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恰好及时”和“改善”

2013年10月01日 ⁄ 综合 ⁄ 共 1093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日本制造”的困境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罗宾•哈丁(Robin Harding)、 乔纳森•索布尔( Jonathan Soble) 东京报道 2009-08-11

“恰好及时”和“改善”

对他而言,问题不是日本是否应制造产品,而是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他辩称,日本的优势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打造出来的,当时员工和自然资源短缺,迫使企业把浪费降至最低,并依赖多技能员工开展团队协作,而非狭义的分工。从这些根基出发,涌现了抓住工业化世界想象力的各种实践,例如将库存降至最低的“恰好及时”生产(just in time production),以及车间第一线的“持续改善”(kaizen)。

藤本隆宏教授表示:“我们应擅长那些在生产和设计层面属于协调密集型的产品。”此外,这一优势应当是经久的,因为它是发展而成的,而不是刻意创造的,因此不能被打包成一种便于国内外竞争对手效仿的形式。他的数据显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越复杂,日本出口的就越多。

尽管日本制造业的名声在外,但可能具备长期优势的难以设计的产品,不一定是高科技的。藤本隆宏教授表示:“我们失去了半导体,但我们仍然拥有抽水马桶。”他这里指的是Toto的成功,该公司生产节水马桶,以满足用水紧张的中国的需求。这一理论也符合日本公司应对此次危机的模式。例如,日立(Hitachi)和东芝(Toshiba)正弱化其消费电子产品(这类产品利用高科技部件,但设计简单),而青睐于终极的“很难设计”的产品:核电站。

“快速工厂”和“母工厂”

除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以外,另外两类工厂预计将在日本蓬勃发展:一种是“快速工厂”(quick factories),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恰好及时的商品,另一种是“母工厂”(mother factories),与研发中心一道,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及时反馈。

本田首席执行官伊东孝绅(Takanobu Ito)表示,该公司的“大趋势”是从出口转向本地化生产,但他认为在日本建立这种基石设施相当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在日本完善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然后将其转移到海外,……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产品,它们还涉及生产过程本身。这意味着,如果不(在日本)生产,我们的技术就无法进步。”

对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的藤泽工厂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相对光明。该公司的冶金学家和润滑脂奇才,为日本的9家工厂和海外的17家工厂提供支持,在某些应用中,卑微的滚珠轴承其实是一种高度定制化的产品。

Masatoshi Shirai指着一叠用在北海风力涡轮上的一米宽的滚柱轴承表示:“那些产品会升至60米至100米的空中。一旦你安装了这些轴承,你就不希望替换它们。”

 

译者/梁艳裳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