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数学家哥德尔(Kurt Godel)的成长之路

2013年10月21日 ⁄ 综合 ⁄ 共 1496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大纲)不要求向学生”灌输“数学公理化的观念,普及相应的逻辑知识(即一阶逻辑(First
order Logic
),仍然停留在十分陈旧的数学观念上,不思进取,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决策性的重大失误。为什么?

以下是当代最知名的数学家、思想家哥德尔(Kurt Godel)的相片:

         为什么我们要介绍、剖析和研究哥德尔的成长之路?因为,他所获得的最大学术成是在他25岁之前取得的,便于我们去分析、研究,而不涉及漫长、多变的人生历程,使问题变得更简单一些。我们要问:哥德尔本人生来就是一个超级”神童“吗?天然智力高人一等吗?非也。1906428日,哥德尔生于奥地利小城镇Brunn一个很普通的德裔(算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家庭,父母都讲德语。父亲是一个纺织厂的经理人。哥德尔的祖父是当地一位很知名的歌唱家。由此可见,哥德尔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其文化背景也不很优越。

        在家里面,小哥德尔由于好奇心(Curiousity)很重,被家人叫做”Mr.Why“(”为什么”先生)。不幸的是,在6-7岁的时候,哥德尔得了风湿热,虽然后来完全痊愈,但是,却对其心脏造成了终生的损害。1912年至1924年,哥德尔在中学学习期间,各门功课全优,特别是数学和语言学。虽然哥德尔最喜欢的是语言学,后来,才转向历史与数学。

哥德尔在18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起初主修理论物理,也听数学与哲学的课程。在此期间,哥德尔接受了关于数学的唯实论(Realism)思想。他阅读康特的”形而上学“,并且参加一些学术讨论活动。后来,他开始研读数论(NumberTheory),但是,当他在讨论班上接触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数理哲学引论“之后,开始对数理逻辑(数学公理化)发生了兴趣。他认为,数理逻辑是一门高于其他一切的科学("a
science prior to all others”
,其中含有“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underlying
all sciences"
。后来,他在Bologna聆听了希尔伯特关于数理系统的完全性与协调性讲演之后,决定探究这一问题,从而确定了哥德尔人生的历程。在1928年,希尔伯特发表”数理逻辑引论“(或“一阶逻辑的引论”),在其中希尔伯特提出一个问题:”Are
the axioms of a formal system sufficient to derive every statement that is true in all models of the system?“
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完全性“问题“。哥德尔很快地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在1929年,他才有23岁的时候,就在HansHahn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博士论文(所谓”哥德尔完全性定理“)。后来,该文发表在维也纳科学院的学报上。在1931年,哥德尔年仅25岁时,又发表了著名的”不完全性定理“,从反面给出了希尔伯特上述”问题“的答案,此举立即震动了全球业界,影响非常深远。这大概算是哥德尔学术生涯的顶峰吧?

         
由此可以看出:哥德尔从小并没有上过“奥数班”,也没有经过很费钱的”考研培训“(或考研补习),自身也不是什么智力“天才”,但是,他却能够及时捕捉“信息”(数学公理化的研究动向),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一切与他平日所养成的良好“数学素质”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人的素质决定一切。

        
说明:哥德尔在
1978114日逝世。他的影响最大的学术成果就是在他25岁时所取得的“不完全性定理”(Incompleteness
Theorem)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