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蚀“日”行动:一个硅谷传奇的《甲申三百年祭》(上)

2013年04月14日 ⁄ 综合 ⁄ 共 277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作为硅谷精神曾经标志的Sun,以悲壮的方式宣告了那个辉煌年代的终结。

这将是IT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并购,两家血统千差万别的公司的命运,因为两个硅谷斗士偏执、复杂的情感交织而牢牢系在了一起。以高管变迁为线索,Sun走过的抛物线便不难勾勒这家公司不停地创新,却又不停地犯错。2000~2009年,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Sun一直尝试用外界无法理解的方式自我救赎,最终不得不选择卖掉自己。

然而,太阳不会陨落,IT行业的另一个庞然大物正在粉墨登场。

硅谷只有两个斗士。

他们的生意毫不重合,却有着共同的竞争对手;他们特长迥异,却都创造了令人敬畏的黄金年代;他们激烈、偏执,毫不避讳在各种场合抨击对手,却又有着超乎想象的行业预见力;他们赞同开源,相信网络计算机将无所不能,却又一再被主流的市场概念边缘化;他们一个是市场天才,一个是技术狂人2009 年4月,他们因为一桩74亿美元的收购案而走到一起。

事实上,围绕着Sun的收购传言从未消弭。早在2003年6月,Sun因为一蹶不振的股价招致华尔街的冷眼,业界盛传Sun可能被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收购,而Sun董事长麦克尼利则断然否认。他表示,此类传言纯属无稽之谈,Sun的市值高达250亿美元,没有一家美国公司能够出得起收购Sun的费用。而颇具黑色幽默的是,在2000年时,Sun的股价比2003年还要高出近10倍。

麦克尼利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6年之后,他率领的Sun身价缩水至三成。并且在与IBM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拉锯战后悲壮地拒绝了收购要约。就在2005年麦克尼利访华之际,他对IBM的评价是:从未看到过IBM的客户到了第四年,还能对其表示满意。

Sun将是甲骨文自2005年1月份以来收购的第52家公司。

两个人的狂欢

市场天才与技术狂人的感情戏

拉里埃里森和斯科特麦克尼利,曾被《商业周刊》评价为两个硅谷的疯子:前者是最富争议的收购狂人,他曾在执掌甲骨文公司的26年中,平均每年收购1.9家公司,小到数千万美元,大到数十亿美元,埃里森看中的公司,几乎无一失手;而后者则是血统纯正的学院派技术天才,他创办的脱胎于斯坦福大学校园网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在创建后的十余年中,一度因为互联网的崛起,足以与IBM、惠普这些老牌劲旅分庭抗礼。尽管有人认为麦克尼利与微软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这位勇敢的Java斗士依然在魔鬼帝国的死亡恐怖笼罩下悄然前行。

2004年,埃里森在一片嘘声中恶意收购了仁科软件,招致业界无数质疑。这个乐于享受、好勇斗狠的络腮胡子在随后写给他的竞争对手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的信中,得意地表示:你或许会记得我们于2004年在仁科公司发起的代理投票之战。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最终是我赢了,我总是赢家。只要我想吞并一家企业,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逃出我的掌握。不相信?你且说说我输掉过哪一次战争?

而麦克尼利似乎对买下别人丝毫不感兴趣,他甚至丝毫不在乎来自于华尔街的股票、智囊团的方案和律师的诉讼状。与埃里森超凡的市场运营能力有别,麦克尼利更关注技术。你所要做的就是去制造有用的东西,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两个人在技术趋势上产生共鸣。

因为拥有相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敌人,两人曾站在同一阵营中并肩作战,这也直接导致Sun对IBM说不,却向埃里森敞开了怀抱自傲的麦克尼利始终不把IBM放在眼里,这也成为Sun先后两次拒绝IBM的收购要约的最重要原因。要让自己向一个积怨多年的对手汇报工作,宁折不弯的麦克尼利根本做不到。

两个偏执狂的梦想与现实

1982年,也就是大学生比尔盖茨创立微软7年后,斯坦福大学学生斯科特麦克尼利与另外3个年轻人一起创办了斯坦福大学校园网首字母缩写为Sun。1984年,麦克尼利开始担任公司CEO。2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Sun阵营,在IT业,此项记录也只有比尔盖茨和拉里埃里森可与之媲美。

网络就是计算机,这是麦克尼利治下的Sun公司最著名的口号。十多年来,麦克尼利一直在演进Sun的这一理念,且在互联网鼎盛时期得到验证,也让Sun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在网络就是计算机理念引领下,Sun在互联网大潮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并赚得钵满盆盈。Sun自行研发的专有服务器由于在速度、安全性等多项指标上均超出竞争对手,不仅征服了大型公司的机房,还一度成为诞生于互联网热潮的无数互联网公司指定购买的产品。

虽然网络计算机的概念在后来一直不曾被业界接受,但麦克尼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跟他一样偏执的拉里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首次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Computer,简称NC)的概念,并表示NC售价将不高于500美元。他笃信互联网将颠覆旧有的格局,也会把所有运动员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喜欢玩帆船、飚车的埃里森曾表示:甲骨文正在参加的这场比赛更加刺激、规模更大,它比帆船赛和飚车更让人兴奋互联网计算这场大赛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要激动人心。

如此惊人的判断,使得埃里森和麦克尼利惺惺相惜。在他们的竞争对手面对互联网浪潮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二人的理念已经走到了一起。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埃里森与麦克尼利力推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前者甚至抛弃成见,以开放的姿态集合了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网络计算机的标准。

尽管网络计算机没有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而两人的理念似乎也不乏错位麦克尼利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更像一个行动纲领,而埃里森则实实在在地把网络计算机当作一个售价便宜的终端设备来看。

为理想插上刺刀

如果说微软是这个时代的神话,那么挑战并撕开这个神话面纱的人物,就非埃里森和麦克尼利莫属。前者曾在访华时面对媒体公开表示:甲骨文与微软的竞争,我希望的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获胜。就像是整个世界与比尔进行的战争一样,我是站在世界这一边。开放系统属于全人类,属于每一个人。比尔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比尔所拥有的,另一部分不是他所拥有的。比尔想拥有比所有人多的东西。我是站在全人类这边与比尔开战。不是我与比尔开战。

而麦克尼利的经历听起来确有几分像是漫画书中的故事他成了比尔盖茨称霸网络世界的拦路虎,他身后矗立着一座年盈利86亿美元,制造服务器和软件的坚固城池Sun。作为Sun公司的总裁,生性好斗的斯科特麦克尼利绝不会轻易向微软俯首称臣。但那时这位电脑业巨头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富有而且将会更富有的比尔盖茨。

这个硅谷大嘴巴永远不会放弃对竞争对手口无遮拦的批评,并在批评中找到自己创新的方向所在。我为一家很酷的公司工作,它有很酷的产品,还会做很酷的事情。

二人在任何场所都毫不避讳地抨击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微软,还有后来的IBM。麦克尼利多次戏称,微软的.NET不过是.NOT,而IBM则自傲地认为客户对IT一点都不懂。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