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微软一年来“开放”的代价

2013年10月25日 ⁄ 综合 ⁄ 共 803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329日,全球OOXML投票有利于微软已成“定局”。但是。微软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甚至是极其惨重)的商誉代价。

        大家知道,一个公司的核心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它的“商标”(Brand)之中。比如,我们要问,可口可乐的“商标”与微软的“商标”相比较(相对而言)是不是要“高”一些?答案当然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进一步再问,“高”出多少呢?其根据是什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如何对各种“商标”进行“分级”(“评级”,“Ranking”)的问题。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所谓“多因素评判”)。

       美国的“Corporate Branding”(“公司商标评级”)公司有一项业务:对客户公司的商标进行商业“评估”(当然要收费)。该公司维护着全球最大的“商标基准”的追踪系统(数据库)。它全年不断地跟踪全球1,200个最好的公司商标,利用一套科学的“评估手段”,建立“核心商标”数据库(这也是它的“产品”),很有参考价值。具体的“评估手段”,请参阅www.corebrand.com,此处省略。

        微软的“商标”在全球“核心商标”的“威力分级”(“Power Ranking”)数据库中,2006年占据全球第38位,而到了2007年竟然下滑到第59位,其“落差”之大(实际上下降了21名),为全球之冠。微软确实是“软”了一些,似乎不再是任何人都碰不得的“巨无霸”了。这是为什么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有许多因素,但是,这与微软公司在2007年为争取OOXML通过ISO标准所采取的种种错误的“举措”不无关系,总之一句话,微软的商誉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伤害)。

       微软的“开放”一时间还不能为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付出一定的代价是自然的。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面,微软牵手国际开源社区,真心支持ODF ,继续坚持(不动摇地)走开放之路,商誉的“一时损失”必然是能够恢复的。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