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架构设计: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第3页:队列缓冲区

2013年08月23日 ⁄ 综合 ⁄ 共 2298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2]:队列缓冲区

   
经过前面两个帖子的铺垫,今天终于开始聊一些具体的编程技术了。由于不同的缓冲区类型、不同的并发场景对于具体的技术实现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深入浅出、便
于大伙儿理解,咱们先来介绍最传统、最常见的方式。也就是单个生产者对应单个消费者,当中用队列(FIFO)作缓冲。

    关于并发的场景,在之前的帖子“进程还线程?是一个问题!”中,已经专门论述了进程和线程各自的优缺点,两者皆不可偏废。所以,后面对各种缓冲区类型的介绍都会同时提及进程方式和线程方式。

    ★线程方式

    先来说一下并发线程中使用队列的例子,以及相关的优缺点。

    ◇内存分配的性能

    在线程方式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是一个线程。生产者把数据写入队列头(以下简称push),消费者从队列尾部读出数据(以下简称pop)。当队列为空,消费者就稍息(稍事休息);当队列满(达到最大长度),生产者就稍息。整个流程并不复杂。

   
那么,上述过程会有什么问题捏?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关于内存分配的性能开销。对于常见的队列实现:在每次push时,可能涉及到堆内存的分配;在每次pop
时,可能涉及堆内存的释放。假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很勤快,频繁地push、pop,那内存分配的开销就很可观了。对于内存分配的开销,用Java的同学可
以参见前几天的帖子“Java性能优化[1]”;对于用C/C++的同学,想必对OS底层机制会更清楚,应该知道分配堆内存(new或malloc)会有
加锁的开销和用户态/核心态切换的开销。

    那该怎么办捏?请听下文分解,关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3]:环形缓冲区”。

    ◇同步和互斥的性能

   
另外,由于两个线程共用一个队列,自然就会涉及到线程间诸如同步啊、互斥啊、死锁啊等等劳心费神的事情。好在"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对此有详细介绍,学过的
同学应该还有点印象吧?对于没学过这门课的同学,也不必难过,网上相关的介绍挺多的(比如"这里"),大伙自己去瞅一瞅。关于这方面的细节,咱今天就不多
啰嗦了。

    这会儿要细谈的是,同步和互斥的性能开销。在很多场合中,诸如信号量、互斥量等玩意儿的使用也是有不小的开销的(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用户态/核心态切换)。如果像刚才所说,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很勤快,那这些开销也不容小觑啊。

    这又该咋办捏?请听下文的下文分解,关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4]:双缓冲区”。

    ◇适用于队列的场合

   
刚才尽批判了队列的缺点,难道队列方式就一无是处?非也。由于队列是很常见的数据结构,大部分编程语言都内置了队列的支持(具体介绍见"这里"),有些语
言甚至提供了线程安全的队列(比如JDK 1.5引入的ArrayBlockingQueue)。因此,开发人员可以捡现成,避免了重新发明轮子。

    所以,假如你的数据流量不是很大,采用队列缓冲区的好处还是很明显的:逻辑清晰、代码简单、维护方便。比较符合KISS原则。

    ★进程方式

    说完了线程的方式,再来介绍基于进程的并发。

    跨进程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非常依赖于具体的进程间通讯(IPC)方式。而IPC的种类名目繁多,不便于挨个列举(毕竟口水有限)。因此咱们挑选几种跨平台、且编程语言支持较多的IPC方式来说事儿。

    ◇匿名管道

    感觉管道是最像队列的IPC类型。生产者进程在管道的写端放入数据;消费者进程在管道的读端取出数据。整个的效果和线程中使用队列非常类似,区别在于使用管道就无需操心线程安全、内存分配等琐事(操作系统暗中都帮你搞定了)。

   
管道又分命名管道和匿名管道两种,今天主要聊匿名管道。因为命名管道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差异较大(比如Win32和POSIX,在命名管道的API接口和
功能实现上都有较大差异;有些平台不支持命名管道,比如Windows
CE)。除了操作系统的问题,对于有些编程语言(比如Java)来说,命名管道是无法使用的。所以我一般不推荐使用这玩意儿。

   
其实匿名管道在不同平台上的API接口,也是有差异的(比如Win32的CreatePipe和POSIX的pipe,用法就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仅
使用标准输入和标准输出(以下简称stdio)来进行数据的流入流出。然后利用shell的管道符把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关联起来(没听说过这种手法的
同学,可以看"这里")。实际上,很多操作系统(尤其是POSIX风格的)自带的命令都充分利用了这个特性来实现数据的传输(比如more、grep
等)。

    这么干有几个好处:

    1、基本上所有操作系统都支持在shell方式下使用管道符。因此很容易实现跨平台。

    2、大部分编程语言都能够操作stdio,因此跨编程语言也就容易实现。

    3、刚才已经提到,管道方式省却了线程安全方面的琐事。有利于降低开发、调试成本。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自身的缺点:

    1、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必须得在同一台主机上,无法跨机器通讯。这个缺点比较明显。

    2、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挺合用。但如果要扩展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那就有点棘手了。所以这种方式的扩展性要打个折扣。假如今后要考虑类似的扩展,这个缺点就比较明显。

    3、由于管道是shell创建的,对于两边的进程不可见(程序看到的只是stdio)。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程序不便于对管道进行操纵(比如调整管道缓冲区尺寸)。这个缺点不太明显。

    4、最后,这种方式只能单向传数据。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进程不需要传数据给生产者进程。万一你确实需要信息反馈(从消费者到生产者),那就费劲了。可能得考虑换种IPC方式。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