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国际著名科技大奖一览

2013年12月09日 ⁄ 综合 ⁄ 共 24288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国际著名科技大奖一览

(阿布达 2013.10.12整理)

一.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1]、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注: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
目 录1奖项介绍
1.1 由来 1.2 设置 1.3 颁发2奖金奖品
3评选流程
4历届得主
5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
5.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2 物理学奖 5.3 化学奖 5.4 和平奖 5.5 文学奖6中国籍获奖者
7海外华人获奖者
8诺贝尔奖逸事
8.1 次数 8.2 逝世者得奖9诺贝尔奖之最
9.1 最巧合:生日献礼 9.2 最郁闷:等了55年 9.3 最年轻:25岁获奖 9.4 最年长:88岁圆梦 9.5 最集中:居里家族 9.6 世界大学诺贝尔得主1奖项介绍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  诺贝尔
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诺贝尔遗嘱全文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设置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颁发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3张)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2奖金奖品诺贝尔奖的奖金总是以瑞典的货币瑞典克朗颁发,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  诺贝尔奖
而定,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3评选流程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瑞典皇家科学院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二.沃尔夫奖
1975年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目 录1简介
2创办人
3创办历史
4奖励对象
5世界影响
6获奖名单
6.1 农业 6.2 化学 6.3 数学 6.4 医学 6.5 物理 6.6 艺术1简介1976年1月1日,R.沃尔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
2创办人R.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其父是德国汉诺威城的一位五金商人,也是该城犹太社会的名流。R.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移居古巴。他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溶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1961—1973年他曾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以后定居以色列。
3创办历史1975年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征得沃尔夫家族成员捐赠的基金共1000万美元。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R.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4奖励对象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而菲尔茨奖虽有影响,但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唯有沃尔夫奖在全世界范围以获奖者一生的成就来评定,因此,沃尔夫数学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根据统计,沃尔夫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因此在沃尔夫奖在这些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其影响力仅次于诺贝尔奖。先后获得沃尔夫物理奖和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有肯尼斯·威耳孙、利昂·莱德曼、马丁·刘易斯·佩尔、皮埃尔-吉勒·德热纳、约瑟夫·胡顿·泰勒、南部阳一郎、小柴昌俊等。1978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江苏省苏州市下属的太仓市浏河镇人)吴健雄(女)获得此奖;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先后获得过沃尔夫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5世界影响沃尔夫奖具有终身成就性质,是世界最高成就奖之一。1978年开始  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袁隆平
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自1978年到1990年已有24位数学家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由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的性质,所以这24位数学家都是蜚声数坛、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就曾与1984年5月获得沃尔夫奖,美籍华人吴健雄教授荣获1978年首次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1991年,台湾科学家杨祥发获沃尔夫农学奖,2004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获得了此殊荣。2004年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了沃尔夫医学奖。2010年丘成桐获沃尔夫数学奖。
2011年美籍华人邓青云教授荣获沃尔夫化学奖。至此,除了在艺术领域,华人科学家在其余的五个领域都获得了沃尔夫奖。
沃尔夫奖一年举行一次。
6获奖名单农业
主条目:沃尔夫农业奖
1991年,杨祥发
2004年,袁隆平
化学
主条目:沃尔夫化学奖
1993年,亚米德·齐威尔
2001年,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
2011年,邓青云、斯图尔特·赖斯、克里兹托夫·马特加兹维斯基
数学
主条目:沃尔夫数学奖
1978年,盖尔范特(莫斯科大学),Carl Siegel(哥廷根大学)
1979年,让·勒雷(法兰西学会),安德烈·韦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80年,昂利·嘉当(法兰西学会),柯尔莫哥罗夫(莫斯科大学)
1981年,阿尔福斯,Ocsar Zariski(哈佛大学)
1982年,哈斯勒·惠特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ark Krein(乌克兰科学院)
1983年,陈省身(伯克利加州大学),埃尔德什(匈牙利科学院)
1984年,小平邦彦(日本科学院)
1985年,Hans Lewy(伯克利加州大学)
1986年,塞缪尔·艾伦伯格(哥伦比亚大学),塞尔伯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87年,伊藤清(京都大学),Peter Lax(纽约大学)
1988年,Friedrich Hirzebruch(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波恩大学),拉尔斯·霍尔曼德尔(隆德大学)
1989年,Alberto Calderon(芝加哥大学),约翰·米尔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90年,Ennio de Giorgi(比萨高师),Ilya Piatetski-Shapiro(特拉维夫大学)
1991年,没有颁奖。
1992年,Lennart Carleson(乌普萨拉大学和洛杉矶加大),John Thompson(剑桥大学)
1993年,Mikhael Gromov(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Jacques Tits(法兰西学院)
1994/5年,Jurgen Moser(苏黎世联邦高工)
1995/6年,罗伯特·朗兰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安德鲁·怀尔斯(普林斯顿大学)
1996/7年,Joseph Keller(斯坦福大学),Yakov Sinai(普林斯顿大学和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1998年,没有颁奖。
1999年,Laszlo Lovasz(耶鲁大学),Elias Stein(普林斯顿大学)
2000年,拉乌·勃特(哈佛大学),让-皮埃尔·塞尔(法兰西学院)
2001年,阿诺尔德(Steklov数学研究所和巴黎大学),Saharon Shelah(希伯莱大学)
2002/3年,佐藤干夫(京都大学),John Tate(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2004年,没有颁奖。
2005年,Gregory Margulis(耶鲁大学),诺维柯夫(马里兰大学和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6/7年,斯蒂芬·斯梅尔(伯克利加州大学),哈里·弗斯滕伯格(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2008年,皮埃尔·德利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菲利普·格里菲斯Phillip Griffiths(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大卫·芒福德(布朗大学)
2010年,丘成桐(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丹尼斯·苏利文Dennis Sullivan(石溪大学)
医学
主条目:沃尔夫医学奖
1978年,乔治·斯内尔、让·多塞
1981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1986年,早石修
1994年,西冢泰美
2001年,阿夫拉姆·赫什科
2004年,钱永健
物理
主条目:沃尔夫物理学奖
1978年,吴健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79年,乌仑贝克(美国洛克菲勒大学),Giuseppe Occhialini(意大利米兰大学)
1980年,迈克·菲舍尔(美国康奈尔大学),卡达诺夫(美国芝加哥大学),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康奈尔大学
1981年,弗里曼·戴森(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特胡夫特(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外斯科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82年,利昂·M·莱德曼(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马丁·刘易斯·佩尔(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
1983/4年,Erwin L. Hahn(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Peter B. Hirsh(英国牛津大学),西奥多·梅曼(美国Maiman Associates公司)
1984/5年,Conyers Herring(美国斯坦福大学),Philippe Nozieres(法国劳厄-朗之万研究所)
1986年,米切尔·费根鲍姆(美国康奈尔大学),Albert J. Libchaber(美国芝加哥大学)
1987年,Herbert Friedman(美国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Bruno Rossi(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cardo Giacconi(美国天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988年,彭罗斯(英国牛津大学),霍金(英国剑桥大学)
1989年,没有颁奖。
1990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法兰西学院),David Thouless(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1991年,Maurice Goldhaber(美国布鲁克海文家实验室),Valentine Telegdi(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1992年,约瑟夫·胡顿·泰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1993年,本华·曼德博(美国IBM Thomas J. Wastson研究中心)
1994/5年,维塔利·金兹堡(俄国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南部阳一郎(美国芝加哥大学)
1995/6年,没有颁奖。
1996/7年,约翰·惠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1998年,Yakir Aharanov(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Michael Berry(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1999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理工学院)
2000年,Raymond Davis(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家实验室),小柴昌俊(日本东京大学)
2001年,没有颁奖。
2002/3年,Bertrand Halperin(美国哈佛大学),Anthony Leggett(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2004年,Robert Brout,Francois Englert(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彼得·希格斯(英国爱丁堡大学)
2005年,Daniel Kleppne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艺术
主条目:沃尔夫艺术奖
1981年,马克·夏戈尔,Antoni Tapies(绘画)
1982年,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Olivier Messiaen,Josef Tal(音乐)
2010年,彼得·艾森曼(建筑)

三.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它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菲尔兹奖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目 录1简介
2设立背景
3发展与影响
4获奖名单
5特殊情况
6关于菲尔兹
1简介  菲尔兹奖背面[1]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从1936年起开始颁发,随后成为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2]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评委会是由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挑选,一般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席担任评委会主席。评委会会挑选至少两名(with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four)能代表数学各个领域的菲尔兹奖得主。获奖人必须在当年的元旦之前未满四十岁。[2]
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奖章由加拿大雕塑家罗伯特·泰特·麦肯齐(Robert Tait McKenzie)设计。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头像,并刻有大写希腊字母:ΑΡΧΙΜΗΔΟΥΣ,意为阿基米德的(头像);设计者的花押字RTM, MCNXXXIII(雕刻家的缩写,1933,第三个个M字以N代替),和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意为:超越人的精神,作宇宙的主人。出自罗马诗人马尔库斯·马尼利乌斯(Marcus Manilius)的著作《天文学》(Astronomica)卷四第392行。奖章背面刻有拉丁文“CONGREGATI
EX TOTO ORBE MATHEMATICI OB SCRIPTA INSIGNIA TRIBUERE”,意为“聚集自全球的数学家,为了杰出工作颁发(奖项)”。背景为阿基米德的球体嵌进圆柱体内。[2-3]
  菲尔兹奖第一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
菲尔兹奖的授奖仪式,都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先由执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物(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或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或众望所归的著名数学家授予奖章和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数学家分别、逐一简要评价得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外尔(H. Weyl)曾对1954年两位获奖者做出评价: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星在数学天空中灿烂升起”,“数学界为你们二位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可见菲尔兹奖的地位与得主的荣誉。
2设立背景一年一度令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中,只设有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类别(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竟然没有数学这个科学之“王”的份额,使得数学这个重要学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评价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先后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数学大奖:一个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持评定的。在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另一个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设立的一年一度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两个数学大奖的权威性、国际性,以及所享有的荣誉都不亚于诺贝尔奖,因此被世人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章(正面)
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独特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并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这次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萌发了把它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的念头。他为此积极奔走于欧美各国谋求广泛支持,并打算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亲自提出建议。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会开幕他就去世了。
菲尔兹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上述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菲尔兹本来要求奖金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的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将该奖命名为菲尔兹奖。
  诺贝尔
同财大气粗的诺贝尔奖相比,菲尔兹奖显得未免有些寒酸。不过,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的差别绝不仅在于奖金多少。数学界中有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言,说是诺贝尔与当时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Mittag-Leffler)因为争夺某一女子而失和,为防止莱夫勒获取自己设立的奖项,诺贝尔故意将被誉为“科学的皇后”的数学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据说与莱夫勒保有“持久的友谊”的菲尔兹设立“菲尔兹奖”的一部分意图就是为好友伸张正义,为数学家设立一个与诺贝尔奖对立的奖。
3发展与影响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的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一般只2名获奖者,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他们都是数学天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数学界的精英。
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而后每4年一次。当时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连许多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未必知道这个奖,科学杂志也不报道获奖者及其业绩。然而30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从国际上权威性的数学杂志到一般性的数学刊物,都争相报导获奖人物。菲尔兹奖的声誉不断提高,终于被人们确认:对于青年人来说,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4获奖名单  1954年得主塞尔

菲尔兹奖对于获奖者的要求中就有一条规定:所有得主年龄不超过40岁。195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塞尔保持着得奖时的最低年龄记录:27岁。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36 奥斯陆阿尔斯·阿尔弗斯
Ahlfors,Lars Valerian 芬兰
(美籍) 奥斯陆 邓若瓦猜想、覆盖理论 29 挪威,沃尔夫奖(以下简称沃),1981
1936 杰西·道格拉斯
Douglas,Jesse 美国 奥斯陆 普拉托极小曲面问题、变分问题的反问题 39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0 坎布里奇罗朗·施瓦尔兹
Schwartz,Laurent 法国 坎布里奇 广义函数论 35
 
1950 阿特尔·赛尔伯格
Selberg,Atle 挪威(美籍) 坎布里奇 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调和分析等 33 沃,198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4 小平邦彦
Kodaira,Kunihiko 日本 阿姆斯特丹 推广黎曼-罗赫定理、小平邦彦消解定理 39 荷兰, 沃,1985
1954 让-皮埃尔·塞尔
Serre,Jean-Pierre 法国 阿姆斯特丹 一般纤空间概念、同伦的局部化方法、同伦论的一些重要结果 27 沃,2000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8 克劳斯·费里德里希·罗斯
Roth,Klaus Friedrich 德国 (英籍) 爱丁堡 代数数有理逼近的瑟厄-西格尔-罗斯定理 33
 
1958 雷内·托姆
Thom,René 法国 爱丁堡 拓扑学配边理论、奇点理论、拓扑流形理论 35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62 斯德哥尔摩拉尔斯·荷曼德尔
Hormander Lars 瑞典 斯德哥尔摩 线性偏微分算子理论、伪微分算子理论 31 瑞典,沃,1988
1962 约翰·米尔诺
Milnor,John Willard 美国 斯德哥尔摩 7维球面的微分结构、否定庞加莱主猜想、代数k理论 31 沃,1989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66 迈克尔·法兰西斯·阿提雅
Atiyah,Michael Francis 英国 莫斯科 阿提雅-辛格指标定理、拓扑k理论 37
 
1966 鲍尔·约瑟夫·科恩
Cohen,Paul Joseph 美国 莫斯科 力迫法、连续统假设与zf系统的独立性 32
 
1966 亚力山大·格罗登迪克
Grothendieck,Alexandre 法国 莫斯科 代数几何体系、泛函分析中的核空间、张量积 38
 
1966 斯蒂芬·斯梅尔
Smale,Stephen 美国 莫斯科 广义庞加莱猜想、微分动力系统理论 3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0 尼斯阿兰·贝克
Baker,Alan 英国 尼斯 数论中的一些问题、二次域的类数问题 31
 
1970 广中平祐
Hironaka,Heisuke 日本 尼斯 代数簇的奇点消解问题 39
 
1970 谢尔盖·彼得洛维奇·诺维科夫
Новиков,Сергей петрович 前苏联 尼斯 微分拓扑学配边理论、微分流形理论庞特里雅金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 32
 
1970 约翰·格里格·汤普逊
Thompson,John Griggs 美国 尼斯 有限单群的伯恩德赛猜想和弗洛贝纽斯猜想 38 沃,1992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4 大卫·布赖恩特曼福德
Mumford,David Bryart 英国,(美籍) 温哥华 代数几何学参模理论、代数曲面的分类 37
 
1974 恩里科·庞比里
Bombieri,Enrico 意大利 温哥华 有限单群分类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的(1,3)命题 34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8 查里斯·费弗曼
Fefferman,Charles 美国 赫尔辛基 奇异积分算子、偏微分方程 29
 
1978 皮埃尔·德林
Deligne,Pierre 比利时 赫尔辛基 代数几何中的部分韦伊猜想 34
 
1978 丹尼尔·奎伦
Quillen,Daniel G. 美国 赫尔辛基 代数k理论的亚当斯猜想、塞尔猜想 38
 
1978 格·阿·玛古利斯
Маргулис,Г.А. 前苏联 赫尔辛基 关于李群的离散子群的塞尔伯格猜想 32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82 阿兰·孔耐
Alan Connes 法国 华沙 算子代数、代数分类问题 35
 
1982 威廉·瑟斯顿
William Thurston 美国 华沙 3维流形的叶状结构及其分类 36
 
1982 丘成桐
Shing-Tung Yau 美国(华人) 华沙 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 33 耶路撒冷,沃,2010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0 德里费尔德
V.Drinfel’d 前苏联 东京 模理论、与量子群有关的hopf代数 36
 
1990 琼斯
Vaughan Jones 新西兰 东京 扭结理论 37
 
1990 森重文
Shigffumi Mori 日本 东京 3维代数簇的分类 39
 
1990 威藤
Edward Witten 美国 东京 弦理论、对超弦理论作了统一的数学处理 38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4 布尔盖恩
Jean Bourgain 比利时 苏黎世 无限维的偏微分方程 40 瑞士
1994 利翁
P.L.Lions 法国 苏黎世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玻尔兹曼方程 38
 
1994 约克兹
J.C.Yoccoz 法国 苏黎世 一般复动力系统的性状和分类 37
 
1994 泽尔曼诺夫
E.Zelmanov 俄罗斯 苏黎世 群论的弱伯恩赛得猜想 39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02 洛朗·拉佛阁 法国 北京 证明了与函数域相应的整体朗兰兹纲领,从而在数论与分析两大领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36
 
2002 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 俄罗斯 北京 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而获奖。这一理论有助于数论与几何的统一,并帮助解决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米尔诺猜想。 3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06 安德烈·欧克恩科夫
Andrei Okounkov 苏联(美籍) 马德里 因为他在联系概率论、代数表示论和代数几何学方面的贡献。 37
 
2006 佩雷尔曼
Grigori Perelman 俄罗斯 马德里 因为他在几何学以及对瑞奇流中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 40
 
2006 陶哲轩
Terence Tao 澳大利亚(华人) 马德里 因为他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谐波分析和堆垒数论方面的贡献。 31
 
2006 温德林·沃纳
Wendelin Werner 德国(法国籍) 马德里 因为他对发展随机共形映射、布朗运动二维空间的几何学以及共形场理论的贡献。 38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10 吴宝珠
Bao Chau Ngo 法国(越南裔) 印度班加罗尔 证明了朗兰兹纲领中的自守形式理论的基本引理 38
 
2010 埃隆·林登施特劳斯
Elon Lindenstrauss 以色列 印度班加罗尔 遍历理论的测度刚性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40
 
2010 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
Stanislav Smirnov 俄罗斯 印度班加罗尔 证明了统计物理中平面伊辛模型和渗流的共形不变量 40
 
2010 赛德里克·维拉尼
Cédric Villani 法国 印度班加罗尔 证明了玻尔兹曼方程的非线性阻尼以及收敛于平衡态 37
 
5特殊情况(1)1966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抵制于莫斯科举行的他的菲尔兹奖典颁奖礼,以抗议苏联在东欧的军事行动。
(2)1978年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受到苏联政府的限制,不能前往温哥华领奖。雅克·蒂茨代他领奖,并致词:我很遗憾马尔古利斯缺席这届大会,相信很多人也一样。我只从他的工作认识他,然而从这城市的象征意义来看,我的确有理由希望最终可以会见这位我最尊敬和仰慕的数学家。
(3)本来在1982年于波兰华沙举行的大会,因为政局不稳定要延迟一年举行。得奖名单于那年较早时的国际数学联盟第九届会议宣布,1983年华沙大会颁发。
(4)1998年的大会上安德鲁·怀尔斯由菲尔兹奖委员会主席尤里·马宁颁发第一个菲尔兹奖银奖,以表扬他证明费马大定理。
(5)2006年8月22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3000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面前颁发菲尔兹奖章时为证明了三维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颁奖。然而他并没有参加这次大会,并且拒绝接受菲尔兹奖。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并不是第一次拒绝荣誉和奖项——1995年,他拒绝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著名学府的邀请;1996年,他拒绝接受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我想他是一个非传统的人。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哈佛大学教授亚瑟·贾夫(Arthur Jaffe)说。
6关于菲尔兹J.C.菲尔兹[4]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太华。曾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和加拿大多伦  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
多大学教授。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6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菲尔兹于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四.图灵奖

图灵奖(A.M. Turing Award,又译“杜林奖”),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又叫“A.M.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由于图灵奖对获奖条件要求极高,评奖程序又是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合作者或在同一方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共享此奖。因此它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目 录1概况
2获得者
3图灵简介
3.1 生平 3.2 成就 3.3 荣誉 3.4 著作4获奖者
5其他方面
1概况奖金金额不算太高,设奖初期为2万美元,1989年起增到2万5千美元,奖金通常由计算机界的一些大企业提供(通过与ACM签订协议)。目前图灵奖由英特尔公司和google公司赞助,奖金为250,000美元。
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要求提名人推荐本年度的图灵奖候选人,并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说明被提名者为什么应获此奖。任何人都可成为提名人。美国计算机协会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评审,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
从1966年到2011年的46届图灵奖,共计有58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美国学者最多,此外还有英国、瑞士、荷兰、以色列等国少数学者。
截止至2011年,获此殊荣的华人仅有一位,他是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2获得者年份 中文译名 姓名 贡献领域
1966年 艾伦·佩利 Alan J. Perlis 高级程序设计技巧,编译器构造
1967年 莫里斯·威尔克斯 Maurice V. Wilkes 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程序库
1968年 理查德·卫斯里·汉明 Richard Hamming 数值方法,自动编码系统,错误检测和纠错码
1969年 马文·闵斯基 Marvin Minsky 人工智能
1970年 詹姆斯·维尔金森 James H. Wilkinson 数值分析,线性代数,倒退错误分析
1971年 约翰·麦卡锡 John McCarthy 人工智能
1972年 艾兹格·迪科斯彻 Edsger Dijkstra 程序设计语言的科学与艺术
1973年 查理士·巴赫曼 Charles W. Bachman 数据库技术
1974年 高德纳 Donald E. Knuth 算法分析、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程序设计
1975年 艾伦·纽厄尔
赫伯特·西蒙 Allen Newell
Herbert A. Simon 人工智能,人类认知心理学和列表处理 (list processing)
1976年 迈克尔·拉宾
达纳·斯科特 Michael O. Rabin
Dana S. Scott 非确定性自动机
1977年 约翰·巴克斯 John Backus 高级编程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规范的形式化定义
1978年 罗伯特·弗洛伊德 Robert W. Floyd 设计高效可靠软件的方法学
1979年 肯尼斯·艾佛森 Kenneth E. Iverson 程序设计语言和数学符号,互动系统的设计,运用 APL进行教学,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与实践
1980年 东尼·霍尔 C. Antony R. Hoare 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与设计
1981年 埃德加·科德 Edgar F. Codd 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关系型数据库
1982年 史提芬·古克 Stephen A. Cook 计算复杂度
1983年 肯·汤普逊
丹尼斯·里奇 Ken Thompson
Dennis M. Ritchie UNⅨ操作系统和C语言
1984年 尼古拉斯·沃斯 Niklaus Wirth 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程序设计
1985年 理查德·卡普 Richard M. Karp 算法理论,尤其是NP-完全性理论
1986年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罗伯特·塔扬 John Hopcroft
Robert Tarjan 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1987年 约翰·科克 John Cocke 编译理论,大型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精简指令集(RISC)计算机的开发
1988年 伊凡·苏泽兰 Ivan Sutherland 计算机图形学
1989年 威廉·卡亨 William Morton Kahan 数值分析
1990年 费尔南多·考巴托 Fernando J. Corbató CTSS和Multics
1991年 罗宾·米尔纳 Robin Milner LCF,ML语言,CCS
1992年 巴特勒·兰普森 Butler W. Lampson 分布式,个人计算环境
1993年 尤里斯·哈特马尼斯
理查德·斯特恩斯 Juris Hartmanis
Richard E. Stearns 计算复杂度理论
1994年 爱德华·费根鲍姆
拉吉·瑞迪 Edward Feigenbaum
Raj Reddy 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
1995年 曼纽尔·布卢姆 Manuel Blum 计算复杂度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程序校验上的应用
1996年 阿米尔·伯努利 Amir Pnueli 时序逻辑,程序与系统验证
1997年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Douglas Engelbart 互动计算
1998年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James Gray 数据库与事务处理
1999年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Frederick P. Brooks,Jr. 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
2000年 姚期智 Andrew Chi-Chih Yao 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
2001年 奥利-约翰·达尔
克利斯登·奈加特 Ole-Johan Dahl
Kristen Nygaard 面向对象编程
2002年 罗纳德·李维斯特
阿迪·萨莫尔
伦纳德·阿德曼 Ronald L. Rivest
Adi Shamir
Leonard M. Adleman 公钥密码学(RSA加密算法)
2003年 艾伦·凯 Alan Kay 面向对象编程
2004年 文特·瑟夫
罗伯特·卡恩 Vinton G. Cerf
Robert E. Kahn TCP/IP协议
2005年 彼得·诺尔 Peter Naur Algol 60语言
2006年 法兰西斯·艾伦 Frances E. Allen 优化编译器
2007年 爱德蒙·克拉克
艾伦·爱默生
约瑟夫·斯发基斯 Edmund M. Clarke
Allen Emerson
Joseph Sifakis 开发自动化方法检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中的设计错误
2008年 芭芭拉·利斯科夫 Barbara Liskov 编程语言和系统设计的实践与理论
2009年 查尔斯·萨克尔 Charles Thacker 帮助设计、制造第一款现代PC
2010年 莱斯利·瓦伦特 Leslie Valiant 对众多计算理论所做的变革性的贡献
2011年 犹大·伯尔 Judea Pearl 人工智能
2012年 沙菲·戈德瓦塞

西尔维·奥麦克林 Shafi Goldwasser
Silvio Micali 由于在密码学和复杂理论领域做出创举性工作
3图灵简介生平
英国著名学者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不  阿兰·麦席森·图灵
仅以“纸上下棋机”率先探讨了下棋与机器智能的联系,他还是举世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不仅是“人工智能之父”,他也是“计算机之父”。曾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美国学者弗兰克尔这样写到:“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 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灵头上。直到现在,计算机界仍有个一年一度“图灵奖”
,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金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阿兰·图灵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思想,似乎都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不断追逐的目标,不断地被以后的发展证明其正确性。
成就
图灵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图灵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例如,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是哈佛大学的明斯基(M.Minsky);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是达特莫斯大学的麦卡锡(J.McCarthy);1975年“图灵奖”则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A.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共同获得。正是这些人,把图灵开创的事业演绎为意义深远的“达特莫斯会议”。
荣誉
1954年, 42岁的阿兰·图灵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在计算机领域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设立“图灵奖”,从1966年开始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著作
⒈《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1936年5月28日)
⒉超计算(hypercomputation)的概念
⒊《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1952年)
⒋一九八三年另一位同性恋的牛津数学家安德鲁.哈吉斯(Andrew Hodges),替他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传记《谜样的图灵》(Alan Turing: The Enigma),
⒌图灵死后——1992年《艾伦·图灵选集》
4获奖者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的研制者
1967年(第二届)的图灵奖授予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计  莫里斯·威尔克斯
算技术的先驱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以表彰他在设计与制造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杰出贡献。
威尔克斯1913年生于英国中西部的达德利,距著名的工业重镇伯明翰仅20公里。威尔克斯在中学时代,对数学、物理和无线电非常爱好。1931年他进入剑桥的圣约翰学院,1934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之后他进入剑桥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有“诺贝尔奖的摇篮”的美称。威尔克斯在这里完成了“关于甚长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的研究,并以此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38年10月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而他的硕士学位是在当年年初才获得的。
威尔克斯博士毕业后,战争阴云已布满欧洲上空。二战期间,威尔克斯被吸收到研制侦察潜水艇、军舰和飞机的雷达设备的项目中去,所研制的导航技术在大战中最受盟军飞行员欢迎。
战后,威尔克斯回到剑桥大学,担任数学实验室(后改名计算机实验室)主任。1946年5月他获得了冯·诺依曼起草的EDVAC计算机设计方案的一份复印件。这里要说明一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哪一台?实际上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 ENIAC”(它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词头缩写,意为“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机”) ,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但它不具备存储程序能力,程序要通过外接电路板输入。“存储程序”(stored program) 的概念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最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其最基本特征之一。1945年6月30日,冯·诺依曼发表了题为“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的长文,正式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因此存储程序式计算机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而他所建议的“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就是上面提到的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由于工程上遇到困难,EDVAC 迟至1952年才完成。威尔克斯在获得EDVAC 复印件后,仔细研究了该方案,并又到美国进行了学习和调研。回国后,威尔克斯立即以EDVAC为蓝本设计自己的计算机并组织实施,起名为EDSAC (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当时也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在关键时刻,威尔克斯成功地说服了伦敦一家面包公司老板投资该项目,终于使计划绝处逢生。1949年5月6日,EDSAC首次运行成功,真正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并于1951年正式投入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计算机型号。
威尔克斯在设计与建造EDSAC过程中,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EDVAC的设计,而是创造和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概念,例如“变址”;“宏指令”;微程序设计;子例程及子例程库;高速缓存Cache等等。所有这些都对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尔克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二届图灵奖获得者。
程序设计语言的先驱开拓者—艾伦·佩利
艾伦·佩利(Alan J. Perlis)由于在ALGOL语言定义和扩充上所作出  艾伦·佩利
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创始计算机科学教育,使计算机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成为1966年首届图灵奖获得者。
佩利1922年4月1日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学的专业是化学,1942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当时正值第二次大战其间,佩利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战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改学数学,于1947年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50年取得该学位。1951年他在美国陆军军械部设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基地的“弹道研究实验室”(冯 ·诺依曼曾在该实验室当顾问)干了一年,然后又回到母校MIT参加“旋风”(Whirlwind) 计算机计划,为“旋风”编制程序。“旋风”
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的并行计算机,它的研制工作从1946年开始,1950年试运行成功。1952年9月佩利离开“旋风”,之后来到暜渡大学,出任暜渡大学计算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计算中心先安装了一台IBM的CPC计算机,佩利为之设计了称为IT(Internal Translator)的语言,并开发了IT的编译器。1956年佩利转到卡内基理工学院,又推动该校成立了计算中心并出任主任,配置了IBM 650计算机。佩利把他在暜渡开发的IT及其编译器移植到IBM 650上,曾经在美国许多大学的IBM
650上被广泛采用。在IT基础上,佩利和其他学者一起又为IBM 650设计与开发了新的代数语言和汇编语言。1958年,在苏黎世举行的ACM小组和欧洲小组的联合会议上,两个小组把他们关于算法表示法的建议综合为一,形成了ALGOL 58。在其基础上,1960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有全世界一流软件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确定了程序设计语言ALGOL 60,发表了“算法语言 ALGOL 60报告”。1962年又发表了“算法语言 ALGOL 60 的修改报告”。ALGOL 60具有局部性、动态性、递归性、严谨性等特点。后来的面向对象语言SUMUL
67,1971年出现的PASCAL语言,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形成的。ALGOL 60是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程序设计语言由一种“技艺”转而成为一门科学,开拓了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领域,又为后来软件自动化的工作及软件可靠性问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佩利的积极组织下,卡内基理工学院率先在大学生中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它的开设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开端(此前,有关程序设计知识是作为“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予以介绍的)。这引起了计算机的最大用户ARPA出面,出资资助对计算机科学及其教育立项研究,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在卡内基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MIT等少数几个大学建立起了计算机系和计算机研究生院,使计算机科学脱离电气工程、数学等学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鉴于佩利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佩利被称为“使计算机科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人”(A founding
father of Computer Science as a separate discipline)。
计算机科学家Dijkstra
1972年的图灵奖授予荷兰的计算机科学家埃德斯加·狄克斯特拉(Edsgar Wybe Dijkstra)。狄克斯特拉1930年5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8年他进莱顿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在学习理论物理过程中,狄克斯特拉发现这个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于是决定学习编程,并自费赴英参加了剑桥大学举办的一个程序设计班。大学毕业后,他成为阿姆斯特丹数学中心全日制的工作人员,主要做程序员工作,从此进入计算机领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实时中断”问题。狄克斯特拉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第一”,例如,最短路径高效算法、ALGOL
60 编译器、具有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操作系统等。1968年3月,Communications of ACM 登出了狄克斯特拉的一封影响非常深远的信,在信中他根据自己编程的实际经验和大量观察,提出如下结论:一个程序的易读性和易理解性同其中所包含的无条件转移的个数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转向语句的个数愈多,程序就愈难读、难懂。因此他认为“GOTO是有害的”,并从而启发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1972年他与另一图灵奖获得者霍尔合箸了《结构化程序设计》一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这一思想,并且提出了另一著名的论断:“程序测试只能用来证明有错,决不能证明无错!”(Program
testing can be used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bugs,but never to show their absence !)。
1974年的图灵奖授予了当时年青的唐纳徳·克努特(Donad Ervin Knuth)。克努特1938年1月10日生于威斯康辛州。他因为洋洋数百万言的多卷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而荣获此殊荣。该多卷本堪称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经典巨作,有评论认为其作用与地位可与数学史上殴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相比。
克努特从小喜欢学习和音乐,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能。在数学上,也很早就表现出天才。1956年进入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开思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大学一年级结束以后的暑假,克努特在学校打工,负责把统计数字画成图表。碰巧他工作室的隔壁就是计算机房,新到了一台IBM650。当时的计算机体积都很庞大,有控制台及其上面的指示灯等,计算机工作时指示灯快速闪烁变化出不同的图案,这引起克努特极大的好奇与兴趣,他接连好几天彻夜不眠地呆在计算机房,观察它的工作,钻研使用手册,探究计算机的奥秘。一年以后,他终于改学数学,并与计算机结缘。1960年,克努特在开思理工学院毕业,同时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1963年获博士学位。后转入斯坦福大学任教。
克努特至今进行了两大工程,第一个大工程就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系列,计划出七卷,第一卷《基本算法》于1968年出版,第二卷《半数字化算法》于1969年出版,第三卷《排序与搜索》于1973年出版,后面尚在写作之中。在出版过程中,克努特根据自己在校对清样时的感受,决心对排版技术进行彻底改造,因此终止了第一期工程,而开始其第二期工程。为此,克努特花费了整整九年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就是对整个西文印刷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的TEX排版软件和METAFONT字型设计软件。这两个软件为克努特赢得了ACM的另一个奖项:1986年度的软件系统奖。克努特的两大工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一书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喻为经典,有人甚至称之为“计算机的圣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
1977年的图灵奖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和最广泛流行的元语言BNF的发明人约翰 ·巴克斯(John Warner Backus)。
巴克斯1924年12月3日生于美国费城, 青少年时代不爱学习,曾是纨绔子弟,被大学开除。1943年巴克斯参军入伍,当了一名下士。在此期间, 巴克斯不经意地显露出他的聪明和才能,受到上级赏识,陆军决定送他上学深造。这样,当他的战友们都被送往二次大战战场上去的时候,巴克斯却上了哈弗福德学院的医学院预科。但巴克斯对医学不感兴趣,因此只学了9个月的医学就离开了那里,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数学。经过这番磨练,巴克斯已经从混沌走向清醒,开始正经学习。1949年他取得学士学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IBM公司的计算中心参观,在那里见到了IBM早期的SSEC计算机。尽管SSEC体积庞大,比较原始,但看到现场的环境和气氛,立刻心里一亮:这正是他要找的工作!经考核通过后,巴克斯从此开始了在IBM公司的工作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69年的图灵奖授予了人称“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
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纽约市。小学和中学,他对电子学和化学表现出兴趣。高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194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但他选修的课程相当广泛,从电气工程,数学,到遗传学等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有一段时间他还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后来他放弃物理改修数学,并于1950年毕业,之后进入暜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51年他提出了关于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建造了一台学习机叫Snarc。Snarc 是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其目的是学习如何穿过迷宫,其组成中包括40个“代理”(agent)。他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54年取得博士学位。1958年,明斯基从哈佛转至MIT,与其他专家一起,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1975年,明斯基首创了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入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特征。利用多个有一定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确切地把知识表示出来。框架理论一经提出,在人工智能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通用的知识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明斯基还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使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明斯基还是虚拟现实的倡导者。
1971年的图灵奖授予了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 MeCarthy)。
麦卡锡1927年9月4日生于波士顿。在上初中时,他就表现出是很高的  约翰·麦卡锡
天赋。1944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曾免修两年数学 ,当时因战争环境他要在军队中充任一个小职员,占去了部分时间,仍得以在1948年按时完成学业。然后到暜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于1951年取得数学博士学位。留校两年后,他先后去斯坦福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任教。1956年夏天他发起并成功举办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有历史意义的“达特茅斯会议”,麦卡锡是东道主,并和会议参加者一起,满怀信心地宣布“人工智能”这一崭新学科的诞生。1958年麦卡锡到MIT任职,与明斯基一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并第一个提出了将计算机的批处理方式改造成为能同时允许数十甚至上百用户使用的分时方式(time—sharing)的建议,推动了MIT成立组织开展研究。其结果就是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分时系统——
基于IBM 7094的CTSS和其后的MULTUCS。后来麦卡锡又回斯坦福并在那里组建了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达特茅斯会议前后,麦卡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下棋。下棋程序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减少计算机需要考虑的棋步。经艰苦探索,麦卡锡终于发明了著名的α-β搜索法,使搜索能有效进行。在该搜索法中,麦卡锡将结点的产生与求评价函数值(或称返上值或倒推值)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某些子树结点根本不必产生与搜索(这谓之“修剪”—pruning或cut—off),使下棋快速搜索能有效进行。α-β搜索法至今仍是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中一种常用的高效方法。1959年,麦卡锡还开发了著名的LISP语言(Lisi
Processing language),成为人工智能界最广泛流行的语言,后已经证明,LISP的许多特点是解决人工智能核心问题的关键。
1975年度的图灵奖同时授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两位教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和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他们曾是师生,后来成为极其亲密的合作者,共事长达42年,直至纽厄尔于1992年去世。
西蒙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西根湖畔。他从小聪明好学,当入学芝加哥大学时年方17。1936年他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取得政治学学位。参加工作后广泛接触计算机并产生了浓厚兴趣。1939年,他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里完成了博士论文,经他的原母校芝家哥大学进行评审答辩,被授予政治学博士学位。1949年他来到他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卡内基—梅隆大学。
纽厄尔1927年生于旧金山。二战期间,曾在海军服了两年预备役,表现出色。战后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物理,1949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在暜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数学,一年后辍学到RAND公司工作,和空军合作开发早期预警系统。系统需要模拟在雷达显示屏前工作的操作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这导致纽厄尔对“人如何思维”这一问题发生兴趣。也正是从这个课题开始,纽厄尔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纽厄尔所表现出的才能和创新精神深得西蒙赞赏,在西蒙的竭力推荐下,纽厄尔得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注册为研究生,并在西蒙指导下完成其博士论文,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
并且他还提出了“中间结局分析法”作为求解人工智能问题的一种技术。
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合作开发成功了最早的启发式程序“逻辑理论家”LT(LogicThorist)和“通用问题求解器”。LT证明了数学名著《数学原理》一书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1963年对LT改进后可证明全部52个定理),从而也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这一新的学科领域。在开发逻辑理论家的过程中,他们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链表”(list)作为基本的数据结构,并设计与实现了表处理语言IPL。IPL是所有表处理语言的始祖,也是最早使用递归子程序的语言。其实他们两人在人工智能中作出的最基本贡献还在于他们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说”PSSH
(P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成为人工智能中影响最大的符号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而这一学说则鼓励着人们对人工智能进行伟大的探索。根据这一假说,物理符号系统也就是对一般智能行为具有充分而必要手段的系统,即任一物理符号系统如果是有智能的,则必能执行对符号的输入、输出、存储、复制、条件转移和建立符号结构这样6种操作。反之,能执行这6种操作的任何系统,也就一定能表现出智能。依此推论:人是具有智能的,因此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是一物理符号系统,因此它必具有智能;计算机能模拟人,或者说能模拟人的大脑。
1956年夏天,西蒙和纽厄尔参加了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他们和该会议的发起人麦卡锡和明斯基一起,被人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西蒙除和纽厄尔共获图灵奖外,还在197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80年,被天津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并派出一些学者在西蒙指导下进行短期记忆方面的研究。
1994年度的图灵奖又由两位人工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