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良师益友之–开复老师二三事

2013年03月16日 ⁄ 综合 ⁄ 共 8758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2005年协助开复在20多个高校安排了巡回演讲,全程陪同下来,也有了很多认识和感触,就写了下面的文章:

 
 
           “开复老师”二三事
                                                            文/王肇辉
   “Google”、“开复”、“学生”这三个词语组合到一起无疑是2005年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如果在“Google”上搜索“开复+学生”,你将得到181000项搜索结果。的确,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开复”两个字已经是一个品牌:一个既有传统中国学者儒雅、谦逊风范,又具现代美国人自信、进取精神的品牌。而这一品牌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他与哪个公司的组合,而是因为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由衷关爱。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关注和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基础上诞生的五封公开信和亲手创办的“开复学生网”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互联网和高校中广为流传。
              
            五封信和一个网站里折射出对学生的关爱
   在我的理解中,开复的确是一直在发自内心地关注中国学生成长,关注中国教育。如果说第一封信还有点“门外汉”的味道,那后来的四封信已经无疑完全像是出自教育和心理专家的手笔。尤其第三封是针对马家爵事件不久后写出来的,这对于一个身处美国,而且并非教育领域的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实在难得,说明他是一直在关注中国教育。而且在写这几封信的时候,他征求了很多教育界、心理学界专家的看法和意见。以他的角度给了学生很多很到位的建议。“我尽可能的不做门外汉,把事情做的专业一些。”
    而对于“开复学生网”,开复表示:“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成长资源。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学生们建立友谊。”除了为网站租用的服务器支付费用,开复总是尽量在第一时间回答提问。可以想象利用上班前、下班后发帖的他常常是在“赶夜车”。但在回复中,他没流露出一丝疲劳与困倦,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和带有激情的鼓舞。
    作为大公司的高管,开复有太多繁杂的事务需要处理和思考;作为重视教育的父亲,开复还有太多事情要为两个女儿去做。因此很多人不相信李开复真会亲自去回答问题。对于类似的话,开复会礼貌地回答:凡是署了我名字的,都是我亲自回答。他利用了一切时间碎片,比如开会间隙。在自己的休息时间里,仍有一大部分留给中国学生。
   几封信以及在网上的交流后,开复已经成为教育路上的一位虔行者,用自己的可能去影响更多的青年学生。以他的智慧和道德水准,在中国学生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而同时他也深爱着这些学生。“我觉得这些学生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大家庭。和学生交流是我的一种爱好。”
    对于“李总”、“李先生”、“李博士”、“开复老师”几个称呼,开复无疑更倾向于第四者,韩愈曾对老师这个行业有过明确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开复在更多的时候在实践着这三个内容,甚至在公司的某些范畴。无论是他曾亲自创办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不久将来创办的“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给人的印象更像一个培养青年人的高等学府。一位好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李开复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
   作为一个受东西方文化影响深刻的华人,作为IT界的典型代表,开复的观点让人心清眼明。他举首投足间的“人文”气息,使人常常忘记他是一位技术专家。而随着开复写给学生、家长的信的发表,都表明他的关注范畴已经到了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
    在这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之下,他曾忍不住给当时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写了一封信:
   “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但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希望这封信,对岚清总理有所帮助。若有需要开复帮助的地方,只要是能帮助中国的下一代的事情,开复义不容辞。”
 
                   2005,校园狂飙“李开复旋风”
    八月十五是开复官司后归国的第二天,晚上我们一起共度佳节时,聊起那场在我眼里火药味十足的官司,在开复嘴里却轻描淡写的被调侃:“我并没有闪电辞职,却被闪电起诉。而这一切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减肥办法。” 而正是那晚,基本确定了巡回演讲的初步方案。
    开复是个不事张扬的人,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对外界的影响力,官司也丝毫未影响他在学生中的人气。巡讲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狂飙李开复旋风”,而演讲题目“选择的智慧”也一时成为高校流行语。15天的时间里,有近6万人亲耳聆听了开复的教诲。与开复同行的日子里,除了被他对中国教育和中国学生的责任心和巨大热情深深感动,也有很多细节让我难忘。
    开复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尽可能的询问别人的意见和关心别人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做决定。
    最初巡讲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当我的领导钟老师看了演讲提纲后,提议题目可不可以改成:《选择的智慧》。开复听到后也觉得非常合适。演讲前,开复悄悄跟我说:“我已经专门根据新的题目,对整个演讲作了修改。”为新题目作了贴题的修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当时官司的事情还没处理完,而公司也有大量工作等着他。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学生的感情,他很尊重他的听众,不希望草草糊弄一个演讲讲给学生。
   此次巡讲多数情况下一天会讲两场,有时甚至要三场,疲惫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我注意到通常在第二天的演讲中,PPT上会有一些地方又作了修改,比如增加了一些例子,或者一些提示文字等。这些改动基本是源自演讲时观察到学生的一些反应,或者跟大家交流的意见。
   比如我曾跟他提过两个词的解释。一是关于“同理心”。这个词主要强调“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建议讲到这个词时做一下解释,因为或许中国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在他演讲中出现的另一个词语“自觉”,意思也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觉不同,是“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知之明”的意思。当提出建议的第二天,他就在演讲中做了解释。
   而且开复很注重实质、效率而非形式。去上海前我征求他对航班的意见,他说最早的就好。考虑到最早的航班可能比较辛苦,我就列出几个航班。结果他还是坚持选择了最早的,理由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开复也出乎我意料的选择了“经济舱”。于是五点起床,去机场的路上他还跟同事讨论工作。上飞机后我们都休息时,开复却拿出本子,一直写写画画。
    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因为设施原因,如果要放幕布,开复就只有站在讲台边缘,那鲜花和背景都看不到了,而且与开复的身份不相称。我当时觉得不妥,就自己作主取消幕布,希望保证现场的隆重氛围。没想到到演讲现场后,他一定要坚持改成学生们看PPT看得最清晰的形式:“肇辉,你还不了解我吗?”实际上他在乎的是他跟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的实质,而不是鲜花掌声的形式。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话筒而已!而当时又有一个矛盾是如果使用PPT文件,必须把现场灯光关掉,而这样大家根本看不到开复了。而他却说:“大家要看的是我讲的东西,而不是要看我这张脸,李开复的脸有什么好看的,大家就当听收音机好了。”
   开复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的双重疲惫后仍能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我曾在MSN上说“见识了铁人!”就是指开复。然而开复网的斑竹给我打电话来询问开复是否有时间跟他们见面时,开复的回答总是:只要有时间,学生还是要见。所以很多演讲后基本都有一个像家庭交流一样的见面会。而开复在中间更象一个父亲或一个兄长。
尽管对于演讲可能出现的受欢迎情况,我们有所预料,但现场的火爆仍大出乎我的意料。
9月22日,开复在北京交通大学天佑会堂演讲,这是他重新回到中国后在大学首次公开亮相的第一场报告。两层礼堂挤得水泄不通,所有出口排满人。大概从六点开始长队就在礼堂外绵延。有位博士生说:我在交大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火的演讲!
   在清华大学演讲当天,天气特别热,建筑学院报告厅爆满,不少同学趴在窗户上听,礼堂里就更显闷热。开复西服已湿透,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风度和儒雅。在我的印象里,开复永远一副神闲气定的样子,即使大家都挥汗如雨,只穿衬衫时。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郊区,往返住宿很不方便,我建议改在校本部礼堂,只是座位比较少。开复却说:“我辛苦一点无所谓,但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宁可自己往返坐上两小时。
   复旦大学为了让更多同学聆听到精彩演讲,特别安排了网络直播。党委书记更是在盛赞每封信对学生的影响后,盛情邀请开复担任“校外辅导员”:“您的每封信我们的辅导员都经常引用出来讲给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复说话比辅导员管用多了。与其转述,我建议还不如您每年抽一个时间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聘请您做校园辅导员好了!”
   10月26日,浙江大学有不少同学为了“抢”到票,专门从一小时车程外的紫金校区赶来。队伍排了几百米,不到9分钟票就发完。因为一票难求,有同学居然在校园网上“出金求票”,票价很快被炒到450元。据说这是浙江大学校史上第一次“炒票”事件。当晚更是出现了几十名校警和近500名未能进场的热情同学的“对垒”。
   南京之行中一位军校的同学举手提问时还向开复透露了请假的秘诀:“今天不是周末,按照军校规定我们不可以擅自离开学校。但老师听说我要急着赶来听李开复老师的演讲,立刻就开了绿灯——开复老师的演讲可不能错过,赶紧去吧!”
   10月30日,当我们赶到安徽大学时,露天的“鸣磬广场”草地上早已坐了7000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大家围着讲台席地而坐,在已经略带凉意的秋风中静待。提问阶段,全场同学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争先恐后地拥到台前话筒处排队,生怕错过了得到开复指点的良机。
   11月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网上叫卖”再次出现,好在刚到200多就被屏蔽。一位一直站在礼堂外“听”完演讲的同学感叹:“虽然未能一睹开复老师,但在大门外听完的演讲也同样受启发!开复老师的PPT,我已经看过无数遍。我可以把开复PPT上的标题全都背出来。”
   11月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打出这样的字幅:“对话思想教父、学习选择智慧”。虽然我赶到学校时,距晚上演讲还有3小时,但场内已经坐了不少前来占位的同学。其中一名竟是坐了7小时火车从郑州赶来。还有几十位从杨凌地区赶来的同学,为了听讲座,中午12点就出发了。校方有了前面几场“盛况”消息后,及时启用场外直播系统:礼堂里已经挤满3000人,礼堂外,深秋的晚上已经有些寒气,但仍有3000多热血沸腾的同学站着听到最后。
   11月3日,中南各高校的数千名同学,早早来到武汉大学会场等待开复的出现。一位热情的高中生也挤进了会场席地而坐:“我是从荆州坐了7小时车赶到武汉来的。”虽然在“坐票”的基础上发了“站票”,检票处还是发现了以假乱真的门票——彩色复印门票!
在每场演讲中,开复完美地综合了自己的技术才华、领导才能和商业头脑,以及他对中国学生和教育一贯的高度关注。“回答问题时,我经常会想,作为融会中西文化的代表,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发挥他们的潜力。”当然,这位精神领袖也受到来自中国学生的、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热情拥戴。华人血统、美国教育、科学家背景,成就了开复的魅力。
   开复在演讲中毫不避讳地谈起曾让他刻骨铭心的故事:1984年首次走上讲台被学生评为“讲课最差的老师”、1998年被迫把苦心经营、技术卓越的部门卖掉以及2005年离开微软公司。“通过这些挫折,我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领悟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在谈“放弃与收获”时,他也用自己的选择“现身说法”:1980年因没有兴趣而放弃当时热门的法律专业,在哥伦比亚大学选择了排不上号的计算机专业;1984年认为导师的研究方法“可能是死路”,采取全新方法探索语音识别系统;1990年觉得做学术“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放弃已做了两年的教授席位,转投苹果公司;今年又放弃微软七年的经历、人脉,加盟Google,“至于我在这次放弃中得到的收获,五年后你再问我。”开复向学生们卖了个关子。
    在演讲中,开复也给了学生很多建议:“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希望你们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巡回演讲结束后回到美国,开复向部分同事展示了现场的一些照片和数字,在同事中引起极大反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所有华裔员工:我们也回中国工作去!
   此次演讲中后面几个城市,我们都是早上5点起床赶飞机,在下一个城市开始新的演讲,开始一天的紧张安排直到夜里11点左右。这里以从合肥到广州的时间为例:
   早上8:00-10:00,两个电话面试加一个采访;10:15-11:40,从酒店去机场的路上接受另一个电话采访直到登机;11:15-13:00,在飞机上讨论“开复学生网”的下一步计划;13:20-14:00 ,没有午餐从机场直接赶往学校,路上接受广州当地媒体的采访;14:00—17:00,中山大学演讲;19:00-21:20,华南理工大学演讲;21:20-21:50与学生代表交流;22:30,回到酒店,接受媒体采访及摄影;次日晨5:00起床,6:00赶往机场去西安。
    当然,这只是整个巡讲中的一天时间表,开复的密集安排可见一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开复的效率工作有了认识和了解。而此前的一次演讲中的事情则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尊重。
    那次开复在北京大学演讲,在那个能够容纳400人的“阳光大厅“,却来了800人。主办者非常为难。他们担心如此拥挤的场面会发生事故,只好委婉地劝说部分学生离开。这时开复站了起来:“不,你们不要让学生离开,只要把大家分成两部分就可以。”主办者望着他,有些茫然。他接着说:“就让我讲两场好了。”于是那个晚上,开复在同一个讲台上连续做了两场内容完全相同的演讲。实际上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成功者都非常珍惜时间。
   他曾真诚地说:“我没有能力改变现时的教育制度,但是希望能影响学生。”陪同开复老师一路走下来,除了一路的学习和收获,更多的是一路一直洋溢于心的几种感动:感动于一位长者能这样发自内心、真心地去关注中国教育、关心中国大学生的成长,和每一位学生如此的坦诚相待;感动于所到之处,每一位大学生给予开复同样发自内心的热情回应、掌声以及最真挚的尊重;更感动于两者间这种热烈而平等的交流。
    无论是五封公开信,还是亲手创建的网站,以及巡回演讲,都印证着前国务委员宋健对开复的评价:“若干年后,人们尊敬开复的不仅是他的科学贡献、事业成就,更有他对青年一代的热忱、爱心和奉献”。
   
                和偕的家庭关系给了极大的支持和动力
   “其实我最早的中文水平只有小学六年水平,其他的中文知识大都是自学。小时候,每一篇课文,每一张毛笔字,母亲都会亲自督促我做到完美。每天早晨五点,母亲会亲自把我叫醒,送我上学,下午放学后又会亲自到学校接我。我不用功时,母亲会生气地把课本丢到门外;我有进步时,母亲会买来我最喜欢的历史小说作为奖励。”
   “我觉得金庸小说可能是许多华裔练习中文的“好教材”,我曾经把家里的金庸所有小说来来回回翻看了很多遍。而在美国期间写家书的习惯也很大程度提高了我的中文,母亲要求我每星期用中文给家里写一封家书,然后她给我回信时会将我书信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一一纠正。提醒我不要忘记中国文化。而当我恋爱后,我女朋友则承担起新的改错别字的任务。”
   “而在今年这次“挫折”中,我太太默默地把家里的一切都起来。官司后我经常要和律师一起准备材料、核实数据,可是卖房子、搬到加州的进度并未受影响,这是因为太太承担了所有事务。有时她一天只睡4、5个钟头。我家有两个神像,一尊观音,一尊关公。卖房子时,两尊神像也一并被卖掉。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慰籍,我太太又费尽曲折把他们买了回来。”
  “二十多年前和太太人分两地时,经常会给妻子写信,妻子也回信,但是我觉得妻子的信“温馨有余,浪漫不足”,于是他把妻子的信重组:复印一份后把复印的词汇重新粘贴组合成一篇非常浪漫的信,看起来很逼真,就像是亲笔写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
   开复是一个美食家,总是能在吃完一道饭店的菜之后,琢磨出做菜的工艺,然后“指导”太太在家里重新做出来。“我太太的手艺很好,但是我总认为我的reverse engineer一道菜的本领也不差。我们可以仅仅为了吃一顿饭,专门开三小时车到温哥华去。”而这位美食家品尝美味时也不忘为公司招个好大厨,我们在上海“吉士酒家”尝到美味时他总是不禁向饭馆的大厨几次发出邀请。
  “我喜欢购物,太太的朋友常羡慕她有一个喜欢陪她购物的丈夫,其实是我自己也喜欢买东西。我喜欢搜集各种东西,从花瓶、鼻烟壶、字画、雕刻、玉雕、邮票,到书籍、音响、电脑。我们从中国搬到美国时,搬家公司的人说从来没看到过别人家有如此多的东西。”
开复的大女儿德宁性格内向,象个小淑女。小女儿德亭却外向活泼,在德亭的个人网页上,你会看见一个异常活泼外向可爱美丽的小姑娘。
   女儿小时候,开复经常在她们每晚睡觉前讲一个“演绎改编”过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华盛顿和樱桃树》等,而这些故事开复总会经过自己的加工,添加一些喜剧色彩和教育意义的成分。比如将《龟兔赛跑》里的乌龟换成愚笨憨厚的猪,把兔子换成狡猾精明的猫,又加了许多动物,通过生动演绎教导女儿,例如不可欺负别人、说话要诚实等。
   开复抓住机会帮女儿学中文。比如在睡觉前给女儿一些有趣的单词和句子,让她们译成中文,谁对的多就得五分美元。大女儿迷上了《流星花园》,就去买一套60本《流星花园》漫画,她看完了,中文也熟悉了。“大女儿喜欢读书,我就选一些好书给她,比如Black Beauty,以及一些中国背景的书。我经常在Ebay上买书,已经买了十多箱了,这比去图书馆方便多了。让她们自己选,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小女儿也很有意思,很小就开始写自传,我跟她讲:人家都是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写自传,她却说:我怕再长大我就不记得小时侯的事情了!看到我常在开复学生网上,她也吵着要做一个个人网页。”
   “两个女儿都是在2岁左右开始接触电脑。我打算对她们进行电脑教育时,就把电脑作为一个玩具展示在她们面前。她们坐在我腿上看我播放软件。她们很快对自己操作鼠标产生兴趣。在她们6岁左右时就发现了互联网的神奇,而且不再需要我帮助了。她们在一二年级学会了如何使用办公软件、搜索、网上词典和百科全书等。六年级时学会了网页设计制作。”
    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周末我都会选择在家里陪家人时,而为了表示我“全心全意”的陪同又不耽误一些事情,我经常会在她们还没起床或者在沙发上津津有味的看韩剧时,悄悄的在电脑前处理一些工作,而当他们需要我时,我会若无其事的走过去陪她们。
   “全家都很喜欢看电影,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Friends》,于是就买了DVD回来,因为家里唯一奢侈的东西就是一套可以和电影院媲美的家庭影院。”
  而关于来新的公司,开复也曾和两个女儿有过有趣的对话。
  “你是不是要去Google工作?”小女儿发现了“衣橱里的秘密”,因为那里有一个大箱子,里面有印有Google标志的糖果、玩具等。“哇,那我觉得太酷了!当我只有今天一半年龄时,我就很喜欢Google了。”小女儿解释说:“你记得吗?你收到第一张父亲节卡片就是我用Google给你搜来的。”对电脑没有兴趣的大女儿对父亲的选择显得平静,她说:“微软也不错啊,像Word、Excel什么的。”“谁要用那些东西啊,我就是要用Google!”小女儿大声反驳。“Google是不是真的到处都有五颜六色的糖果?下次带我去时我能不能带一个袋子?”
   而对回到中国,开复在说服女儿时遇到小困难,直到开复承诺一到中国就给买一只大狗,两位小天使才欢欣雀跃。我也清楚的记得一个周末,我们在南京中山陵放松一下时,开复仔细的为女儿挑选几个小礼物,而在夫子庙的“谭木匠”,开复也自然没有忘记给太太找一件。
    当开复在7月份《追随我心的选择》中向公众表示将回到中国,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媒体前的姿态而已,包括我在内。我不太相信一个11岁就赴美读书、习惯了西方生活环境的华裔会选择这么大的转换——回到中国。正如1998年开复受命来中国创建微软研究院时,他的朋友都劝他:“优秀的人都是从中国往美国跑,哪有从美国往中国跑的道理。”但随着开复在聊天时经常提及“到中国安家”、尤其当看到开复去选房子时,我才坚信这一切是真的。
    圣诞节的前一天,开复在发来的“节日祝福”邮件中写道:“……My family just relocated back to Beijing.……I am also able to spend ample time to help the students of China.……My family is also doing well.……And my children are eager to go back to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 where they also have friends. And, of course, they cannot wait to move to our new house where we promised they could have a dog.”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