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今年的诺贝尔奖又出炉了,媒体又火了一把

2013年12月17日 ⁄ 综合 ⁄ 共 967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今年的诺贝尔奖又出炉了,媒体又火了一把,评论家们也火了一把,大多都集中在“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中国该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99%的评论在我看来都可以奉送一句“It'sbullshit”, 有一个还是不错的,个人觉得说到了点子上:

http://news.sina.com.cn/pl/2007-10-09/083514044417.shtml

这个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说袁隆平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是有可能的,因为他造福了全人类! 

诺贝尔奖有惯例,不颁给死人,看今年的诺贝尔奖,目前公布的的物理学奖,生理和医学奖,都是20多年前的发明或发现,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并且造福全人类的事业上展现了力量。这说明科学家们应该在壮年的时候把自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或发现搞出来,然后向全世界介绍他,告诉全世界,才有可能在20年后获得提名,进而获奖。

在我们这里以60岁获奖为目标,要在30-40岁的时候创造出全世界范围的创新,而且是有意义的创新才行!可是,30-40岁正是研究机构里的研究人员拼命造论文,评职称,完成工作量的黄金时间,因为要钱养家糊口啊,婚是最近结的,孩子是最进有的,妈呀,我没有论文没人给我工钱啊!

引用前面那篇评论的一部分结尾:

  2005年,钱学森先生在生病住院期间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他最大的遗憾是中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培养大师的制度。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有大的原创性。什么是培养大师的制度?第一步就要以原创性为学术研究的指挥棒、指明灯,因为原创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全球范围内的原创性恰恰是诺贝尔奖的核心。

  那么中国学术界的评价指标又是什么?答案是,分量。可惜此“分量”不是彼“分量”,而是用物理学中的重量。比如,一个广为中国人接受的观念是:书,由于它“厚”、“重”,而被认为比论文更有价值。据我所知,许多中国的学术单位规定,评“正高”必须有一本专著。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到美国拜见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会见结束以后,中国的经济学家向对方索要专著。后者回答说: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书。中国经济学家大为惊讶:您这样的大师怎么会没有专著?

  其实,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还没有哪一位诺奖得主是因为写了一本书而获奖的。他们中许多人确实一辈子也没有出过书;或者所谓的书,也不过是在中国更加不值钱的论文集。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