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笑谈中外软件职场差异

2012年09月16日 ⁄ 综合 ⁄ 共 3648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题外话:

      由于思维的混乱,于是写本文之前,我先做了张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2010-4-10-1

做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下去,每个点展开来写,就太大太多了,况且每个点都可以有好多个点,这样一级级展开的话,差不多都可以写本书了。于是决定把范围缩小一些,可是当我用思维导图工具去画的时候,怎么画都会把问题搞大搞多,最终,我决定,从几个点管中窥豹,来谈一谈中外软件职场的一些差异。最终的思维导图就画成了下面的这个样子。

2010-4-10-2

1.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环境, 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讲到生态环境,多半会从生态环境的食物链来分析这个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只有组成食物链的物种保持一个平衡状态,这个食物链才会相对健康、稳定。

国外:相对比较重视食物链的各个层次的稳定。

国内:并不是太重视食物链的各个层次的稳定,经常会打破食物链的平衡,做出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点评:一句话两句话说起来仍然太空洞,太空,关于这个,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明白的,请继续向后看。

2.企业文化

现在的企业逐渐的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个人认为,民族文化差异是造成企业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关于企业文化的不同,我不想在文章中展开来探讨,因为这个话题也太大了。

3.沟通

国外:

      一个将军亲自来到一个士兵身前做战前动员,士兵上前敬礼,相互寒暄。
      将军:听说仗再打半个月就可以回家探亲休假了,怎么样?一星期时间够不够?

      士兵(幽默的开玩笑):怎么可能够嘛!!!

      将军:……

国内:

      将军告诉自己的一个手下,把那个士兵给我叫过来。于是自己的手下把士兵喊了过来,士兵站立笔挺,敬礼也非常标准,向将军问好。

      将军:听说仗再打半个月就可以回家探亲休假了,怎么样?一星期时间够不够?

      士兵:能够战死沙场是我的光荣,可惜我到现在都没有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一个星期的探亲假时间太够了,我更希望能够更早的回到部队,拼搏沙场……!@#$$

      将军:……

点评:没有一个士兵会不愿意休探亲假,也没有一个士兵嫌一星期的探亲假时间太长的。可是在中国,听话不能光听话本身,俗话说的好,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其实,在中国,领导的心思更难猜。

4.需求变化

国外:

      在国外,只有等需求稳定下来或相对稳定下来以后才会进入开发,如果需求发生变化,那么需求分析师就得站在中间,所有程序员拿pp蛋或锤子等工具一番泄愤,等发泄完以后,继续进入后续的开发,虽然这种“动作”太过激烈,但是大家关系却都处的非常融洽。

国内:

      在国内,个别公司需求人员个需求分析师的理解就并不统一,程序员跟需求人员跟需求分析师的理解也并不统一,限于项目周期的压力,经常会在搞不清楚需求的时候,直接进入编码阶段,如果开发过程中有偏差,再做调整。程序员其实并不愿意这样去做,毕竟基于需求考虑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基于系统考虑问题就会复杂,况且,需求这样子的变来变去,经常会加班到深夜,连续几个月的这样加班,终于忍不住抱怨了一下:“这不累傻小子呢吗?怎么表就不能提前画时间设计一下,给我们一些时间好好设计一下,把需求统一一下,至少不这样盲目的开发?”
      项目经理听到就开始责备开发人员:“总共才变了多少?你说说才变了多少?”

      程序员听到项目经理的声音后心里暗自叫苦:“总共6张表,你就给合并成3张表,我一个星期加班加点到深夜,搞的都是一些存储过程,数据库变了,存储过程得改,数据访问层得改,业务逻辑层得改,接口层还得做些调整”。可是碍于领导,不能顶撞,只能憋在心里。

     需求分析师:“你这说的什么话嘛,什么叫累傻小子,你这个态度,大家以后怎么做事,我哪有时间去给你好好整理需求?你自己看看需求人员的文档跟流程图把需求按照你自己的方式理解出来不就ok了嘛?”软件开发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了大不了你花半个小时把它改好,如果你半个小时都改不好,那么我会认为你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开发人员……

点评:应该让需求分析师跟项目经理跟程序员做下角色互换,只有角色互换,才能够相互的理解。

5.人才培养
国外:
      如果有员工非常上进参加学习、培训,那么领导是非常支持的,经常会把培训作为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和激励。

国内:    

      2010-4-12(星期一)是VisualStudio2010发布会的日子,这对于开发人员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日子啊,于是有员工找到主管进行沟通,想请一天假来参加这场盛宴,主管说:“我没有权利批请假了,上次因为员工请假参加技术交流会,我的主管把我批了一顿,你还是找我的主管沟通吧!”。

     于是员工找到主管的主管进行沟通,主管的主管说:这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告诉你,工作是第一位的,学习才是第二位的,这个学习非得跑去听课才可以吗?这些知识互联网上应该都可以学习到的。于是就没有批准。在这个员工被转正的前一天,他的主管是这样说的:2010-4-12日的发布会你就别去参加了,安心工作,你要同意我这就去给你办转正。

点评:

      不敢说国内的企业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至少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主管的心态,正所谓铁打的企业流水的程序员。

6.加班

国外:

      主管说:Victor啊,你这个周末准备怎么过?

      Victor:我准备在公司加班,反正周末没什么事做,我一个人也没有女朋友陪,我在公司加加班也好。

      主管(严肃的):你是我的员工,我花成本在你身上,把你累垮了怎么办,你在浪费我的成本,你最好周末不要呆在公司,在家休息或出去玩玩都可以。然后陪Victor一块离开公司。

国内:

      主管:Jim,这个周末准备怎么过?

      Jim:我准备在公司加班,反正周末没什么事做,我一个人也没有女朋友陪,我在公司加加班也好。

      主管:满心欢喜拍拍Jim的肩膀,意味深长的说(虽然很高兴,但是不表现出来),别太累了,该休息休息就休息一下,你有前途,我看好你。然后独自一个人走了。

点评:

       到底谁才是真正对你好的人呢?
       我的一个同事说:领导,我今晚得加班到凌晨3:00,得在公司逗留到很久,行不行?
       领导不假思索的高兴的说:“这太行了”。
       过了一会,这位领导又语重心长的说:不好,该休息还是要休息,哪能这么干呢?

       结果这个同事真的加班加到凌晨3:00。

7.薪资

国外:
      
据说国外的人员认为,技术人员是公司的宝贵财产,管理人员是为技术人员服务的。所以,技术人员比管理者拿的工资高的很多很多。项目时间上是由主要以开发人员的意见为主,品质管理人员是不被管理者管理的。

国内:

       技术人员是为传统行业服务的,在国内技术人员是不缺的,不被重视的,真正企业需要的是好的业务人员能够把市场打开,需要一个好的管理人员管理好这帮技术人员。时间上管理者说了算,技术人员能做的就是加班加点的去服从,管理者认为软件的质量差不多就行了,质量过的去就可以了,不出大的问题质量就算过关,于是给测试人员订立了标准,前期不要把质量卡的太严。

点评:

      在国内薪资多半是跟你的职称挂钩,很少有开发人员高过管理人员太多(就算是有,也是少数。)这种状况恐怕短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管理者给品管人员压力,那么软件的质量势必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养了一帮测试人员,到底有没有起到该起的目的,养他们的目的又是为什么?如果管理者说,你还想不想干了,我说差不多就行了,哪那么多事啊。到时候测试人员测试Bug的水平一定是会下降的。

      其实无论是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业务人员,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做出一份力的,如果说业务人员的功劳最大,轻视开发人员,把奖金发给个人,那么这样的企业如何能够做大。国外这点做的的确就比较好,从来都把奖金发给团队,因为国外认为:一个公司不是靠一个总经理或靠一个厂长在那里苦口婆心的讲,企业就做大了,而是靠文化去推动它,一个文化就会把人潜移默化,慢慢的就形成了国外的管理的那个模式了,国外会比较注意发团队奖金,用团队奖金带动团队精神。

微软北京.NET俱乐部的主席葛涵涛曾经说过一句话:“在国内,IT是服务于传统行业的,开发人员在公司的影响力常常是不如那些业务人员、销售人员,时常在企业中处于受欺负的地步”,当他讲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明白了很多的事。真的庆幸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能够有微软北京.Net俱乐部这样的组织陪伴着自己,有葛大哥这样的大哥指点自己。

葛涵涛大哥还说过一句话:“用对人,这很关键”。

那么这句话对企业的员工来说,应该也可以这样说:跟对人(不一定局限于某一个主管、领导,也可能是一个平台),这很关键。其次要说对话、做对事。

总结:

以上都是一点自己的浅见,限于篇幅,没有针对某些点展开来讨论,博客园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云集,希望能够起到管中窥豹、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联合起来,去影响身边的同事们,进而去改变中国软件的职场的环境吧。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