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编译器历史简要

2013年10月06日 ⁄ 综合 ⁄ 共 3328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9706b0100dhpt.html

 

一。历史背景
    上世纪50年代,IBM的John Backus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对FORTRAN语言及其编译器进行开发。但由于当时人们对编译理论了解不多,开发工作变得既复杂又艰苦。与此同时,Noam Chomsky开始了他对自然语言结构的研究。他的发现最终使得编译器的结构异常简单,甚至还带有了一些自动化。Chomsky的研究导致了根据语言文法的难易程度以及识别它们所需要的算法来对语言分类。正如现在所称的Chomsky架构(Chomsky Hierarchy),它包括了文法的四个层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个都是其前者的特殊情况。2型文法(或上下文无关文法)被证明是程序设计语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着程序设计语言结构的标准方式。分析问题(parsing problem,用于上下文无关文法识别的有效算法)的研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当完善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它已是编译原理中的一个标准部分。
    有限状态自动机(Finite Automaton)和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同上下文无关文法紧密相关,它们与Chomsky的3型文法相对应。对它们的研究与Chomsky的研究几乎同时开始,并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设计语言的单词的符号方式。
    人们接着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目标代码的方法,这就是最初的编译器,它们被一直使用至今。人们通常将其称为优化技术(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从未真正地得到过被优化了的目标代码而仅仅改进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实际上应称作代码改进技术(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当分析问题变得好懂起来时,人们就在开发程序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来研究这一部分的编译器自动构造。这些程序最初被称为编译器的编译器(Compiler-compiler),但更确切地应称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这是因为它们仅仅能够自动处理编译的一部分。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为Unix系统编写的。类似的,有限状态自动机的研究也发展了一种称为扫描程序生成器(Scanner Generator)的工具,Lex(与Yacc同时,由Mike Lesk为Unix系统开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项目都贯注于编译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动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代码生成。这些尝试并未取得多少成功,这大概是因为操作太复杂而人们又对其不甚了解。

 

二。国内编译器的研发历史
    我国编译器研发工作起步并不算晚,早在60年代初期,董韫美院士和杨芙清院士就分别在中科院和北大领导研究组开发编译器,那时面向的高级语言是ALGOL和FORTRAN,目标机是国产机。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需要,中科院、国防科大、江南计算所、北大等单位一直在研制国产计算机,包括大型机和高性能计算机(如向量机、并行机),相应的也在研制高级语言编译器。中科院计算所以董韫美院士领导的研究组先后开发了119机、109机的类 ALGOL语言编译器BCY。国防科大开发了向量编译器和向量识别器。
    70年代中科院计算所张兆庆教授研究组(以后称ACTGroup)开始在国产机上研制FORTRAN语言编译器,先后参与了众多的院级和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主持开发了013,757,KJ8920等国产大型机系统中的FORTRAN语言编译器,所研制的编译器支持了数百万行应用软件的运行。
    90年代以来ACTGroup承担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先后开发了共享内存多处理机的并行识别器,分布式内存多处理机的并行识别器, SIMD芯片和VLIW芯片的并行优化C编译器。将编译技术与图形学结合,ACTGroup还推出了集成化、可视化的并行编程环境。ACTGroup在先进编译技术和并行编程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国际著名学者评价此研究组居编译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

 

三。研究现状
    编译器设计最近的发展包括:首先,编译器包括了更加复杂算法的应用程序它用于推断或简化程序中的信息;这又与更为复杂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于函数语言编译的Hindley-Milner类型检查的统一算法。其次,编译器已越来越成为基于窗口的交互开发环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编辑器、连接程序、调试程序以及项目管理程序。这样的IDE标准并没有多少,但是对标准的窗口环境进行开发已成为方向。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在编译原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编译器设计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没有多大的改变,它现在正迅速地成为计算机科学课程中的中心环节。
    在九十年代,作为GNU项目或其它开放源代码项目的一部分,许多免费编译器和编译器开发工具被开发出来。这些工具可用来编译所有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它们中的一些项目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而且对现代编译理论感性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们的免费源代码。
    大约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们的一个工业化的并行化优化编译器Pro64的源代码,后被全世界多个编译器研究小组用来做研究平台,并命名为Open64。Open64的设计结构好,分析优化全面,是编译器高级研究的理想平台。

 

四。国内编译器开发的现状
    90年代以来,国内主要以研制并行机为主,相应的并行编译器研制也在国内开展起来。代表性的成果有:上海复旦大学朱传琪教授研究组研制的面向共享存储并行机的并行优化编译器AFT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华大学汤志忠教授研究组在软流水优化技术上做了很优秀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郑纬民教授研究组开发了交互式并行化系统 TIPSExplorer,北京大学许卓群教授、李晓明教授研究组在HPF(High Performance Fortran)编译器方面做了多年工作,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此外,国防科大、江南计算所等单位也都有从事并行编译技术研究。随着芯片研制,国内还有若干单位也在开展基于GCC生成面向特定芯片的编译器工作。

-------------------------------------------------------------------
    ( 注:跟着GCC跑,形似而神不似,也会把研究和发展的船开到阴沟里去。即便在编译GCC时没有任何编译错,您也可能因为它的愚蠢的解释而让CPU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种缺陷会带到GCC下的每一个蛋中,耸人听闻是吗,不信您用手工写汇编再PK那个GCC生出来的坏蛋,对于MIPS这种把CPU的性情充分暴露在程序员面前的鸡,编译器的蹩脚表演就更会带给您伤痛了。人很多,脑壳很多,多数不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浮躁的台风把一个个脑壳搬了家,慌不择路者众?居无定所者众?还是丢魂失魄者众?今天首要的任务是什么?是要收魂拾魄,找回滚落的脑壳,让它们重返到各自的肩膀上。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9186
例如:

    吕文超

    这位原来是硬件方面的能手教师,就在参与研制DJS 100参与系列机研制工作中通过钻研深入掌握了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真谛,并编写出操作系统的教材和第一个在清华开出了操作系统这门新课程。

    慈云桂
    为使软件系统充分发挥巨型机硬件的性能,他们提出了与国外主流巨型机软件兼容的指导思想,并行操作系统、向量化编译、多级诊断和并行算法等研究,进而在我国首先采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了多种软件工具,完成了近200万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任务。.......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