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学英语/读书求知方法

2012年04月06日 ⁄ 综合 ⁄ 共 220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我是说英语。我总觉得虽然偶们程序员不是搞语言的,但是至少英文阅读能力还是很重要的。而且据说外企的面试很多人英语是门槛?那就太可惜了。

对英语好的大大们这贴就水了,直接m吧:)

如果有人对这个问题苦恼,不妨试试以下方法。其实就是把学习的过程夹杂在你"反正"要做的事情里面。

反正要看电影,不如看英文的。
反正要看技术书籍,不如看原版的。
反正要看书籍,不如看原版的。
反正要问问题,不如去国外论坛上问。

反正要查资料,不如查原始出处(往往又是英文的)。
反正要表达,不如试试用英文表达。
反正要唱歌,不如听听、学学英文歌。

简单可行。我一直都这么干。我本科的时候英语学校考试不及格过,直到大四才重修,因为要我坐下来背单词短语实在是太痛苦,太痛苦了,跟背历史的痛苦程度有得一拼­。后来看了本原版书,因为对书的内容极其感兴趣,所以对英文的不适感被很大地降低了,看完了之后,我就发现这种方法实在太节省时间了。几年下来原版书读了N多本­,基本上阅读英文资料和中文资料一样快了。也许对程序员兄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习惯有利于掌握一手资料,因为技术一手资料一般都来自英文社区,还有很多好书(不­仅是技术书)都是只有英文版的,因为语言介质原因失之交臂是很可惜的。

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分摊时间复杂度。弱点在于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但每天所需时间很少),肉眼几乎看不出提高的:-)

因此时间长,见效慢。但积累之后效果是相当稳定的,是内功。不是突击背点单词短语可以替代的。突击背诵,也许阅读还是慢。但长时间这样练了之后,则可以逐渐接近­母语的熟练程度。

--
刘未鹏(pongba)|C++的罗浮宫
http://blog.csdn.net/pongba
TopLanguage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pongba




所以,对于阅读经典教材,我会试着采用如下的方法:

*1。坚持连续的阅读*

关键是*连续*,我本人不主张那种"这周看100页,下周休一周,再过一周再看几页"的这种不均匀的阅读 方式,现代社会里,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需要处理的事情都是非常繁多的,而个体的处理能力,记忆能力 是有限的,所以,如果阅读一本书的间隙太长,很可能你读到第150页的内容时,会发现自己已经淡忘了前面的很多内容,这种淡忘在阅读过程中肯定在所难免,但是不规律,不连续的阅读引起的淡忘效果要明 显得多。一股作气的策略,在读书过程中也适用。

*2。坚持思考*

早就有古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长时间的阅读,却不去花时间思考why and how?会让自己退化为一个 知识存储机器,达不到提升理解力的效果了。对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所掌握的往往浮于表象,只有真正经过自己深入思考,推敲的,才能更有效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3。坚持作题*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很排斥作题,觉得作题实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多年之后,经历过一些认知,学习上的困境,也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我现在的体会是,作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巩固所学,扎实所学的方式。只不过,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作题本身在功利方面的回报,容易激发起人的心理反弹,以致于个体一旦获得自由学习的环境以后,会倾向于排斥这种方式了。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某句话,某个意思了,而实际上却未必如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注定了读者与作者经常会在相同的某个描述上存在理解偏差。作者实际想阐明的意图是*a*,他用来阐明意图*a*的描是*B*,而读者在读完描述*B*以后所建立起来的初始理解则可能是*c*,*c*与*a*可能存在交集,也可能不存在交集。不通过作题,仅仅思考,是很难确立自己对作者的主要意图的理解是不是存在偏差。而通过作题,往往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和盲点,让自己对描述*B*的理解更接近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原始意图*a*了。

*4。坚持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

个人觉得,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有那么几分"跳出画外看画"的感觉,不停地阅读,思考,作题,会让自己一直纠缠于书本,教材的细节,而适时地跳出来,作一个小结,会有助于自己廓清方向,梳理思路,不囿于一书一时,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巩固所学的目的。至于查找资料,互为印证,因为现在的精力实在是有限,也跟自己的惰性有关,现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作得还很不够,(个人感觉,作学术研究的话,查找资料,互为印证是必要条件,而仅仅是求知的话,则不那么紧迫。)但是上面所述的四点,自己在阅读经典教材类的图书的过程中还是基本在一直坚持的。最后引用法国学者Pascal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此贴的结尾吧: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我读书很简单,把没个章节当成一本单独的书来看,这样我心理上就会认为,我在看很多的书,而不是在看一本庞大的书。而对于"看很多书"的情况,我则会串行的,全力以赴的看,不喜欢同时段看很多的书。通读一遍,精读一遍。对于经典而言,这是至少的。
所谓的经典,就是那种不是说你必须一个月读完,否则就落伍了的书。

烦恼还在于,看计算机类的书,旁边最好备好纸笔以及电脑,好随时实践。。。成本的确低,不过相较于看完的收获,则是绝对超所值。

此外,*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
,这样一来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整理知识的结构,并且往深处想。我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