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人工鱼(Artificial Fishes)

2012年11月09日 ⁄ 综合 ⁄ 共 2202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今天收到从当当网上购买的《人工鱼 计算机动画的人工生命方法》。之所以买这本书,因为去年在网上曾看到浙大的一个学生参考此书写了篇硕士论文。我看了后很感兴趣,也想一睹该书,可惜这类书在书店里往往是买不到的。最近在当当网上看到这书还有存货,赶紧订了一本。
  
   书不厚,很薄。封面上写着“涂晓媛 著”。不错,目前这个时代,计算机书敢写“著”的不多了,大部分是编著、编译。翻开书的封皮,呵呵,看到一张作者的小照,套用现在的时髦话,《人工鱼》的作者可称得上是个美女作家。我所言非虚,有网络为证,请看 http://turbulence.kmip.net/doc/Science/WebPage/Artificial_Animals-www.dgp.toronto.edu/people/tu/me.html。再看作者简历,敬佩之情就象周星驰所说的:犹如涛涛江水,绵绵不绝。
  
    涂晓媛:博士,祖籍江西南昌,出生于北京,1989年以优良学习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校期间,多次受到奖励和表扬,是清华大学五四青年奖获得者。

  199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获硕士学位,并获安太略州教学奖

  1994年:获加拿大多媒体艺术科学院的技术优秀奖

  199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获国际计算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

  目前,是intel 公司的图形研究小组的科学家。

    我想起来了,我以前在学校里复印过一篇人工鱼的论文,会不会就是她写的呢。我把文章翻了出来,论文名是"Artificial Fishes: Physics, Locomotion, Perception, Behavior" Proc. of ACM SIGGRAPH'94, Orlando, FL, July, 1994, in ACM Computer Graphics Proceedings, 1994, p.43-50。第一作者就是Xiaoyuan Tu,果然是她。
    中国青年学者涂晓媛在1996年获国际计算学会acm最佳博士论文奖,她的获奖论文题目就是“人工动物的计算机动画”(artificial animals for computer animation: biomechanics , locomotio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cm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国际性权威学术机构,颁发“图灵奖”、“最佳博士论文奖”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界的高级奖励。据说涂晓媛是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涂晓媛博士研究开发的新一代计算机动画“人工鱼”被学术界称之为“晓媛的鱼”(xiaoyuan's fish),被引用于在英语国家通用的教科书中。传统的计算机动画是采用“关键帧”技术。《侏罗纪公园》就是这种技术成功的典范,这些恐龙异常的逼真,就是一些细微的细节动作都表现出来了,但是这些都是资深的美工一步一步设计、调整出来的,计算机主要起的是渲染的作用。而涂晓媛博士在九十年代初提出的“人工鱼”却是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生命两个领域富有成果的嫁接,是AI(人工智能)在图形学中的成功应用。涂晓媛研究开发的“人工鱼”(artificial fish)是基于生物物理和智能行为模型的计算机动画新技术,是在虚拟海洋中活动的人工鱼社会群体。“人工鱼”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动画鱼”之处在于:“人工鱼”具有“人工生命”的特征,具有“自然鱼”的某些生命特征,如:意图、习性、感知、动作、行为等。我从GOOGLE上查了一下,很有趣,涂晓媛博士的父亲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将门虎女啊。听听她父亲的介绍:“人工鱼”的形态(外形、颜色、姿态)和“自然鱼”非常相似,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晓媛演示了“人工鱼”的录像,人们看到屏幕上一群色彩美丽、活泼可爱的热带鱼,在海水中漫游,逼真的外形、生动的姿态,伴随着水流的运动,还以为是在水族馆中拍摄的真热带鱼的录像。直到晓媛把“人工鱼”的彩色消隐,变成黑白的鱼,再把“人工鱼”的肌肉剥离,剩下一群热带鱼的骨架在游泳,才确信这是计算机动画的“人工鱼”。欣赏一下涂晓媛制作的两个动画片段,http://210.192.125.121:1111/playfulscience/fish.rmhttp://210.192.125.121:1111/playfulscience/fish2.rm,领略一下计算机中的海底世界。

    “晓媛的鱼”被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术刊物广泛介绍,但在国内鲜有人介绍。书是2001年4月第一次印刷,6000册,至今还有库存,说明买的人不多。问问周围的计算机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会发现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些。在国内象木子美之类“美女作家”,媒体连篇累牍地反复介绍,网友也是积极讨论,好不热闹啊。同样是“美女作家”,差距咋就这么大咧。首先我想还是媒体们的引导问题,长久以来,介绍到中国科学家永远是几个老面孔,说到此,大家可能脑子里很快会浮现出有点古怪的陈景润。学生们听到这些老故事,只有视科学研究为畏途。其实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我们的媒体们不愿意去挖掘,去介绍,去唤起大家对科学的热情。国内的科普书,永远是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看了一本,其他的也差不多,很少有人肯花力气从前沿的科学研究中摘取几朵绚丽的小花奉献给大众。
    哦,晚上十点四十了,要睡了,搁笔了。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