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正解“三十岁”挨踢

2013年12月03日 ⁄ 综合 ⁄ 共 5577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又有学生给我来信,她写道“听说,程序员有很多到三四十岁都会转专业……”学习越不顺利的同学,对这个事情越在意。我想将正在写的《逆袭大学》一书中关于这个话题的一部分提前发布出来吧,刚写完,还没有来得及修改,但意思清楚了。

  下面是正文。

☆  ☆  ☆  ☆  ☆ 

  扎在IT学子喉中的另一根鱼刺是,坊间传闻三十岁后就不能编程了。大学毕业,二十二三,青春饭才能吃几年?希望深造,追求学术最高峰,但博士帽戴上之时,半辈子没了,青春饭都吃不上了。

  情何以堪?!
  在各种论坛中,这个话题也屡屡被提起。唉声叹气的也还真不少,似乎真有点小时候在《故事会》上看过的古代人到6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山里饿死喂野兽的传说故事一样,悲情万分了。
  30岁只是一个笼统的代称。按大学毕业当Coder开始,大概就是积累了7、8年工作经验的样子。也有说法讲35岁的,终归给人的感觉是,程序员就是吃青春饭的。
  其实,从程序员岗位做起,就在一线专事编码工作达十年之久的,有,但占少数,至少是目前看来。但有必要去考察一下,有些人不敲代码了,那是干什么去了。如果境遇和屡屡报道的专业运动员那样,拖着一身的伤病,生活无着落,那还真是一件大事了。映像中举重运动员的遭遇最集中,退役后看大门的、搓澡的,居无定所的,要怀疑的,有行业问题,也有体制问题。
  从程序员岗位做起的,还有一两年就不再专事编码了。他们又去了哪里?
  在IT行业的大企业中,分工细密,流程严格,对各个岗位上人员的要求各不相同。技术岗位只是公司运营,以及项目开发中的一部分。非技术岗位,以及开发团队中的非技术工作也需要有人去做,而编码的工作,只是技术工作中的一部分。
  于是,对于一个走技术路线刚刚入行的菜鸟而言,从基础做起,做最直观的工作,干什么?编程序,对应的岗位叫做——程序员。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对行业的了解增加,对工作的流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能够顺畅地进行,总之一句话,成了“老人”了,其他更需要的岗位上需要有人去做。这是从工作角度讲的。而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路径上,专事编码的岗位已经游刃有余,想要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在团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顺便地提一句,想挣更多的钱。两方面的需求相结合,结果很显然,当年的程序员不再写代码了,成了其他的员。
  其他的什么员可能还是在技术岗位上,例如做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师之类的,这些岗位需要学校学到的知识,起更大作用的,是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还有些技术岗位包括从事了运行维护之类的工作(当然也有大学毕业生直接从事运维工作的),从工作形态上,并不是写代码搞开发。再细的岗位划分不是我这样待在学校中的人能够列举出来的,而不同的公司,运营模式不一样,专注的领域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划分,这是需要跳进水池才能知道水有多深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从事的工作与技术相关,但更注重与非技术因素,如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他们的职责是协调团队内外的关系,保障项目开发的条件,保证项目的按期保持完成。有些人的工作会与技术渐行渐远,去向了其他的业务部门,甚至走向了高层。还有些翅膀硬了,有想法了,和一帮哥们创业去了。还有些,在其他行业觅得机会,转行去了。
  这样转岗、转型、单飞的故事发生得太多了,超过了年过30从IT业挨踢挨揣卷铺盖走人的故事。具体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定论,和人有关,也有机遇的因素。有的不是在原有团队中发生,需要经过跳槽一类的手段去达到。有的人入行两年,25岁就发生了这样的故事,而有些人可能会在35岁以后。这样的事发生一次,整个的人上一个台阶,会有成功时候,有时摔个鼻青脸肿也不意外,但这就是成长。经历了挫折,收获了失败,在失败中学会做事,东山再起之时,早已经不是昨日的愣头青。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之中,所学专业是什么,早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专业对口的情结只是在大学之中,在毕业求职时才会提起的事,历经十年、二十年的成长,才知道在大学中立足专业,关注兴趣,塑造个性,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
  当然还有少数人,对编程忠贞无比。他就有这样的喜好,愿意在程序员岗位上终老。在美国,65岁仍坚持每天编程的传奇Android工程师David Maynard的故事让所有人都感慨良多。他从1969年投身软件开发,见证了“从PC到移动互联”的完整演变,却总是淡定IT业界的世事变迁,专注于自己的编程事业。他曾表示:“要每天都能编程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因为升职而无法继续的时候,我就会离开一家公司。”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中学时参加过信息学竞赛,大学时编程很投入,工作后一直从事一线的开发。我最近见到他时,我们已经毕业16年了,他还在一线:“和一帮毛头小伙在一起干,就好这一口,没有办法。”
  那30岁的问题究竟是不是存在呢?的确存在,并且很严重,有人都等不到30岁,就挨踢走人了。其实,如果说上大学学习了计算机专业就算是在这个行业中报了到的话,有些人在20岁的时候,由于在学习上拿不出办法,不愿意做出改变,已经是做好了被踢的架势。每到毕业季,用人单位的旺盛需求摆在那里,但就是有一批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要求而被拒用。这里尽管遣责学校教育的失败,而我们这些老师听着逃课有理的论调,守着教室中空着的座位,听着屡次谈话中的应付,只能在一边跺脚体验着俗话中太监才有的着急。
  30岁不是问题,问题是技术提高在内的成长是否与需求相符。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愿意死守编程的那条板凳的老程序员除外。他们的工作是在写代码,但由于那份热爱,以及经历时间考验的经验,在团队中,承担最关键任务的一定时他们,给他们的高薪别人不用嫉妒。如果在程序员的岗位上,时间久了,水平不见提高,脾气涨了不少,至少让老板觉得发那薪水不值得。出路只有一个,走人吧。
  这就是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的问题。这些不是想要的时候,龇牙咧嘴晃膀子就能来的,是需要积累起来的。其实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除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大量从其他渠道进入的,学历、求学途径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你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如果想不考虑自己的进步,还要觅得长久安稳,这本书余下的部分可以不看了。其实,市场化程度相对高的IT行业很实在,没有那么严重的年龄和学历歧视,受歧视的是技术不过关的人,尤其是不思进取的人,以及没有能力进取的人。
  对于30岁问题,最大的关注在于无非3个:身体、知识更新和薪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IT行业的加班是一个直接原因。有统计称IT精英群体的“过劳”状况很严重,健康状况堪忧。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30岁以后熬不动夜了,干不动了,那就被淘汰了。这句话的前提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工作以后的岗位是不会变动的;第二,加班是不可改变的;第三,身体一定是要垮掉的。的确,这三点在有些人身上是悲摧般地发生了的,但是否就一定普适的模式呢?第一点,用职场中存在的大量升迁、转岗、转型甚至主动的转行来否定。第二点,我有些大一的学生,初入大学从零开始的,略加点拨,在大一结束就敢做搜索引擎利益于课外自学,我也给大四的学生讲过如何输出hello world。人和人不一样,区别在于学习力和做事的态度,这是本书最大的关注。在工作中,有人一个小时干的工作,别人磨一天未必能完成,工作习惯很重要。水平和效率有保证,即使老板变态强留人,那怎能够约束得了。至于第三点,自认为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默默自检,不去改变生活方式的理由可以举出N多,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规律的生活,坚持的锻炼有可能。为工作保持健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幸福的生活中更是要对自己的生命有足够的重视,这个理由的优先级设得足够高时,其他理由怎能站得住脚。我在二、三十岁时,每年到医院输液的次数不少于两次,每次一星期,但四十左右开始,却除了每年单位安排的体检,从不进那个大门,而在这时,恰是我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标,工作负担更重之时。再回头看过去的十几年,原来是有办法做到更好,保持健康的根本,原来用不是要依靠医生的诊疗。
  年纪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就会跟不上了,这是另一个30而逃的理由。30岁,人的创造力最强劲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在IT这个以创新著称的行业,如何能够立足?靠什么立足?如果说30岁之前跟得住形势要靠体力的话,30岁以后靠得是“内功”,靠得是感觉。在专业学习中得到的坚实的专业基础与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开始产生化学作用,即使是纯粹的技术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加快。当然,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往往也是不少人开始做更宏观的工作的时候,在把握大局方面,自然游刃有余了。不少没有经历过大学专业学习的,以及在大学中没有重视专业基础学习的在职人士,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内发现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其实更长远地,这就是预留的一个发酵剂,如果要在行业中长久立足,早做准备为好。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学科的知识发展速度都已经加快,IT类的更甚,在大学中学会学习,学会高效的学习,从这一方面讲更加显得紧迫,但将大学继续当作高四、高五上的同学,是否该行动了?
  关于薪水的问题避不开。通过转岗、转型,自然回报当中有较入职时相对高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人可以不在这个行列了。30岁还在一线编码的程序员,属于给高升都不挪窝的那种,如果低薪,识相的应该想着动一动了,除非对低薪无所谓。此时,单位也在犯难,开高工资,分明这个工作招聘工资相对低的年青人就可以干,然而开低工资,也觉得对不起你这个老人。而对于到30了,每天也只是能勉强完成该做的工作的人,更应该的是检讨了。行业中有淘汰也属于正常,事情落到谁的头上也不开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有可能,主动另觅出路也算得上一个上策。依着多年平淡度过的行业经历,以及积累的人脉,也不定哪条路上找到了最合适的出路。在对待薪水的问题上,切忌的是产生一厢情愿的急躁。如果耐不住对金钱的渴望,有门路发财自然不用在些处坚守,但如果还看重长久发展,或者没有别的门路,也就不要在抱怨中度过,这种做法是一种自虐。我在23岁当大学老师时,收入不及同班进入银行、电信业同学的1/3,及至借着高校扩招涨了工资,与人家相比仍然不值一提。学校现在收学费执行的是2000年的标准,学校几亿贷款在那里压着,收入又是十几年未有实质性的增长了,但我并没有想到要干别的行业,也就保持自己一贯的俭朴的生活风格过来,几乎从不进饭店,食材几乎从原材料做起,意外的收获是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对我的影响相对还是最小。妻子、孩子、房子、车子也逐渐有了,借过钱、贷过款,一家老小三代六口人在70平的房子中挤过,但日子也未感觉到拮据。现在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是我所经历过的了,年青人对社交一类的追求也不似我这般简单,但要知道,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尤其能够多DIY一些,好日子还是能把握。富足的生活并不是一定要靠多高的收入支撑才行。
  再次强调一下,这里的30岁并非绝对年龄,而是在IT行业度过了7年左右的时间,正是“七年之痒”折磨人的时候。还有不少30岁年龄的时候,才考虑转行进入IT行业的人。在为他们的咨询中,我鼓励他们还可以给自己一次从事自己希望做喜欢的事的一次机会。只是要做好了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思想准备,征得家人的支持。30岁起步的人,并不意味着比别人慢的成长经历,只要是一位认真的人,之前的生活阅历,加上不该有的随年龄而僵化的思维,完全可以在更短的周期内达到目标。
  与国外常有“爷爷级”的程序员相比,30岁现象在国内更加的普遍。在各种虚虚实实的的说法之中,还真有人照着这个套子将自己往里装,及到这个传说中的魔咒真的在自己身上显灵之时,不去追究自己的努力与不思改变,而是拿出这个话题搏得众人同情。也倒是能够获得安慰,后来人中也就有前仆后继地跟了上来。这种氛围之浓,致使年轻人工作不了几年就纷纷去做了非技术类的工作,中国缺乏各种顶级的技术人员,这成为行业要想发达,国家要想强盛的障碍。写代码是一个新人入职较好的切入点,而写好代码却并不是一个低端的工作,这是产品质量最终保证的依靠,一线的程序员需要有骨灰级的好之者长期坚持,也需要有见识的公司中能够给基层的高水平程序员对得住的薪水以及能够让人放心的保障,让他们在核心的技术环节中真正有尊严地站稳脚跟。
  担心30岁现象的,一部分是临近了自己能够承受的关键点,却发现真的面临淘汰。而大量的,是在校的学生。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所谓迷茫,一忽儿远大理想要有多高有多高,一忽儿就觉得这个坎自己过不去。而像我们这等的老家伙们,在被未来的可能中忽悠来忽悠去,在东倒西歪中终于站定身形,才发现今天吃饱就不要担心明天饿着了,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关键是今天吃饱了就把今天过好。今天努力的成果恰好就是明天的午餐,光对明天担心了,做不好今天的事,明天饿肚子那是活该。年青真好,可以有无穷的想法,但让想法铺成金光大道,沿此路走下去,而不是让想法形成沟沟坎坎,成为自己的障碍。仔细想想,30岁的事,对20岁的人而言,那都不是个事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高节奏的变化,这是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一种特点也决定了在行业中会有残酷的淘汰,然而淘汰的理由并不是年龄,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生理问题。拥有竞争力,需要有长线作战的储备和动力力,保持着与发展趋势相匹配的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这将是一个人活得精彩的根本。由些想到了我的一些学生,和接受我咨询的大学生,或年轻的职场人士,不少人总是在变化面前显得畏惧而裹步不前,而不是主动去把握,甚至放弃了改变的自由。真心希望30岁现象能够成为大家积极拥抱的获得改变的机会,而不是被动受其支配的恶煞。那样的话,行业的活力将更强。

  对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讲,先放下这个问题。你很想得到一个安慰,但我要告诉你面对。在改变中,学习问题解决了,60岁退休还有人不愿意呢。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