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失聪奇女杨洋的传奇故事

2013年02月03日 ⁄ 综合 ⁄ 共 379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2001年10月23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演播厅里请来了一位特殊嘉宾——杨洋,她连汽车的高声鸣笛都听不见,然而,她却在演播厅里与主持人王颖侃侃而谈,一问一答,畅谈无阻。这场面让演播室里的所有编导都感到吃惊,让主持人王颖也感到好奇,从她们的交谈中,我们感悟到人的生命张力真的广阔无边。(图为杨洋)

  在学说话的万里长征中蹒跚学步

  1978年,杨洋四岁时,因为生病被送到医院进行诊治,对青霉素和链霉素过敏的她根据医生的建议用了庆大霉素,可不幸的是,小杨洋对庆大霉素的过敏还要厉害。病好后,她留下了后遗症——神经性耳聋,对外界的声音失去了感觉。父母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为了她能恢复听力,带她到处求治,但是医生都无能为力。女儿双耳失聪已成为铁的事实。杨洋的父母只好抹干眼泪,正视现实,培养女儿战胜耳障的能力。

  杨洋的父母不愿送女儿上聋哑学校,他们认为在那里学习会受限制。为了使杨洋能进正常儿童受教育的学校,他们决定先在家里教杨洋,让杨洋“笨”鸟先飞。他们从汉语拼音开始,教杨洋口语。教一个聋儿说话,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事情,然而杨洋的父母敢想敢做。

  正常儿童学拼音,大人读一遍或二遍就能学会,但杨洋没有听力,她听不到父母的发音,更不知道自己发音是不是正确。一个拼音杨洋父母往往要说上几千遍甚至几万遍。最主要的不是简单重复,而要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

  杨洋的父亲往往将动作和笑话结合起来。在说到猪八戒吃西瓜的时候,为了让杨洋感受到象声词的意境,他做出张大嘴巴咬西瓜的样子,这样一口下去叫作“嗷”,吃西瓜发出的“哇”的声音表示很高兴,“嗷”和汉语拼音中的A很像,AOE中的A,就是猪八戒吃西瓜的口形,然后吃下去是U。看着父亲夸张的动作,杨洋口里终于迸出了这两个象声词的发音。杨洋的父母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父母千万遍地努力,女儿千万遍地努力,终于有一天,杨洋能简单说话了,尽管发音并不很清楚。但他们有了希望:只要努力,杨洋总有一天是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说话。

  杨洋的母亲原来在一家光学仪器厂从事技术工作,为了更好照顾杨洋,她放弃了能有所作为的工作,调到医院当护士。

  1980年,杨洋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这时她已学会简单的口语,但与人交流的能力几乎不具备,她只能与父亲做简单交流,不过,整个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她都学完了。杨洋的父母忐忑不安地领着杨洋去学校报名。结果是:他们被拒绝了。

  负责报名的老师坚持:这孩子只能上聋哑学校!杨洋的父母又带着女儿到另一所学校,负责报名的老师依然认为杨洋父母这样的努力是徒劳。万般无奈,杨洋的父母找到校长,让学校出卷对杨洋进行笔试。校长听了杨洋一家人的故事,又惊奇又感动,马上拿来一份试卷。杨洋笔试完毕,校长落泪了,他紧紧握住杨洋父亲的手,说:“你的孩子,我们破例收下!”

  杨洋的父母又流泪了,他们差一点向校长磕头致谢。

  小杨洋名声大振

  杨洋背着小书包上学了,路上她牵着爸爸的手咿咿呀呀地叫着喊着,她想说话,她有太多的话要说。可是在学会说话的万里长征中,她只迈出了跌跌撞撞的一步。

  在新的环境里,杨洋看不懂老师的口型和动作,老师传授的知识她只能学到一小部分。杨洋却爱与小朋友玩耍。放学后,杨洋父母总是盛情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与杨洋一起做作业,从他们那儿询问老师当天的讲课内容,后等他们走后,杨洋的父母再一点一滴地教授给女儿。父母的爱和朋友们的友谊让杨洋的世界充满阳光,此时的她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不幸,时光在快乐中流逝。

  杨洋通过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和一些同班同学顺利升上一所普通中学。杨洋又面临挑战。第一节课,老师安让每个人站起来做自我介绍。轮到杨洋,她告诉老师她什么都听不见,老师开始以为这孩子只是说不清话,后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惊讶她竟然能升上中学。特殊的杨洋很快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注。可杨洋无法与他们交流。老师们虽然同情她,但也认为学校不是慈善机构,要的是教学成绩。

  杨洋面临辍学,杨洋的母亲找到学校,她求老师给杨洋一段时间,看看孩子到底行不行,如果的确不行,她就带着这个孩子走。学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留下了杨洋。

  杨洋明白自己的处境,她非常努力地学习各科功课,同时极力揣摸老师和同学们说话的口型,锻炼自己的发音能力。她要用事实证明,一个失聪的孩子能够接受正常人的教育。她对别人说话口型的理解能力很快进步,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初中毕业前,妈妈对她说:杨洋,初中读完你读卫校好吗?学点简单的医学知识对你将来的生存有好处。杨洋她对妈妈说。人家都说考大学难,我要试着闯这道难关。听了女儿的话,做妈妈的既感慨又高兴。

  中考来临了,杨洋走进考场,她无声地叩响了又一道大门。中考成绩出来,杨洋分数让所有人震惊——565分,超出浙江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105分!

  杨洋顺利进入一所新学校——浙江省重点中学杭州市第十四中学。

  绝望的杨洋独自一人来到西湖边

  高中阶段,杨洋始终成绩优异,赢得了很多荣誉,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佳中学生”。下一步她要闯的就是高考的两道关:一是考试关,她不怕;另一道则是体检关,这对杨洋来说是一道“鬼门关”,大学招生制度明确规定,双耳失聪者不能录取。体验这一天,在杨洋的期盼与害怕中终于到来。

  1992年7月21日,杨洋与她的同学们一起跨进了杭州市某医院。检查听力时,杨洋和她的同学们都很紧张。平时杨洋与人交流要看口型,体检时医生站在后面与你轻轻耳语。奇怪的是,杨洋的听力体检竟然过关了。走出体检室,同学们高兴得简直要把杨洋抛起来,一向快乐坚毅的杨洋,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流泪了。

  可杨洋激动的泪花还没来得及擦干,有情况出现了,她检查身体其它部位时,内科医生都戴着口罩,只露出两只让杨洋看了害怕的眼睛。医生问了她很多问题,她都没有反应,这时医生发现了:这是一名双耳失聪的考生!那么,她又是怎样闯过听力检查这一关的呢?是体检医生为她作弊了吗?医院把她留下来了。杨洋不得不向医院说明事情的原委。

  杨洋与同学们早就约好:体检时杨洋只看一个同学的口型。他们没有被医生发现破绽。杨洋讲明情况后,向医院递交了一大包材料,是她从小学到中学各时期学校领导及老师为她出的证明,证明她能与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她得到了医院的同情和理解,可是她体检不合格这一事实不是出现在体检档案上。

  7月27日,高考成绩出来了,杨洋正如她自己预料的一样,分数超出本科录取分数线。

  7月28日紧张的政审开始了,杨洋的档案没被装进供高校录取的文档里,杨洋无尽的努力和美好的梦想,在政审人员的一个动作中划上了让她无法接受的句号。

  这一夜,杨洋独自来到西湖边,她使劲地抱着一棵柳树,第一次嚎啕大哭。她有太多委曲和忧伤,但她从来都埋藏在心里,她怕发泄出来影响别人。今天,她再也控制不住了,她甚至想干脆跳进西湖。可是如果自己这样做,爸爸妈妈怎么活呀。她参加高考这一段时间,一个月内,两位老人的头发全白了。他们一切的努力和操劳,他们在女儿身上付出的一切,难道最后所得到的就是一个噩耗吗?杨洋哭喊着:可怜的爸爸、妈妈。想到爸爸、妈妈,她把眼泪一点一点擦干,又装出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回家了。(杨洋的这趟西湖行,直到几年后,她的爸爸从一位记者口中才得知。)

  杨洋 又创造了奇迹

  就在杨洋伤心欲绝时,爸爸仍在作顽强的努力。他连夜呈书省教委,省教委主任当即批字:杨洋的事情不能简单处理。可是主任批字后第二天就出差了,主办招生工作的同志只能把杨洋的情况向招生委员会作了汇报。9月30日,杨洋的爸爸接到紧急通知:请杨洋速去屏风山面试。屏风山是全省招生工作的驻点,杨洋将接受的是一场高规格的考试,主考官是负责全省招生的专家和领导。这个消息把杨洋那个已经支离破碎的梦又重新收敛起来。

  爸爸专门为女儿买了一双新凉鞋,没想到新凉鞋磨脚。屏风山山路漫长,杨洋的脚被磨一串一串的水泡,最后杨洋是打赤脚步行到山顶的。

  杨洋的面试结果又是一个重重的打击,她没有被认可!因为杨洋只能识别两种口型,普通话和杭州话。面试的专家有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再加上杨洋有几分紧张。

  这次她没有哭,也许是经历过那个绝望之夜,她有了面对困难的准备。杨洋的爸爸教育孩子的过程已经学会了不放弃。面试回来后,他写信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主席邓朴方,然后把杨洋的各种资料用挂号信寄出。

  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仍牵着全家人的心。一星期过去了,电话从北京打来,接着残联派了教育就业部的一位部长来找到杨洋,跟她面谈,他是专程来解决杨洋上大学问题的。一番交谈过后,让杨洋在家等候消息。一个星期后,杨洋终于收到了杭州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杨洋的爸爸拿着通知,全身发抖,他极力控制着自己,他只担心这时候因太激动而崩溃。

  杨洋进入大学,对她来说,最难的课程就是英语。她看不懂英语口型,只能是默记。大学要求英语得过四级,考试时还要考听力。正常人过这一关都有些费劲,杨洋在听力分全部放弃的情况下,要想过这一关,英语老师说,除非出现奇迹。然而,杨洋创造了奇迹,大学毕业时,她的英语已顺利通过四级。

  毕业后,杨洋当过会计、做过广告业务,现在中国残联工作。过去她做业务工作最困难的就是不能使用电话,后来她配了中文寻呼,有事只要对方留言,她就会在电话里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杨洋,活出了双耳失聪之人的新活法!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