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探析企业的MIS建设(上)

2013年02月13日 ⁄ 综合 ⁄ 共 3255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管理信息系统即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qvis1985年给MIS下定义时指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较为完整地说明了MIS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至今仍能基本反映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目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硬件的不断跃进,开发高质量MIS的能力就有些相形见绌,因此对企业MIS建设进行深入的探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企业新旧管理模式的区别
  

 管理理论和观念上的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管理系统中,事先制定的各项生产营销计划是该系统运作的主要支撑,以往计划经济所遗留的观念是这种管理模式得以实现的思想基础。因此,企业营运所需的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和随机性高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传统的手工管理观念及其系统所抑制了。而在MIS中,事先制定的生产营销计划仅是企业营运的重要参考之一,动态动作才是它旗帜鲜明的特点。这种新型的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营销计划,对市场的反馈信息,以及对企业营运中可能出现的其它突发事件的高速应变能力,是传统的手工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实施MIS是完全在动态集成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决策依据的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管理系统中,企业的运营决策是以决策者对企业营运现象的定性分析和个人营运经验为依据;而在MIS中,企业的营运决策则以符合统计学规律的、被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统计汇总的企业营运数据和市场反馈信息为主要依据。
   
系统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管理系统中,分工、分级授权以及责任都不是十分明确,这种框架不是很清晰的“总经理负责制”,使整个管理系统出现了上层规章制度似乎健全,但体制无力,中下层管理相对比较松散的组织结构。而在MIS中,每个部门、每个作业单元,以至每个个人的责、权、利都十分明确,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也非常清楚,从而形成了一种十分严谨的组织系统,而这种严密的组织结构为MIS提供了组织系统上的保证。
   
管理规范方面的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管理系统中,部门标准和局部规范是该类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而全企业范围的统一标准几乎是很有限的。这种传统的管理系统在建立时,由于没有像计算机这样先进科学的技术和工具作为支持,所以就无法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各部门间信息动态随机交换的标准通道,而这种局部的标准和规范无法支持全企业范围内的综合统计分析,因此这样的企业规范就难以支持企业决策。而在MIS中,集成共享则是令传统管理系统望尘莫及的一大优势。所谓集成共享,就是在MIS中,任何部门或个体均可在得到相应授权的情况下,动态及时地共享其它相关部门的各种数据资料,而这种共享又是企业内部各种营运数据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所支持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企业内部全程标准统一的规范化作业及其所产生的数据基础之上的。
   
管理手段和支持工具的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管理系统中,管理手段和所采用的支持工具都相对较弱,企业主要依靠相对独立的各职能部门的有限管理能力为支持。另外,手工式的文档管理方案和原始的资料系统,已难以对要求越来越严、速度越来越快、重复频率越来越高的综合统计分析提供强力支持。而在MIS中,借助计算机特有的大容量记忆和高速高频率重复运算的功能,可建立起一套庞大的数据资料管理系统,再利用该系统对企业营运数据进行复杂的高速动态综合汇总,从而向企业营运决策者提供及时可靠的营运决策依据。这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所提供的强大支持是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无论如何也无法匹敌的。

 

                              二、企业MIS建设的条件
   

一个企业若想成功建设MIS,除了计算机设备、专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外,更重要的还是一些非计算机方面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
   
企业决策者接受新型管理观念是建设MIS的前提。企业管理决策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接受动态集成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管理观念,对能否顺利建设该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新系统的建立,实际上是一次重大的企业机制变革,这需要企业决策者下很大的决心,无论从企业的组织机构上,从管理的作业流程上还是从其他行政配合方面,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没有企业界决策者的首肯,这一切都是无法施行的。
   
企业运作管理的规范化是建设MIS的保证。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一定要建立在严格规范的企业运作与`管理基础之上。在建立MIS之前,首先要完成企业的运作规范化调整。企业中的各部门甚至某些重要岗位上个人的职能、责任、权力、权限等,一定要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各部门和各管理点上的工作人员,准确地按操作流程作业;还要建立相应配套的审核系统和严密的监控措施,并使这三者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这些行政系统科学合理的设定与建立MIS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全企业统一的标准基础数据是建设MIS的基石。MIS实际上是一套庞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企业运营中,包括产、供、销、存、财务帐目等资讯,都将被MIS转变为相关的数据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将被企业中的各部门动态共享。这些数据是否能在企业管理网上全程连通,并且让每一个相关的部门或人员方便地调用,这是该系统能否成功使用的又一关键所在。为此,企业内部必须对营运数据建立全程统一的标准,并且企业中的各部门及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地执行该标准,这项工作也应在MIS设计的初期完成。

                              三、企业MIS建设的原则
   

创新原则。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等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有效的发挥MIS与时俱进的作用,在企业MIS建设中要有创新和超前意识,应当注意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及时了解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使目标系统较原系统有质的飞跃,能充分体现出它的先进性。
     
整体原则。企业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合理的“闭环”系统,目标系统应当是这个“闭环”系统的完善。企业完整的实现计算机管理不一定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实现,但必须完整地设计系统的各个方面。同时,完整实用的文档资料也是成功MIS的标志。MIS建设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应有文档资料,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和充实,以保证企业MIS资料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质量原则。MIS实际上是个庞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企业的全部基础数据和营运资料,都被真实地记录在该系统中,因此该系统中所存储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关重要。可以说正确及时的信息数据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而错误的数据资料则是包袱,是垃圾,甚至是导致系统崩溃的定时炸弹。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质量的优劣,是企业MIS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为了从头保证MIS的开发质量,对企业的管理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 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 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 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
     
经济原则。MIS固然能解决许多传统管理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管理的层次越高,管理的内容越细,相应的投资、管理费用和计算机维护费用也就越多,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从理论上说,企业管理得越细,营运过程中的管理点就设得越多,从而使MIS的取值点也相应增多,这样就可能使参与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的人、资金和相关设备都随之增加。所以在设计MIS时,不要盲目地追求一些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十分必要的功能,而应追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即以有限合理的前期投资和后期相对固定的管理费用为代价,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以争取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