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分享]有感创新当然不仅仅是资本的事

2013年04月01日 ⁄ 综合 ⁄ 共 2343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心里踏实了,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读完曾鸣和威廉姆斯合著的《龙行天下》后的感受,被作者的论证说服了,我们要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十年充满信心。
     说实话,这本书我差点错过了没读,当初。书的原名直译叫做《门口的龙》,有点类似《门口的野蛮人》那本描写贪婪PE的畅销书。起先不怎么感兴趣觉得没深度,一看书名。。。。但是当翻译成《龙行天下》后,够气派,激发起一种民族情绪,也激发了“精神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欲。可偏偏对于我而言,这样情绪化的书名,可能更多暗示的是其中民族化的内容,“无非就是大国崛起,中国制造无敌”之类所谓大的东西...没多大深度

  请原谅我的疏忽吧,哈!书桌放手提左右两边已经密密麻麻落满书桌!经搜索,两位作者,曾鸣原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威廉姆斯则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以其案例积累的优势和对中国制造成功本质的深层次探究,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企业的生存状态。
     

穷人的创新
      在商学院当教授多年,曾鸣常常被问到两个问题,一个来自跨国公司,问的是价格战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头?一个来自本土企业,问的是什么时候我能够走出价格战的泥潭,享受跨国公司一样的超额利润?

  有一天曾鸣终于在课堂上脱口而出了他自己都在苦苦寻找的答案,“大家都在做梦”,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跨国公司从前的那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原因何在?价格战将持续下去,因为后发的中国企业正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一种独特的战略——“成本创新战略”。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与低成本扩张的最大不同在于,成本创新,不仅是低成本,也是创新,生产的是低成本、低价格却高品质的产品;成本创新还意味着创新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并非一定要资本密集型,海尔的“整合创新”,比亚迪的“流程创新”,都是不需要花大钱,而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他们的创新方式都是“缺钱”给逼出来的。

  目前对于中国制造现在和未来的讨论,大家总能归到两个极端上去,一则说中国制造前途无量、狂妄自大,二则说低成本模式不能持久、妄自菲薄,两种说法都不能让人信服,扯来扯去,都没有说明白中国制造崛起的真实原因,也就不能预测中国制造继续前进的路径何在。

  只有给出中国制造至今得以成功的一个中肯的解读,才能让人对中国制造更有信心。创新,是很容易喊出来的口号,评论者常常如此吆喝,并且痛骂企业家们的“短视”,说他们只愿意固守成本优势,不愿意拿钱出来创新。

  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实不是企业家不愿意创新。如果创新只是指的是高精尖、一步到位的核心技术的话,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确实是是承受不起这种创新的成本的。这种创新也就不是创新了,只能盗世欺名而已

  穷人得有穷人的创新方法。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

  将机器变成人

  曾鸣和威廉姆斯总结了不少中国式的成本创新方法,其中比亚迪最为奇特。

  记得很多年前,中国人很羡慕日本人的机器人技术,所有的生产都是机器人替代了,不需要员工了。现代社会,人被机器取代,这在当年甚至现在都被视为一个社会学甚至是哲学问题。

  企业管不了这么多,什么时候用人,什么时候用机器,都得要靠成本说了算。日本人花了大笔的钱来研究机器人,不仅仅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重要的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人人工的成本越来越贵,一方面用机器更划算,另一方面被机器替代的人也能在新兴行业里得到更高的薪水。

  比亚迪的王传福就不一样了,最初他的企业要开始生产电池的时候,一条日本人的先进机器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而企业的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比亚迪,要如何活下来?

  王传福也没什么选择,既然中国的人工成本是最便宜的,要那些机器流水线做什么呢?王的解决方案是“将机器变成人”,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比亚迪干脆凭借自身技术能力,动手设计制作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比亚迪第一条生产线日产三四千个镍镉电池,只花了一百多万元人民币。而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也成为比亚迪日后商战的法宝。”

  你说比亚迪没有创新吗?其实比亚迪分拆流程代表着与传统不同的研发思路:像日本三洋这样的企业,研发方向是产品,而比亚迪的研发方向则是怎么用研发来降低成本。“比亚迪在应用研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几乎是一个个原材料、一个个零配件去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不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寻找替代的原料,寻找替代的工艺。”

  不仅仅是比亚迪流程创新,中国企业中的优秀者还寻找了不少成本创新的路径,比如海尔的整合创新、华为的颠覆性创新。《龙行天下》,通过总结归纳案例,说明了中国成本优势的真正来由,绝不是廉价劳动力那么简单,我们其实还拥有最大量的廉价研发人员。

  曾鸣和威廉姆斯不仅描述了中国制造成本创新的现状,而且详细分析了这种创新方式的局限,以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这些局限因素在如何被消解和转化。
       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中国制造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曾鸣和威廉姆斯的贡献在于通过案例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找到了中国制造成功的一个最可能的原因。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中国的企业家要能清楚地认识到成本创新的概念,以及要如何更好地发挥成本创新的作用,中国的企业就更有可能持续地成长,从中国制造过渡到期望的中国创造。

  《龙行天下》告诉我们的是,所谓创新,也是要一步一步来走的,先要用人替换机器,以后才有用机器替换人的那一天。不要舍近求远。往往很多问题的解决钥匙已经在我们手上了,不是真是需要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或者解决它,有时利用现实当中哪怕平时看起来狠微笑狠琐碎的东西前后左右梳理打理一下 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先把人解放了,才能把社会解放了。要提高创新就得这样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