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精简整理]疏通中国历史脉络——“北宋(辽、夏)、南宋(金、蒙)”篇

2018年05月19日 ⁄ 综合 ⁄ 共 2950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宋朝历史概述(960年-1279年)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南宋的历史从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公元1279年,元军攻破崖山(今广东新会),陆秀夫背着帝昺投海,南宋灭亡,宋朝历时320年。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朝代之一。宋代历史上涌现出许多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科学家、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以及独领一代风骚的文人墨客,堪称人才辈出的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宋史》上称他马上皇帝。生于公元927年,长大后,太祖相貌雄伟,气度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绝非一般人。学习骑马射箭,则在常人之上。宋太祖赵匡胤统兵打仗,能征善战。公元960年,他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帝宝座,建立起宋朝。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混乱局面。在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中,赵匡胤起了关键作用。为了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实现赵宋政权的长治久安,赵匡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赵匡胤对宋代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对宋代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还有两位皇帝。一位是宋神宗,是宋代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宋神宗二十岁继位,他看到赵宋政权衰弱不振,对辽夏一再退让妥协,萌生了扭转这个局面的愿望。他用变法革新派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想改变宋朝当时积弱积贫之势。但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宋神宗又动摇过,支持变法不够坚决,加上变法过程中政策实施上的一些问题,最后导致变法失败,没能改变宋王朝继续衰败的命运。
宋朝历史上最昏庸最败坏的皇帝是宋高宗赵构。赵构是南宋政权的建立者。对女真族的军事进攻十分害怕,但他更害怕的是在抗金战争中的忠义民兵,以及率领人民群众抗金的著名将领。赵构统治时期,是宋朝历史上最黑暗、最腐败的历史时期之一。他们任用投降派,打击抗战派。任用奸臣小人,打击公正名士。直到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民族英雄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害死,赵构仍然没有醒悟。
宋朝自建国初期,直到南宋灭亡,一直处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因而在宋朝涌出许多抗击外族侵略的英雄豪杰。宋朝建国初期,在与辽族入侵的斗争中,出现了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杨业,又叫杨继业。当他陷入辽兵重围时,拼死血战,力竭被俘,绝食三天而死。毛泽东读《宋史》《杨业传》时,很有感慨地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他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
宗泽将军坚贞抗击金兵,他慧眼识岳飞。徽宗、钦宗被俘后,他忧愤成疾,疽发于背。他鼓舞进营探望的将士:“汝等能歼敌,则我死不恨!”众将军流涕曰:“敢不尽力!”宗泽将军叹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城老百姓,都为他的死号啕痛苦。
岳飞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毛泽东非常喜欢岳飞写的那首词《满江红》,他表达了岳飞与敌人血战到底,从头收拾旧山河,献给皇上的一片忠心。岳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受到了毛泽东的推崇和赞扬。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曾引用岳飞的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力主抗蒙,1278年被俘,拒绝诱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宋朝不仅涌现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相和名臣。如清正廉洁的宰相寇准,推行新法的宰相王安石,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包拯,精忠不渝实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范仲淹等。
朱嘉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明清时期,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封为正统的官方哲学。朱嘉曾经在湖南讲学,他的思想,对湖南思想家影响深远。特别是由于曾国藩的提倡和推崇,“修学储能”时的青年学生毛泽东,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宋朝的司马光,虽然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代表守旧的一派,但他一生为人诚实,对皇上忠贞不二。司马光在史学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编著的《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宋代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他们的言行,喜怒哀乐,坎坷人生,悲欢离合,一直到现在仍然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和文学作品中,启发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人,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巨人,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积累,贡献了极大的一笔财富。宋诗宋词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词达到了最高峰。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
        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祖陈桥兵变建立,到1279年被元朝所灭,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时间长过了唐朝(但其影响却远在唐朝之下)。
       北宋在统一北方地区后,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海外贸易也很发达。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能完全实现北宋的长期强盛,但也解决了一些社会矛盾。而方腊、宋江起义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的内部矛盾已经加深。虽有杨家满门忠烈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被日益强大的金国于1126年攻下都城……灭亡。

  北宋被金国所灭,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开始。但南宋基本是偏安在江南地区,没有了北伐重新统一北方的雄图大略。岳飞的北伐在统治者看来也仅是为了更好地偏安,巩固自己的政权。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辽、蒙等国日益强大起来,加之南宋末年,贾似道的贪权误国更加速了南宋的灭亡。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挡其速亡的势头。但这一时期广大南宋爱国军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勇壮烈至少掩饰了南宋灭亡的种种悲凉。

  纵观整个宋朝历史,我们在这里将宋朝分为四个阶段,即宋辽,宋夏,宋金和宋蒙。

一、宋辽史记

       公元979年 宋乘毁灭北汉之势继续攻辽,但败退而回。
  公元980年 宋击退辽兵进攻。
  公元981年 宋易州之战击退辽兵。
  公元983年 辽改国号为契丹。辽开始兴盛,此后多年辽宋战争不断。
  公元986年 宋分兵2路攻辽,大败。大将杨业败死。
  公元988年 宋击退辽兵。
  公元993年 西川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倡“均贫富”口号,但被宋军镇压。
  公元999年 辽帝及太后大举进犯,宋真宗亲至大名府御敌。胜多负少。
  公元1004年 辽帝及太后大举进犯,宋真宗听从宰相寇准言,亲御辽于潭州。宋与辽互派使者议和,宋每年与辽银绢30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潭渊之盟。

 这段历史,在我们小时候读杨家将时已经很熟悉。宋开国年代是十分强盛的。辽人并未占到太多便宜。议和后宋朝即进入经济繁荣的时代,此后宋朝平安多年,尊孔家之道,农业也大丰收。

“杯酒释兵权”,兵权由宋太祖直接控制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席上,宋太祖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兵权,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平定五代十国的残余割据

 宋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

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以后,约摸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弄得国力渐渐衰弱下来。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音yù),历史上称南唐后主,是一个著名的词人,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处理国事。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想维持他的地位。后来,他看到宋太祖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才着慌起来,赶快派使者给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但是这一点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投降的投降。十万宋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十五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哪知正碰到起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时期里,写了一些感情忧伤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段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最后,因接受贿赂,滥用权力,宋太祖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宋太宗征讨辽朝杨家三代抗敌,英勇事迹广为民间美传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在这场战争中,杨业牺牲。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寇准抗辽,澶渊之盟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
宋真宗听了寇准话,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二、宋夏史记

  公元1032年 夏王赵元昊继承父位。其父在宋赐名为赵德明,封西平王,在辽则名为李德明,封夏国王,并以兴平公主与其婚配,赵元昊即为兴平公主之子。
  公元1038年 赵元昊称帝,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即今宁夏银川。经过多年潜心准备,西夏的野心终于爆发。
  公元1040年 西夏扰宋边境,打败宋军后掠夺而回;此后每年频繁扰宋,每侵袭后烧杀抢掠而回;
  公元1043年 沂州王伦起义。宋仁宗用范仲淹新政,至1044范被贬。此后多年灾荒;
  公元1044年 宋与西夏议和,西夏称臣,但宋每年赐银20万,此后西夏多年太平。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1052年 广源侬智高叛乱,被宋军镇压;
  公元1058年 王安石上书变法;
  公元1059年 交趾国扰宋;
  公元1066年 西夏攻宋战败;

  公元1067年 西夏使臣献物谢罪;
  公元1069年 苏东坡上书反对变法;
  公元1070年 西夏又扰宋边境;
  公元1074年 羌人扰宋,王安石罢相;
  公元1075年 王安石复相,宋割地七百里与辽和;
  公元1076年 交趾国扰宋,攻陷钦州和廉州;
  公元1077年 交趾国扰宋,大肆屠杀五万八千多人;宋派军队抗击,在广源州和富良江两战中大胜,交趾国请降,宋军战及疫亡者达二万六千人。
王安石又一次罢相,从此不再复出。
  公元1079年 西夏扰宋,宋军被击败;此后西夏多年侵扰。直到1083年,宋军胜,但次年西夏劣性不改,又攻宋;同年宋割地与交趾和;
  公元1086年 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
  公元1087,1088年 西夏扰宋;
  公元1089年 西夏贡于宋;
  公元1091,1092年 西夏扰宋;
  公元1093年 西夏谢罪;
  公元1094年 西夏进贡;
  公元1096年 西夏又扰宋,大肆杀掠;
  公元1097年 宋军于长波川一役打败西夏。此后多年互有胜败;
  公元1116年 西夏屠宋靖夏城。

  像西夏这样的侵略者总是四面骚扰,东打西掠,抢了就走,今年输了就俯首,明年又回来骚扰,毫无信义可言。不过西夏的骚扰只在西部边境,中原大地仍是繁荣昌盛。

元昊建立西夏,范仲淹抗西夏,“庆历新政”

  宋真宗用妥协求和的办法,安下了辽朝那一头;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贵族趁宋朝忙着对付辽朝的机会,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宋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后,又封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大批银绢,才平稳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音hào)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多次带兵打败吐蕃、回鹘等部落,扩大地盘。他劝说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

德明死去,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按照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摆脱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公元1038年,正式宣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历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后,上表要求宋朝承认。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宋仁宗赵祯。宋朝君臣议论了一下,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断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元昊。这一来激怒了元昊,就决定大举进攻。

宋军在西北驻防兵士有三四十万,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个州的几百个堡垒,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军好久没有打仗,兵士缺乏训练。西夏的骑兵却是集中指挥,机动灵活,所以宋军常常打败仗。

宋仁宗十分恼火,把延州知州范雍撤了职,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西夏的战争。

范仲淹分析了双方兵力,主张加强防守,牵制西夏兵力,但是韩琦却主张进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进犯渭州,韩琦集中所有人马,还选了一万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元昊取得大胜,宋军死伤惨重,范仲淹也降了职。打这以后,宋夏多次发生战争,宋军连连损兵折将,宋仁宗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防守边境。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严肃军纪,西夏才不敢再进攻。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后,宋仁宗派他担任副宰相。随后提出治国的方案: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欧阳修改革文风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之后,欧阳修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后,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1.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2.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3. 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4. 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5.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6.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7.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8.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9.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10. 稳定封建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11.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2. 保甲法
    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13.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沈括出使辽朝谈判边境,著《梦溪笔谈》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谈判。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的科学家。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宰相司马光废除王安石新法,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还有苏东波)

有皇帝撑腰,对于新法,也无可奈何。最后,司马光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
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而司
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苏东坡(苏轼)考取进士进朝做官,后被贬谪,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
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苏轼被诬陷,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游览赤壁时,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
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
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反抗腐败的北宋朝廷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音jí)即位后,朝政更加混乱。

宋徽宗是个出名的浪荡子,不懂得管理国家大事,专门寻欢作乐。

蔡京骗夺宰相之位,  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
一律称作奸党。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
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像免役法本来可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手段。
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为了讨好皇上,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
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几百个苦大仇深的农民聚集在方腊的漆园里,方腊受到农民的拥护,就打起杀朱勔的旗号,发动起义。方腊担任起义军的统帅,自称“圣公”。将士们带着各色头巾,作为标志。愤怒的起义将士,杀死那里的官吏,焚烧他们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带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纷纷响应方腊起义军。此时情况危机,宋徽宗下了一道诏书,承认错误,并且撤销了专办花石纲的“应奉局”,把朱勔撤职。然而 童贯暗中集中各路大军进攻,方腊没有防备,被俘虏了,没多久,被押解到东京,惨遭杀害。
 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候,在北方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领袖宋江等三十六人从河北起兵,在青州、齐州、濮州(都在今山省)流动作战,打得官军心惊胆颤,一听到他们打来就跑。
      

     在山东梁山泊,也发生渔民起义。据说宋江的起义军也到过梁山泊。后来民间流传的“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小说家施耐庵把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传说加工写成长篇小说《水浒》(浒音hǔ),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许多梁山英雄好汉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三、宋金史记

       公元1115年 女真族完颜阿古打称帝,国号金。
  公元1119年 宋江梁山泊起义,活动于华北一带。1120方腊起义,东南大震。1121平定。
  公元1122年 金大举攻辽,陷燕京,宋曾先攻入燕京,但大败而退;
  公元1123年 宋金议和,宋供岁币四十万;
  公元1125年 金灭辽;
  公元1126年 金分两路攻宋,宋赔大量金帛;
  公元1127年 金兵攻陷汴京,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六宫皇族,北宋亡。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开始;
  公元1128年 金屡次攻宋汴京,均被大将宗泽击败,但宗泽上书20多次,请高宗回京北伐,不听,竟忧愤而死。同年金兵侵宋,高宗从海上逃生,金入扬州,焚之而去。
  公元1130年 钟相杨么起义,“等贵贱,均贫富”。韩世忠遏金兵于长江,岳飞出兵收复建康,金兵败退。金立刘豫为齐王,该年秦烩从金营逃出。
  公元1131年 岳飞出任右军都统制,吴介吴磷败金于和尚原。此后高宗回汴京,开始与金议和,不允许将官进击刘豫,而刘豫乘机攻宋夺取多块土地。
  公元1134年 吴介在仙人关大败金兵,并收复一些失地。岳飞尽复伪齐失地。岳飞回师破洞庭水寨,钟相杨么起义失败。同年岳飞又挥师北上,击溃伪齐军队。
  公元1138年 秦烩再相,从此宋专主议和。文武反对者均遭贬逐;
  公元1139年 金许和。
  公元1140年 金背盟,分四路南侵,攻顺昌,为刘奇所败;攻石壁寨,为吴麟所败;攻京西,为岳飞所败;攻淮东,为韩世忠所败。岳飞屡次击败金兵,直追至朱仙镇,历史上有名的十五道金牌班师,收复的失地随之陷落。
  公元1141年 韩世忠,张俊和岳飞被罢免兵权,一代名将岳飞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宋金又一次议和,以淮为界,宋帝称臣,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
  此后多年,因金内讧,宋无事。
  公元1150年 建州张大一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155年 秦烩死。
  公元1161年 金大举南侵,但金帝为部下所杀,金谴人与宋议和。
  公元1162年 耿京起义,被招安。岳飞得昭雪。
  公元1163年 金索要土地,宋不与。宋出兵攻金,互有胜败。复议和。
  公元1166年 湖南李金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175年 湖北赖文政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179年 广西李接起义,彬州陈峒起义,均被宋军镇压。
  公元1194年 韩渥渭弄权。
  公元1197年 广东大溪岛民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04年 宋准备攻金。此后宋攻金,但各路败多胜少。此时,由于蒙古崛起,金国已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

  撇开民族歪论不说,客观的讲:
  无可否认,金国在那一时期确实强盛之至,但以宋朝强盛的国力,如果抵抗,至少也是平手。何况当时宋朝名将辈出:宗泽、岳飞、韩世忠、吴介等都是赫赫有名。但可惜主和派奸臣当道……实乃亲者痛仇者快啊。

 金灭辽

童贯镇压了方腊起义没多久,东北的金朝派人到东京,催促北宋攻打燕京,夹攻辽朝。
    原来,辽朝经过几次内乱和各族人民起义力量的打击,渐渐腐朽衰落。在这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逐渐强大起来。女真人民长期受辽朝贵族的统治和压榨,早就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正式称帝,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即位后,攻打辽朝东北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辽天祚帝派了二十多万步兵、骑兵到东北去防守,被金兵打得大败,连武器、耕具都丢得精光。辽天祚帝想跟金朝讲和,金太祖可不答应,指名道姓要辽天祚帝投降。 有人向宋徽宗提议,辽朝快要灭亡,收复北方燕云失地,这可是个好机会。宋徽宗派人从山东渡海,前往金朝会见金太祖,表示愿意夹攻辽朝。双方约定灭掉辽朝之后,北宋收回后晋时期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送给金朝,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海上之盟”。
    金兵向南进攻,接连攻下了辽朝四座京城。还留下一个燕京,按照双方约定,应该由宋军攻打。 童贯帅队攻打失败。

  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颜晟(音shèng)派辽将追杀辽天祚帝,灭了辽朝。接着发兵南下,把进攻矛头转向北宋王朝。

"靖康之变",金灭北宋王朝
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斡音wò)率领,攻打燕京。
    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

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
 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
金将宗望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他要北宋赔给金朝大量金银、牛马、绸缎;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土地;宋钦宗尊称金皇帝为伯父;还要派亲王、宰相到金营作人质。宋钦宗、李邦彦一心求和,准备全部接受。

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李纲、种师撤职。
 公元1127年四月,宗翰、宗望和他们率领的金军,俘虏了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满载着搜刮去的财物,回到北方去。从赵匡胤称帝开始的北宋王朝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宣告灭亡。
    

李清照的丈夫抗金牺牲,

用诗词表达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拳拳爱国之情
     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但是实际上他信任的却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个亲信。
      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

金太宗见南宋王朝腐败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洋过海逃到温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
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她的词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有的还富有爱国精神。她在一首诗里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诗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岳飞抗金

金兵南下,一直赶到明州海边,一路上不断遭到百姓组织起来的义军的袭击。
 公元1130年三月,兀术带了十万金兵北撤,到了镇江附近,就遇到宋军大将韩世忠的拦击。韩世忠是主张抗金的将领,他对金兵的侵略暴行,十分气愤,决心趁金兵北撤的时候,狠狠阻击。

 兀术没法过江,只好带着金兵乘船退到黄天荡(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兀术立刻命令金兵开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个通宵,就开凿了一条五十里长的水道。兀术赶忙指挥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将岳飞的堵击,只好退回到黄天荡。 兀术摆脱韩世忠的阻击,带兵回到建康,抢掠了一阵,准备撤回北方,到了静安镇(今
江苏江宁西北),又遭到了岳飞军的袭击,被杀得一败涂地,狼狈逃窜。岳飞赶走金兵,收复了建康。
收复建康的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三百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宗泽死后,岳飞归东京留守杜充指挥。金兵大举进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将兀术攻打建康,杜充又可耻地向金军投降。杜充手下的将士都散了伙,只有岳飞的队伍仍旧坚持在建康附近战斗。这回趁兀术北撤的时候,他跟韩世忠配合,把兀术打得大败。金兵北撤以后,宋高宗从温州回到临安。金朝在中原地区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国号
大齐,充当金朝的帮凶,骚扰南宋地界。岳飞率领将士多次打退了金齐联军,建立战功。到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已经从一个普通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驾齐驱了。 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词《满江红》,抒发了他抗金的壮志豪情。词是: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意为头发向上竖起顶起了帽子,形容人极端愤怒。

  抬望眼:抬头纵目远望。

  尘与土:功名犹如尘土,指报国壮志未能实现。

  八千里路:作者从军以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八千”与前句中的“三十”都是概数。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宋钦宗赵桓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北去,北宋灭亡。“靖康耻”即指此次战争给宋朝带来的耻辱。

  雪:洗雪。灭:平息,了结。

  长车: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西,当时为西夏统治区。此处借为金人所在地。缺:指险隘的关口。

  从头:重新。收拾:整顿。天阙:宫门。朝天阙:指回京报捷。

       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一批名将,再加上各地百姓组织的义军的配合,要打退金兵本来是有条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顾岳飞等人反对,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公元1139年,竟向金朝称臣,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算是把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偿还”南宋。

秦桧叛国,陷害忠良,"绍兴和议",南宋向金朝称臣

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桧(音huì),本来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当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兵俘虏到北方去的时候,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也跟随他们一起被俘到金京。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
金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就把他派到大将挞懒部下当军事参谋。

  这时候,金朝发现南宋抗金力量越来越强大,又有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坚决主张抗战,不好对付,就决定把秦桧放回南方充当内奸。公元1130年,挞懒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时候,把秦桧和他的妻子放回南宋。

没多久,秦桧就成为宰相兼枢密使,掌握了南宋军政大权。随后,令岳飞撤军。

秦桧和宋高宗决心向金朝求和。他们恐怕受岳飞、韩世忠等人的阻挠,把他们召回京城,让韩世忠做枢密使,岳飞做枢密副使,名义上是提升,实际上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秦桧夺了岳飞的兵权,就派人向金朝求和。公元1141年十一月,金朝派使者到临安,谈判议和条件。谈判结果:宋、金之间,东面以淮河为界,西面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向金朝称臣,每年向金朝进贡银绢各二十五万。历史上把这次屈辱投降的和约叫做
“绍兴和议(绍兴是高宗的年号)。

公元1142年一月的一个夜里,年仅三十九岁的民族英雄岳飞在牢里被汉奸秦桧谋害。

直到宋高宗死后,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上在岳飞墓门对面,还放着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和张俊四个反剪双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对卖国贼的憎恨。

金朝完颜亮大举南下攻打南宋, 宋孝宗北伐中原节节败退。
辛弃疾、陆游以诗词寄托未能实现的北伐中原统一祖国的夙愿。

 绍兴和议以后,宋金双方有二十年没有发生战争。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对于这个偏安的局面十分满意,在临安修筑起豪华的宫殿府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把收复失地的事忘记得一干二净。
    在这段时间里,金朝统治集团发生内讧,贵族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自立为帝,历史上称为海陵王。完颜亮把金朝的京都从上京迁到燕京,一心想发动战争,消灭南宋. 公元1161年九月,完颜亮做好一切准备,发动全国六十万兵力,组成三十二个军,全部出动,进攻南宋。此后,连吃几次败仗。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公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音jùn)做枢密使。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文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金兵在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岁那年,他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音xūn)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在考试前就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一名。
这件事使秦桧十分恼火。到了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文才,又想让他名列前茅。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打那以后,秦桧对陆游怀恨在心,不让他参加朝廷工作。直到秦桧死去,他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胁下,抗金决心也就动摇起来。第二年又跟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公元1206年,韩侂胄(音tuōzhòu)担任宰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音dūn)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
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宋蒙史记

       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称帝。
  公元1207年 韩渥渭被杀。宋金议和,增岁币。
  公元1209年 彬州李元砺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11年 金益州杨安儿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12年 金泰安刘二祖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13年 成吉思汗击败金,破河东河北山东九十多城,大肆杀掠。
  公元1214年 山东红袄军起义。
  公元1215年 蒙古下金中都。
  公元1216年 蒙古与金战,互有胜负。
  公元1217年 宋招安金国境内红袄军,号忠义军,以夹击金。
  公元1218年 忠义军首领李全破金数城池,同年 ,蒙古攻破金河东数城。
  公元1219年 红巾军于四川起义抗元,失败。
  公元1220年 宋与西夏两面攻金。
  公元1221年 金击败宋,宋与蒙古通好。
  公元1222年 金攻宋,红袄军将彭义斌复京东州县。蒙古攻金。
  公元1224年 金与宋通好,发令再不南侵攻宋。
  公元1225年 彭义斌攻蒙古失败,宁死不屈。
  公元1226年 蒙古攻李全,次年李全投降。
  公元1227年 西夏向蒙古投降,西夏灭亡。
  公元1228年 赣州陈三枪起义,被宋军镇压。
  公元1229年 窝括台称元太宗。
  公元1230年 李全攻宋扬州,次年被宋军击败。
  公元1231年 蒙古攻金破一百四十城寨,破饶风关。
  公元1232年 钧州黄榆店一战,金惨败,大将死亡殆尽。金首都汴京饥饿,发生人吃人现象。
  公元1233年 蒙古俘虏金后妃宗室,并与宋会师攻金。
  公元1234年 金帝自缢,金亡。
  公元1236年 宋与蒙古通好,蒙古仍侵宋,征西域,攻高丽,八面威风。
  公元1237年 蒙古攻宋,宋名将孟珙击败蒙古;
  公元1239年 孟珙屡败蒙古,光复襄阳等地;
  公元1240年 宋朝饥荒,发生人吃人现象;
  公元1241年 蒙古屠宋汉州,入成都;蒙古在欧洲战场四路进攻。
  公元1242年 蒙古攻宋,屠城。
  公元1243年 宋将余介在四川与蒙古大小36战。
  公元1244年 宋于海路扰蒙古胶州密州。
  公元1245年 蒙古与宋战,在五河战败;但蒙古掠宋淮西,至扬州而去。此后若干年 ,蒙古不断攻宋,宋胜少败多。
  公元1271年 忽必烈称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3年 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次年吕任先锋顺汉水入长江,沿途重镇相继攻破,直逼临安。至  公元1276年 临安终于沦陷。宋恭宗被掳。
  公元1277年 文天详在江西屡胜,1278年兵败被俘,1282年在大都就义。
  公元1283年 元兵元帅,汉奸张弘范攻崖山,赶宋帝入海而死,南宋灭亡。

  当金国崛起,宋联合金灭夙敌辽国。而当蒙古崛起,宋又联合蒙古灭夙敌金。是否可以结盟金国共同抗元?从这一点看,宋基本上没有战略眼光。

 在金朝残酷统治下,蒙古族崛起,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乃金朝附属国,成吉思汗力变屈辱地位,大举进攻金朝,所向无敌,一直向西攻打,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前锋一直打到现在的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
金朝在蒙、宋两军夹攻下灭亡.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趁这个时机强大起来。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号,叫成吉思汗

铁木真本来是蒙古族孛儿只斤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他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各部落之间也互相打冤家,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难。铁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杀害的。
 铁木真九岁那年,也速该把铁木真带到一个朋友家订亲。他把铁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独自回家,赶了一段路,肚子饿得慌,想找点东西吃,正好看见有一批塔塔儿部人在草原上举行宴会。他下马走进人群,按照当地风俗,参加了塔塔儿人的宴会。
    塔塔儿部和孛儿只斤部打过冤家。也速该没想到这一层,塔塔儿部却有人认出了也速该,偷偷地在也速该吃的食物里放了毒药。也速该在离开宴会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支不住,才想到刚才在宴会上中了毒,但是懊悔也来不及了。他熬着疼痛赶回家里,就咽了气。
    也速该一死,孛儿只斤部失掉了首领,都散了伙。原来归附也速该的泰亦赤部也脱离了他们,还带走了不少也速该的奴隶和牲畜。钦木真的家境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泰亦赤部的首领怕铁木真长大起来向他们报仇,就带领人马捉拿铁木真,想把他杀害。铁木真得到消息,连忙逃到一座森林里。
    铁木真在森林里躲了九天九夜,没吃没喝,忍不住饥饿,走了出来。他一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泰亦赤人给他戴上木枷,带到各个营帐里去示众。有一天,泰亦赤部的首领和百姓都在斡难河边举行宴会,只留了一个年轻的看守监视他。铁木真趁看守不防备,举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来。
    以后,铁木真和他的母亲、弟妹又躲进深山里,靠捉土拨鼠、野鼠当饭吃,日子过得更艰苦了。
    年轻的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尽办法,渐渐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拢来。他在跟别的部落的战斗中打了胜仗,力量渐渐壮大起来。   铁木真没有忘记杀害他父亲的仇人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没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颜襄约铁木真配合进攻塔塔儿部。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和金兵一起夹击塔塔儿部,把塔塔儿部打得全军覆没,俘获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辎重。
    金王朝认为铁木真立了功劳,封他做前锋司令官。    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蒙古高原好几个部落,终于统一了全蒙古。他被蒙古各部首领推举当了大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位以后,建立了军事和政治制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个强大的汗国。但是金朝还把蒙古当作它的附属国,要成吉思汗向他们进贡。成吉思汗立志要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金章宗死后,太子完颜永济即位,派使者到蒙古下诏书,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成吉思汗问使者新皇帝是谁,使者告诉他是永济。成吉思汗轻蔑地吐了一口唾沫,说:“我原来以为中原主人是天上人做的,像这种庸碌无能的人也配做皇帝?”说罢,就把金朝的使者丢在一边,自己上马走了。
    打那以后,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决裂。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决心大举进攻金朝。他登上高山对天祈祷,说:“金朝皇帝杀害我的祖先俺巴孩,请允许我报这个仇吧!”接着,他就选了三千名精锐骑兵南下。金将
胡少虎带了三十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过了两年,蒙古兵又打进居庸关,围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四个儿子分兵几路,在河北广大平原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
成吉思汗打败了金朝,兵力更强大了。公元1219年,有一支蒙古商队受成吉思汗派遣到西方去,经过花剌子模(在今里海东,咸海西),被当地的守将杀害。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二十万蒙古大军攻打花剌子模,接着,又向西攻打,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前锋一直打到现在的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才带兵回国。
 成吉思汗带兵西征的时候,曾经要西夏发兵帮助,西夏不但拒绝出兵,而且和金朝结了同盟。成吉思汗回来以后就决心灭掉西夏。在围攻西夏京城的最后时刻,他自己却得了重病。他知道好不起来,就在病床上对部下将领说:“我们攻打金朝,要向宋朝借路。宋朝和金朝冤仇很深,一定会答应我们。”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接替他做大汗。窝阔台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向南宋借路,包围金朝京城开封。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破开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
    蒙古又联合南宋围攻蔡州。
    金哀宗派使者向宋理宗(宋宁宗的继子,名叫赵昀)求和,说:“金朝被灭,下一步就挨到宋国了;如果跟我们联合,对金、宋两国都有好处。”
    宋理宗没有理睬他,金哀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公元1234年,金朝在蒙、宋两军夹攻下灭亡。

--------------------------------------------------------------- ---------

(在此,顺便来温习和欣赏一下毛 泽 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下半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寓意解析: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

对成吉思汗,“文治”就更少些。

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

如今,无可非议,历史已作证,毛泽东是中国最伟大的人物,而此词,无不流露出当时对自己和对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自信)

-----------------------------------------------------------------------------------------------------------

忽必烈分兵三路,进攻南宋。贾似道欺骗朝廷自订和约。
忽必烈称帝,改国号叫

 蒙古、南宋联合灭掉金朝以后,南宋乘机出兵,想收复开封、河南一带土地。窝阔台借口南宋破坏协议,进攻南宋。
    打这以后,蒙宋双方不断发生战争。
到窝阔台的侄儿蒙哥即位后,派他弟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进军云南,控制了西南地区。公元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他自己亲率主力进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另一路由兀良合台率领,从云南向北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准备三路会师后,直取临安。    蒙哥的军队进攻合州的时候,合州宋将王坚和全城军民奋起反抗,坚守合州东面的钓鱼城。蒙古军把钓鱼城围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来,蒙哥却在攻城的时候被炮石打中,受了重伤,回到大营不久就死了。
    忽必烈正向鄂州进兵,还没过江,得到蒙哥的死讯,有人劝他赶快回到北方去争夺汗位。忽必烈说:“我奉命来攻打宋朝,哪能空手回去?”
    忽必烈观察了沿江的形势,就派几百人的敢死队当先锋,强渡长江,宋兵没有防备,果然溃败。蒙古兵就大举渡江,把鄂州围住。
    警报一个接一个送到临安,把南宋王朝震动了。宋理宗命令各路宋军援救鄂州;又任命贾似道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到汉阳督战。

忽必烈攻城越来越猛。贾似道眼看形势紧张,就瞒着朝廷,偷偷地派个亲信到蒙古营去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就愿意称臣,进贡银绢。忽必烈攻得正起劲,不肯就此罢休。正在这时候,忽必烈接到他妻子从北方捎来的密信,说蒙古一些贵族正在准备立他弟弟阿里不哥做大汗。忽必烈急着想回去争夺汗位,就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订下了秘密协定。
贾似道答应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并且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得了贾似道的许愿,就急忙撤兵回北方去了。
贾似道回到临安,把私自订立和约的事瞒得严严实实,却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虏,吹嘘各宋军取得大胜,不但赶跑了鄂州的蒙古兵,还把长江一带敌人势力全部肃清了。
    宋理宗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天大谎,认为贾似道立了大功,专门下一道诏书,赞赏他奋不顾身,指挥有方,立刻给他加官进爵。
忽必烈回到北方,得到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即了大汗位。他想起了在鄂州跟贾似道订下的和议,就派使者郝经到南宋去,要求履行和约议定的条件。
贾似道靠欺骗过日子,居然做了十几年的宰相。宋理宗死后,太子赵禥(音qí)即位,就是宋度宗。宋度宗封贾似道为太师,拜魏国公,地位高得没人能跟他比。

   忽必烈稳定了内部,打败了阿里不哥以后,在公元1271年称帝,改国号叫元。这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借口南宋不执行和约,派大将刘整、阿术出兵进攻襄阳,宋军连战连败,襄阳城被围了五年。贾似道把前线的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宋度宗知道。有个官员上奏章向宋度宗告急,奏章落在贾似道手里,那个官员马上被革职了。
元世祖看到南宋这样腐败,决定一鼓作气消灭南宋。他派左丞相伯颜率领元兵二十万,分两路进军,一路从西面攻鄂州,另一路从东面攻扬州。
    这时候,宋度宗病死了,贾似道拥立了一个四岁的幼儿赵显(音xiǎn)做皇帝。伯颜攻下鄂州,沿江东下,直取临安。贾似道一面带领七万宋军驻守芜湖,一面派使臣到元营求和。伯颜拒绝议和,命令元军在长江两岸发起进攻,宋军全线崩溃,贾似道逃回扬州。到
了这个时候,南宋灭亡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元兵乘胜南下,进逼南宋。
民族危亡时刻,文天祥以死殉国
元朝统一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四岁的皇帝赵显,只是挂个名的。他祖母谢太后和大臣们一商量,赶紧下诏书要各地将领带兵援救朝廷。诏书发到各地,响应的人很少。只有赣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张世杰两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
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
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
    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在临安被元兵占领、小皇帝赵显被俘虏到大都去后,赵显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音xià)和六岁的赵昺(音bǐng),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陆秀夫护送下逃到福州。陆秀夫派人找到张世杰、陈宜中,把他们请到福州。
三个大臣一商量,决定拥立赵昰即位,继续打起宋朝的旗帜,反抗元朝。
文天祥得到了这个消息,感到有了恢复的希望,马上也赶到福州,在新的朝廷里担任枢密使。他向陈宜中建议,从海路进攻元军,收复两浙地区。但是陈宜中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不同意文天祥的意见。
    文天祥只好改变主意,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马,准备反攻。第二年,文天祥进兵江西,在各地起义军的配合之下,连续打败元军,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
这时候,另一路元军已经南下攻打福州。宋军节节败退,陈宜中眼看恢复没有希望,就独自乘船逃到海外去了。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保护赵昰逃上海船,往广东转移。不幸海上刮起一场飓风,差点把船打翻,年幼的赵昰受了惊,得病死了。
    张世杰和陆秀夫在海上又拥立赵昺即位,把水军转移到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厓音yá)。
    元朝大将张弘范向元世祖报告说,如果不迅速扑灭南方的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响应。元世祖就派张弘范为元帅,李恒为副帅,带领精兵二万人,分水陆两路南下。
    张弘范先派兵攻打驻守在潮州的文天祥。文天祥兵少势孤,被迫转移到海丰的一座荒山岭。元军突然赶到,文天祥被俘虏了。
张弘范知道张世杰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招降。文天祥冷笑说:“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难道会劝别人背叛父母吗?”
    张弘范叫人拿来笔墨,硬逼他写信。文天祥接过笔,毫不犹豫地写下两句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原诗有八句,是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时候写的。)

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过着囚徒的生活。他在牢房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他在那首诗里,举了历史上一些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忠臣义士的例子,认为这都是正气的表现。他在诗中写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
    ……
    时穷节乃见(同“现”字),一一垂丹青。
    (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到了危急的关头,才表现出他的气节,他们的事迹一件件留在史册上。)

公元1283年一月,这位四十七岁的民族英雄终于牺牲,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气。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