雄与众不同。在社会中他就是一个英明的领导。

  至于厄本,我想着重说明一下。人们一定会认为他是孬种,是懦夫,但在我看来,厄本的形象真正符合了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请注意,厄本在这次任务前只是一个小小的翻译官。他只是一个大多数百姓的象征,他只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现出的躲闪,懦弱、不敢面对死亡、不敢冲出重围挽救同盟……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态度。在普通人眼里,面对战场上的血腥,躲闪逃跑是第一个念头,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么可能神话般地冲上去将敌军的头颅打爆呢?这里片子想告诉我们,不是谁拿起枪都能独当一面,不是谁面对敌人就能英勇在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样简单的事情。战士都是英雄,他们都是超人,从肢体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面对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应该给予一些理解,毕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够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个在电影里只出现了约40分钟的二等兵,本身并不是个关键的人物,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从瑞恩的言语中,从他三个兄弟的表现中,我能感觉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务,誓死效忠国家了。那么拯救瑞恩就不是只因为他的三个哥哥阵亡,怕他妈妈伤心了。试问:谁没有父母?谁的死对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凭什么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幸运待遇?凭什么要为他去浪费那些珍贵的军用物资呢?难道只是为了美国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为了高呼民主,人权吗?米勒说过:“为了一项任务,死掉两三个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换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这样死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瑞恩,却死了三条人命,这看起来并不值得。瑞恩只是美国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们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扬英雄主义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见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却显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类,也足以讴歌美国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致死不逾。

  可以说这三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米勒是领导,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样。进一步说一个军队是等级分明的,就似一个社会。一个社会中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会成为士兵努力的目标。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本片开始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描写了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但这并不代表本片就情节拖沓了。正相反,本片从开场的血腥中暗示了战争的残酷。而影片中从不同人口中经常可以听到意思相同的一句话“完成任务,就可以回家”。在我看来,40分钟的开头以及这一句话很好的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心态:想让战争快点结束,和家人团聚。毕竟谁都不想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上多待一分钟。但德军却似一只困兽,尽管已经是强弩之末,但还可以作困兽之争。此时可以说是两军意志的比拼,作为军队的领导人当然知道稳定军心,提升士气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想到了树立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瑞恩”。既然树立榜样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么,拯救榜样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拯救瑞恩就是为了弘扬瑞恩的精神,为了让士兵们感到政府的关怀,找到自己的目标,提升一个由士兵组成的社会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三)

  由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执导的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经放映,便好评如潮。不仅是由于该片所带来的逼真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www.lz13.cn)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名言: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