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从门户到搜索:谁为百度打工?

2013年08月21日 ⁄ 综合 ⁄ 共 521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从门户到搜索:谁为百度打工?

中国互联网产业在2007年之前经历了两次国内企业的上市潮:2000年左右以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为首的第一轮上市热;20042005年间以盛大、腾讯、百度为主的第二轮上市热。

如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已是中国互联网行业3家市值最高、收入超百亿美元俱乐部的企业。阿里巴巴走过漫长的电子商务路,于200711月才上市,时间最晚,盛大在2004年通过上市一举取代三大门户成为当时市值最高的中国概念股上市“传奇”,同年腾讯在香港上市,随后200585日百度登录纳斯达克(美国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又有数百名千万富翁横空出世。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因顺势而为、赢得用户需求而获胜的。回过头来仔细地看待和分析互联网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模式都表现出紧贴用户需求的明显特征。从本书前面所阐述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可以察觉出百度、腾讯、盛大巨大成功的前兆。

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是典型的“海龟”。1995年,身在美国的李彦宏在帮助《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发软件时,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连接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琼斯的高管对此没有丝毫兴趣。1997年,李彦宏离开了这家公司,并在美国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遇到了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威廉(William Chang,全球最著名搜索引擎专家之一),后者邀请他加入,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起开发第一代搜索引擎。在1999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后,李彦宏与徐勇一起携120万美元风险投资,从美国硅谷回国,于20001月创建了百度最初的团队。在20005月,百度首次为硅谷动力(IT类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之后就开始迅速占领中国搜索引擎的技术服务市场,成为搜狐、网易、新浪、Tom等大部分门户最主要的搜索技术提供商,为这些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检索和后台搜索技术升级。百度最初作为一个小公司,以其国内领先的搜索技术团队,走上了为那些风头正劲的门户网站打工的道路,依靠这些门户网站所支付的技术服务费用勉强生存。

在国内门户网站烧钱的时候,百度希望通过给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获取利润,因为大环境对门户网站很好,百度依靠为门户网站打工的初衷应该衣食无忧。背后有趣的事情是:那个时候,搜狐、网易、新浪等这些门户网站烧着风险投资的钱到处做广告推广自己的品牌,中国网民在看到广告后纷纷来到这些门户网站,但是当网民在门户网站上不断使用“搜索” 服务时,其实都在为不需要花一分钱广告费、只是静静地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幕后”百度在做着贡献。百度的“网民搜索需求理解力”、“搜索研发技术能力”、“网站资料数据库和搜索服务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被”门户网站和网站门户的广大网民用户们不断提升。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门户网站大环境降温,投资者要求门户网站的管理者开始开源节流。门户网站没有更多的资金来买百度的搜索技术服务,李彦宏知道,百度必须做点其他了。等待门户网站的重金购买几乎是不可能的,再等就是等死,因为连门户网站自己都将可能是食不果腹。

此消彼长和卧薪尝胆的时间很快结束,尽管李彦宏当时心里并没谱,只是一心想将公司做大,而只是出卖技术显然做不大,必须找其他出路。新出路怎么样,没有人知道,但总比继续做看着就不行的事情强。当李彦宏决定向董事会拍桌子、摔手机,逼迫董事会同意放弃既定的卖搜索技术模式,转向自己运营搜索引擎、靠竞价排名广告盈利的那天起,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行业的游戏规则也许就注定了将重新由百度来制定。20018月,Baidu.com搜索引擎Beta版发布,20011022日正式发布Baidu搜索引擎,百度从为门户网站提供后台技术服务转向独立为中国网民提供搜索服务。

当时,不仅中国绝大多数广告客户不明白什么是竞价排名,百度的销售人员也无法讲清楚什么是竞价排名。后来,他们干脆对客户说,你们也不要明白竞价排名是怎么回事,总之,你买了这个“竞价排名”,在新浪、搜狐、网易都能看到你的广告。最早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新浪、搜狐、网易能看到自己投放的广告而买了百度的竞价排名。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久后,当初与百度合作的门户网站大都釜底抽薪。百度不但失去了以门户网站流量来维持生计的方式,还面临着门户网站类似竞价排名业务的围攻。没有了依靠,百度必须提高自主流量,否则不会有人愿意为一个没人用的搜索引擎付钱。对于门户网站的动作,百度早有防备,当百度的流量积累到百万级别时,口碑效应开始展现,百度跟着适时推出了MP3、新闻和图片搜索这些更加紧贴中国网民需要(娱乐、阅读)的服务,进一步吸纳门户的搜索流量。

百度在获得巨大成功之前,一直专注在中文搜索这个领域,如流传很广的一句玩笑话“百度比google更懂中国”,这其实是反映了百度对于中国网民的中文搜索需求、中文搜索体验的持续理解、关注和紧贴。如百度MP3搜索对中国网民尤其具有吸引力,这并不奇怪,毕竟它能帮助用户免费下载音乐,百度上市时,音乐服务一度约占到百度总流量的40%。后来MP3搜索虽然引起版权纠结和争议,但是百度利用这个打开的时间窗已经获取了巨大的来自网民用户的流量。

获取信息是中国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虽然此目的所占比率随后有一点下降,但它在2001年仍然是近50%网民的上网原因。如前所述,在反复被动阅读那些被门户网站编辑精心如工过的信息后,中国的网民用户早已开始不满足地寻找鼠标单击的尽头,除了搜狐、网易、新浪或者其他的大型门户网站外,用户相信在浩瀚如宇宙的互联网上必定还有更多的精彩。

当网民发现百度能够搜索到比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更多的信息时,在网民的心中,百度变成了所有门户网站中的真正门户,变成了互联网上的起点和最大的流量分发中心。在门户网站全力打造越来越来丰富的内容信息的同时,百度搜索抓取到的内容信息也在同步增加,网民从百度得到的搜索结果自然日益精彩。百度将海量的中国网民用户需求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大小网站,从为门户网站打工,到让门户网站们为自己打工,百度只用了23年时间。

互联网是个巨大的信息库,这么多年来直到今天,搜索和获得信息一直都是网民最主要的基本需求之一,再过几年这一用户需求也难以发生改变。搜索引擎将互联网海量信息整合,通过关键词匹配,将符合用户搜索需求的网页呈现出来。这个信息整合的渠道,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互联网世界中,已经逐渐成为网民离不开的基本工具。“做一个满足中国网民基本需求的搜索服务网站”这样一个创意并不是李彦宏第一个想出来的,1995111日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的张朝阳(搜狐创始人)更早就想出来了。19982月,张朝阳推出了搜狐(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但是后来搜狐很快转型成以内容为主的门户网站。很多事情,做得早,不一定做得好,显然,1998年在中国互联网上连中文内容都少得可怜,鼠标单击几下就能将匮乏的中文信息尽览眼底,有什么更多的内容能够让网民去搜索呢?

人类自混沌初始,进入原始社会,到现在多形态的社会制度,都在对自身存在的空间不断拓展,也在对认识自我与自然世界进行着信息的梳理、分类、筛选与取用。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构成的,而人类又是认识与利用这些存在形态的主人。当网络世界中的信息量很少时,只有几兆,选择很容易。但当信息量达到几十亿兆时,选择就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与工作,更何况这些信息结构无序、形态各异。我们都有过对信息爆炸的焦虑不安与痛苦无助的经历,很显然,我们遇到了一个悖论。在我们用智慧与财富制造并参与运转机器的路上,原本是通往天堂的,但我们却被机器产生的果实、树叶淹没在地狱。我们需要能挑选出果实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搜索引擎,一个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与你所需信息相关的工具。搜索引擎的出现,整合了众多网站门户的海量信息,起到了信息导航与路灯的作用。

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帮忙,在爆炸性的巨量信息面前几乎是寸步难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网民人数的持续攀升,以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涌现,如何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和服务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杯茶”,成为每个网民最为迫切的需求。在这种局面下顺势而生的搜索引擎服务,无疑是互联网产业中最符合“用户需求至上”的产品或工具。面对浩渺的信息海洋,人们只需要在搜索框里表达需求,按回车键,眨眼的功夫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切都变得简单、轻松。

在中国的搜索领域确定王者地位之后,百度在全面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和前行。

李彦宏于2009818日在“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首度提出的“框计算”全新技术概念,指出: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内容资源或应用提供商处理,最终精准高效地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这种高度智能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以及“最简单可依赖”的信息交互实现机制与过程,被百度称之为“框计算(Box Computing)”。我们再来深入了解“框计算”对于用户需求的实现过程:

首先,用户的任意一个需求被提交到“框”里。

然后,“框计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分析,包括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和海量计算,将用户的需求分发给“框计算”后台单个或多个对应的数据/应用所响应。

第三,“框计算”背后的资源平台是开放的,“框计算”平台提供了大量即插即用的接口,各种数据和应用可以主动与“框计算”平台对接,使自己有机会来响应“框”所收集到的需求。

最后,用户“即搜即得、即搜即用”地获得精准、可靠、稳定的信息或应用需求结果。

基于“框计算”的技术和服务理念,百度接着推出了“数据开放平台”—— 开放数据分享暨对接平台。通过该平台,广大站长可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或资源,并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展现,百度借此推动互联网的优秀数据资源与用户需求对接,为用户实现“即搜即得”简单可依赖的便捷信息服务。现在,像天气预报、北京时间、列车航班、彩票开奖等公共生活信息,电视、电影、漫画、综艺、星座等娱乐休闲信息,奥运会、世界杯、全球五大足球赛事、亚运会等体育赛事信息,重大时事热点焦点,常用软件下载,以及教育、医疗、饮食等信息查询,都已通过百度数据开放平台成功上线,并受到广大用户和合作者的好评。随着用户需求逐渐增加对互联网应用的查询检索,2010年,百度又推出了“框计算”理念的另一大重要实践——“应用开放平台”,通过与广大优质应用开发者或版权运营者开放对接合作,为用户实现“即搜即用”——便捷的在线应用服务。目前,包括在线视听、在线杀毒、在线小游戏等部分应用已通过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正式上线。

通过传统所说的搜索框,百度对互联网用户的海量需求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包括许多后端的技术,如自然语言分析、用户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海量计算等。分析之后,就可以把用户的需求分发到那些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某个网站、某个信息内容、某种传统服务,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在线应用。在百度PM(产品经理)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你有多高的技术、多专业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用户肚子里的蛔虫,能清楚知道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正如《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此书中所讲到的“用户需求决定一切”,这是Robin(李彦宏英文名)亲自为百度定下的最高行动纲领。“道”有很多含义,道是阴阳,是过程,是本源,是规律,是法则。说到底,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顺应道,则和谐发展;违反道,则坎坷失败。在IT和互联网领域,“道”其实一直很简单,每天都在被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提起,这就是“用户需求”。盖茨得道较早,Windows桌面系统大行天下;乔布斯是悟道奇人,Apple IIiPodiPhoneiPad颠覆性引领用户需求,但凡好的互联网公司,无一不具备精准的用户需求把握能力。李彦宏显然也深谙互联网“道”之真谛,早在其2000年从美归国创立百度时,“一切创新与研发均以用户需求为基准”,便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的行动准则,从后来的“框计算”、“数据开放平台”再到“应用开发平台”,一直贯彻至今。

无数历史说明,在顺应“用户需求”这一时势下,有实力者和能坚持者往往才能笑到最后。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Mull He编著。

中国互动出版网:

http://product.china-pub.com/193975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102280&ref=search-1-pub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