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2013年02月13日 ⁄ 综合 ⁄ 共 8122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党。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二)

  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荒唐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这看似荒唐的历史正是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的道理。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于1841年组织编译了《四洲志》,此后以此为基础才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认识所谓的泰西也正是从这些地理、历史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开始就提出著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学习西方的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

  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中,几次大战的赔款使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艰难,出现了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其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一种空想,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平天国运动在局部地区取得政权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的,它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响。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对于农民阶级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况且太平天国的政权在此时正遭受着极大地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它的悲壮的灭亡也有一些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灾难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与泪顽强地抗争着,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着。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表达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对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大都没有超出冯桂芬的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本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具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为后来的我们所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许也只有这样了吧。虽然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确实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军事人才、翻译人才和技术人员。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说在这之前被唤醒的只是少数人的朦胧的民族意识,那么甲午战争唤醒的就是全民族的爱国意识了。那时,在中国人心中日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是我们所鄙视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倭。被这样一个国家打败,并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实为上下震惊,真真是“四万万人同一哭”。

  每一次伤痛之后总会有我们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车上书,有了短暂但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维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面终于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康有为借《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影响已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鼓舞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动力。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们总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如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写《盛世危言》,就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但百日维新终究也是失败了,留给人们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限豪情。

  此后,又有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亡的道路,于是有了武昌起义,有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我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候落后了,于是就只有在不断的屈辱苦难中坚强、进步。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却客观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曾说“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至此,不由得感慨,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终究就要落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凡事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在历史的某一环节落后,就可能意味着今后的与更加先进的文明的碰撞、冲突、交融,在饱受欺凌中补习落下的课程,在痛定思痛后学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会伴随着无数人的鲜血与辛酸。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思想落后于时代,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领先于时代,就有可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时代的局限性而壮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为后来的人们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留下一丝痕迹,指引着后来人,留给历史以悲壮的回响。

  近代,这个充满了血与泪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回首望去,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三)

  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将要完成,期末的试题是读后感。在老师推荐的那些书中,我唯独看上了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初只是因为名字有趣,殊不知内涵如何。借来一看,才觉得真的值得一看。它写的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

  在此,我首先想写一下作者。也许是因为我才学尚浅,看到作者的名字,我并不熟悉,确切的说是没有听说过。仔细查阅资料,才发现陈旭麓先生的文字遍及各处,部部书中都尽显他的文学底蕴之深,才学之广博。他一生都致力于史学研究,一生写过许多影响颇大的论文,编著过许多书籍。“刘知几谓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旭麓却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三长”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史识’”陈旭麓先生的好友这样评价。

  一、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陈先生说,漫长,是与西方相比所得的结论。其含义可以归结为两点:时间跨度和历史进程。在这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错重叠留下了斑斑血迹。1640年到1840年,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机械化的时期,可是我们中国却依然重复着旧有的圈子行驶,再强的国力也抵不过西方的先进工业。我们落后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殴打,赤裸裸的剥削。旧王朝还在腐朽中苟延残喘,殊不知接下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灾难。

  书中写到“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然而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最土地。”对于这个时期土地的私有和买卖,的确也是腐朽的一大表现。陈先生用一个臣子上书奏折的例子生动的讲述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这种现状实在是令人悲哀。

  宗族与行会和儒家思想,也是存在与当时的社会之上的。陈先生介绍:“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它长期成为城镇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至于儒家思想,似乎更能契合专制君权的需要。也许正是因为行会和儒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百姓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些吧。

  书中说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是陈先生对长期性的一个全方位的解答。

  二、历史的耻辱

  在一个古老的年代里,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还算不错,丝绸,茶叶流向国外,来自西方的器物、工技、艺术、植物、习俗以至意识形态也从同一渠道源源流入中国。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中西交往最重要的大都市。马可。波罗的中国游历,郑和下西洋的宣传国力,无一不体现着古老中国散发出的魅力。然而,一个清王朝,一个闭关锁国,彻底给予了国外欺辱中国的机会。“由中西贸易而渗入中国的洋物和毒品,又给世变添加了新的内容。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顶示了这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陈先生给予了这样的描述。

  清政府快要灭亡,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鸦片战争前夜,中外贸易虽仅留广州一口,但中国同外部交往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已波及较大的社会生活个方面。从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是为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是他们处心积虑了325年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而日本,则从中国的遭遇中由震惊而自强,自己起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尽管林则徐的作为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外国侵略的抗御,但却仍旧抵御不了洋枪大炮。关于这一部分,陈先生坐了好些铺垫。从西方与东方写起,层层深入,向我们临摹出了一个极为真实的近代社会。这段耻辱的历史在陈先生的笔下一点一点的曝露出来。

  对于日本的侵略,陈先生命名为“日本冲来了”。战争结束,日本得到了偿银,并借条约行文中“清帝国偿付日本遇难民抚恤金十万两”一句而正式阻断了与中国的关系,自明洪武卜五年,直到光绪初年,按期进贡,未曾中断。陈先生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国厉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湘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多方面的灾难,已为数十年来的各种近代史书一再记述和论说。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巨变。

  三、起义

  陈先生在书中着重写了太平天国,这个运动中既有悲剧,亦有喜剧。“蜿蜒由折之中,既有胜利的欢欣,又有失败的血泪。悲剧和喜剧都包含着极其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陈先生写道。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它历时14年,使清廷国力大伤。这便是他们最大的意义。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太平天国也提出了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它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书中说到了太平天国的悲剧与喜剧,书中说“清王朝是正在衰败中的封建政权,但它却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崛起了以曾国落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势力。这一势力注重经世,罗致人材,并且以守卫名教为号召,组织了一支以经生为骨干的新的军事力量。”封建统治下的两千多年的势力,怎可轻易瓦解。

  不过书中也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洽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www.lz13.cn)可见,太平天国的意义还是非常的重大。

  四、历史的选择

  自此之后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开始自强,求富。且不说结果如何,单单一个想法,就已经很好了。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

  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因此书中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社会主义便成为优国之士高谈阔论的一个题目。”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所设计和构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反映了七十年社会经济变化中蕴积起来的富国强兵、大倡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这种要求代表了历史娘递过程中的一个应有阶段因此,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它又合理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将一个完整的近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充满了血与泪的时期,我们难以忘怀,也不能忘怀。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成长,在一批有一批人的艰辛求索中升华。读完这段的历史,多了些许心酸。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