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免费:商业的未来(上)

2013年01月19日 ⁄ 综合 ⁄ 共 3449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者前言:这篇译文经过两天初稿,两天校正,历时四天方告完成。感谢拙尘的部分译文和他的鼓励,感谢单干小组的“独行者“justicezyx,还要感谢Ecko。我只是一个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译文,希望能如pestwave所言,能基本做到”准确的内容“。由于Chris的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全新的思想和论述,因此还希望通过大家的交流与指教,让拙译更完善更准确。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和链接。译文中蓝色内容表示不确定部分,后面的括号中给出了原文,请大家赐教。

40岁之时,King Gillette(吉列之父)还是一名灰心丧气的发明者,一名愤世嫉俗的反资本主义者和一名软木瓶塞推销员。那是在1895年,尽管父母很富有,他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但他在工作上依然乏善可陈。他将此归咎于万恶的市场竞争。事实上,之前那一年他还出版过《人类的漂流》一书。他在书中声称,所有的产业都应当被一家全民所有的公司所接管;数百万的美国人都应当居住在一座名为“大都会”的巨型城市中,该城由尼亚加拉瀑布供能。这时,他的瓶盖公司老板对他只有一条建议:拜托,哪怕发明些一次性的玩意也好。

有一天,他正用刮胡刀剃须,他那破旧的剃刀已经不能再磨了;就在这时,一个点子闪了出来。如果用薄薄的钢带制造刀片,那会怎样呢?人们与其浪费时间维护刀片,还不如等到它们变钝时直接给扔了。经过其后多年的冶金试验,可任意使用的安全刀片诞生了。但它并没有立刻流行开来。在它问世的1903年,Gillette仅卖出51把剃刀和168个刀片。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在营销上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他将自己的头像烙在包装上,这使他成为传奇般的人物,有些人甚至将他奉若神明。他不惜血本地将数百万剃刀卖给军队,他希望士兵们在战时养成的剃须习惯也能延续到战后。他还把剃刀大批大批地卖给银行,后者将其派送给新储户(所谓的“刮脸存钱”(shave and save)活动)。他的剃刀无所不在,如影随形,从箭牌(Wrigley)口香糖,到咖啡、茶叶、调味品以及药属葵蜜饯。Gillette免费赠品带动了很多配套品的销售,这种策略更是帮助了Gillette的大忙。仅有剃刀是不顶用的;通过发放剃刀,他创造了人们对可任意使用刀片的庞大需求,数十亿的刀片随之被卖出;如今,这种商业模式已成为所有产业的基石:派送手机,出售月度计划;廉价出售视频游戏机,高价售卖游戏软件;无偿为办公室安装精品咖啡机,你便可以将昂贵的香粉卖给管理人员。

幸亏有Gillette,人们不再将放弃一部分价值的策略视为离经叛道。但到目前为止,满天飞的免费品,仅仅是经济学家们所称的交叉补贴(cross-subsidy)的结果:你可以免费获得一件产品,只要你购买另一件,或者你愿为某项服务付费。

然而,过去十年间,一种另类的免费策略开始出现。这种新模式并非基于交叉补贴——产品相对成本的变化——而是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即产品自身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这好比钢铁的价格几乎下降为零,以致于King Gillette能够将剃刀和刀片双双派送,他完全可通过其它产品或服务赚钱。(剃须膏?)

众所周知,互联网正是一片奇异的免费乐土。经过十多年伟大的在线试验,免费与付费之间的对决正步入终结。2007年,《纽约时报》走向免费;今年,《华尔街时报》的许多内容也将免费。(新东家Rupert Murdoch(默多克)宣称,那剩下的付费部分,将“更特殊...而且,很遗憾地告诉你,可能会更贵。”这让我们回想起Stewart Brand1984年提过的那句名言:“信息应该是免费的。信息也应该更昂贵...这种对立不会消失”。)

梗概一:低成本的数字发行将使热门产品走向免费为了图存,电影公司必须作出让步——通过高价出售额外的优质电影体验服务而获利。

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免费经济羽翼渐丰(Once a marketing gimmick, free has emerged as a full-fledged economy)。Radiohead即通过提供免费音乐大获成功,Nine Inch Nails乐队的Trent Reznor,以及MySpace上的一大堆乐队亦籍此俘获了大批受众。游戏产业中发展最迅猛的要属广告支撑下的在线小游戏,以及可免费试玩的大型多人同时在线游戏(MMOG)。事实上,Google的所有产品或服务都对消费者免费,从GmailPicasa,再到GOOG-411Google免费语音本地搜索服务)。

免费经济学(freeconomics)”的兴起正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出现的。正如摩尔定律所指出的那样,微处理器的单位价格每18个月就下降一倍,带宽和存储器的价格甚至下降得更快。这意味着,这股免费潮流令在线商务成本通通指向同一个方向:零。

把这告诉给那些可怜的CIO吧,这些家伙为添置服务器耗资甚巨。即便是大批量购买,技术也绝不可能走向免费。但倘若你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经济逻辑将随之而变。价格不菲的硬盘驱动器(固定成本)可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边际成本)。互联网的一切都与规模有关;你得想尽千方百计吸引到最多用户,以集约资源,将成本分摊在日趋庞大的用户群之上;与此同时,你的技术也将变得越来越完善。数据处理的设备成本无关痛痒;最重要的是你能拿设备干什么。每年,就像某些神奇的发条装置一样,它能以越来越少的成本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由于大规模消费的存在,技术的单位边际成本渐趋于零。

我们几乎都在对高昂的设备成本怨声载道,这迫使我们想尽办法以使其更便宜。四十年前,美国的主要营养问题是饥饿;如今,却是肥胖,这还得拜绿色革命所赐。四十年前,人们主要为穷人施舍衣物;如今,你能用一杯咖啡都不到的价钱买到一件T恤,这得托中国和全球资源之福。对于玩具、小器具和日用品,以及其它各式产品也无不如此。甚至连可卡因几乎都便宜到不能再便宜了(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着)。

数字技术正得益于这些变革,同时也与其它一些甚至更为强大的变迁——20世纪以来,人类从牛顿力学到量子论体系的转变——息息相关。我们对量子效应的初步开发,正始于那些革命性的新材料——半导体(处理器)、铁磁混合物(存储器)以及光纤材料(带宽)。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三者都只是新生事物,我们还有很多要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显现,我们还仅处在最初几十年的探索之旅中。

免费理念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举个例子吧。就在去年,雅虎宣布其旗下的免费邮箱服务Yahoo Mail将提供不限容量的存储空间。要注意,这里并未完全讲清楚,到底是“不限容量”还是“无限容量”。至少对邮箱服务而言,在线存储的市场价格已经下降为零(参见“电邮横财”)。很难想像的是,没有人对此感到惊奇;许多人都认为,无限容量的免费存储早已是既定事实。

让我们乐观些:毫无疑问,被互联网技术浪潮所席卷的任何事物都将走向免费,至少与我们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那些产品会是如此。先是存储器,然后是带宽(免费的YouTube),再到处理器(免费Google),甚至可能波及到一切领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竞争市场上,价格随边际成本的下降而下降。没有什么能比互联网产业更具竞争性,数字信息的边际成本日益趋零。

有个讥讽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老笑话:互联网上只有两个数字:无穷大和零。至少就股票市值而言,前者实属荒唐。但后者却是生动的写照:互联网已成为免费世界。

其结果是,如今有两股趋势在推动免费商业模式的前行。首先,King Gillette的交叉补贴模式正滥觞于越来越多的产业。技术正赋予企业更强大的灵活性,他们能更广远地定位市场;他们还得以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将产品或服务派送给某个消费者群体,同时有偿出售给另一个群体。Ryanair为例,它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于全能旅行服务社,而非机票代理出售商,从而一举打破行规(参见“空中旅行如何做到免费)。

第二个趋势很简单:任何与数字网络相关的事物,都将很快感受到极速下滑的成本所带来的影响。技术的廉价化(deflationary force)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真正新奇的是,一切产业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迈向数字化,从而得以进一步探索其商业可能性。当Google从广告转向应用软件,即从基于人力资本(他们一年比一年贵)的典型服务业转向软件产业(它们变得更为便宜)。因此,一切产业也将从投资(banking)走向投机(gambling)。当前企业的主要成本正体现为高技术设备;然而,免费并非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宿命。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