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第二十二章 鲁曹沫柯地之盟强索地 齐桓公因势利导著信义

2012年03月28日 ⁄ 综合 ⁄ 共 480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北杏之盟并不是通过了盟誓之后就立即降下帏幕的,盟会上面,当仲孙漱念完盟誓之后,管仲从台阶下走上来,对诸候们说,“鲁、卫、郑、曹等国,违反天子之命,不来赴会,应该对他们进行征讨。”齐桓公对众人说,“齐地兵车不足,希望诸君可以共同行动。”陈、蔡、邾三君均答应共同出兵,只有宋桓公默不作声。其实,这个时候,齐桓公并没有想去真正对付鲁、卫、郑、曹的意思,齐国虽然现在强大了,但是还不足以强大到同时对付鲁、卫、郑、曹这四个大国的地步,况且,他既然确定了和平崛起这样的策略,就不会选择这样一种四处主动用兵来树立霸主地位的做法,他与管仲上演一场“君臣双簧”的目的只是借此来检验各国对齐国的忠诚度罢了。宋桓公这个却是一如宋国历史上的其它国君一样缺乏政治智慧,没有大局观,不能全盘考虑宋国的政治利益,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小算盘,本来就不愿意前来会盟,现在还要出兵征战,自然是一万个不乐意。
   当天晚上,宋桓公回到公馆休息,对陪同前来的宋大夫戴叔皮说:“齐侯妄自尊大,不讲主次,竟然要调遣各国之兵。将来我国是要疲于奔命的!”叔皮说:“诸侯们对于齐候,服从与抵抗的各占一半,齐国的势力尚未最大,如果征服了鲁郑两国,齐国的霸业就成了。齐国称霸了,不是宋国的福气。这次与会四国,我们宋国为大,如果我们不出兵,其它三国也将解体。而且,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得到天子之命,以巩固主公的地位,现在已经完成任务了,没有必要再呆下去了,不如现在离开。”宋桓公根本没有考虑这样的做法会带到的政治后果,居然就听了他的建议,在五更的时候率众登车离开了北杏回国了。
   齐桓公听说宋桓公不顾外交礼仪,居然不声不响就离开了齐国,十分生气,这会议本来是宋桓公为议题而开,现在宋桓公竟然私自离开了,这让他感觉十分没有面子,就想派人将宋桓公追回来。管仲在一旁说道:“这件事并不是最重要的,可以等事后,请得王命前往讨伐就是了。”齐桓公问他,“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急的?”管仲说,“宋远而鲁近,鲁国又是王室的宗亲,会盟之事,鲁国都不放在眼里,宋国又如何会心服?所以,现在最急要的事情就征服鲁国,这样才可以让诸国服从我国。”
   齐桓公觉得十分有道理,在未与会的诸国之中,鲁国是最有份量的一个,如果降服了鲁国,不必担心其它诸候国还会背叛齐国,于是不再理会宋桓公之事,命人向出次此次盟会的陈、蔡、邾三国国君赠送了丰厚的礼物,感谢他们前来北杏捧场,然后果真没有联合三国出兵,而是一一送他们离开齐国,然后就班师回临淄,考虑如何对付鲁国的事宜。
   齐、鲁作为一对相邻的大国,在西周及春秋中早期的时候,地位相当,人口相当,面积相当,实力相当,虽然互通婚姻,但是因为争夺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两国之间就难免发生一些摩擦与争斗,而两国周围的小国也是各自选边,就组成了两个集国,且不说齐桓公上台之前,两国已经有过无数次的争斗,仅仅在齐桓公即位后的几年前,两个大国之间已经几次发生战争,如乾时之战、长勺之战、齐宋伐鲁之战,后两战均以齐国战败为终,
  因为上几次与鲁国交锋,齐国都没有占到便宜,所以如果直接出兵讨罚鲁国,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管仲这时建议齐桓公可以先消灭鲁国集团的遂国。这个遂国是济水东北的一个小国,一直是鲁国的附庸,背靠鲁国这座大山,从来没有尊重齐国的意思,北杏之会,齐也邀请遂国参加的,但是遂国遵照鲁国的意思,没有参加。这个国家小而弱,整个国家只有一座城市,管仲建议齐桓公派兵攻占鲁国,给鲁国一个教训,然后与鲁夫人联系,要她促成齐鲁会盟,以和平手段处理鲁国之事,将鲁国拉到齐国的盟友阵营中,解决鲁国的事情之后,就可以全力去对付宋国。
   齐桓公十分认可管仲的提议,于是公元前681年6月,也是就在北杏之盟后三个月,齐桓公亲自率领齐军包围了这个可怜的遂国。这个小国家实在太小了,甚至不及齐国的一个大夫的食邑,不过国君却比较有骨气,宁折不屈,不肯向齐桓公投降,但是毕竟实力有限,等强大的齐军排好阵型之后,一个冲锋下来就将遂国给灭了。齐桓国于是下令将遂国并入齐国疆域,而齐国大军并没有撤走的意思,而是在济水边上就地驻扎下来,直接威胁到了济水另一边的鲁国的安全。
  齐桓公的这种杀鸡儆猴的策略果然起到了作用,虽然鲁庄公曾经打败过齐桓公的军队,但是那已经是三年之前的事情了,三年之中,齐国的国力与军力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齐国的近邻,鲁庄公当然清楚这一点,虽然他不乐于参加齐国主导的北杏之盟,但是他明白,今日之鲁国是无法与齐国抗衡的,无奈之下,他只好向群臣问计。
  鲁庄公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子庆父是性急之人,他站出来说道:“齐国军队曾经两次侵略我国,但是都是以失利告终,臣愿意领兵驻守在济水之畔,迎击齐国的入侵。”这时,大夫施伯站出来道,“不可,不可,兵戎相见,绝非上策。”
  鲁庄公问施伯道,“为什么这样讲?你有什么好的对策?”施伯说,“臣过去已经说过:管夷吾是天下奇才,这几年主政齐国,特意在军事方面进行了节制,这是第一;北杏之会以奉命尊王为名,我国违命未去,我们是理亏的,这是第二个方面;杀死公子纠,主公有有功于齐,王姬下齐候嫁,主公有辛苦之劳,如果丢掉往日的功劳,而结下将来的仇怨,这是第三个方面。为臣的意思,我国不如向齐候修和请盟,齐国可不战而退。”大将曹沫也说道,“我也同意这样的意见。”
  鲁庄公见大臣们都是这样的意思,于是一边下令巩固国防,一边派人前往齐国,就未能前往北杏之会的事情向齐国请罪,同时请求与齐国结盟。也就是说,鲁国愿意与齐国进行和平谈判,在适当条件下加入到齐国的阵营中去。齐桓公见鲁庄公已经屈服了,自然十分开心,于是双方的外交人员很快商定齐国两国在齐国的柯地(今天山东省阳谷县东北)举行元首峰会。因为柯地是齐国的地盘,鲁国的使节是个聪明人担心齐国在峰会突然变脸,于是提议说,“这是一次和平之会,鲁国是小国,当然不带兵器,如果双方携带兵器,会让外界产生误解,所以这次会议大家都不应该带兵器。”齐桓公想柯地是自己的地盘,于是愉快地答应了,双方商定在冬日会盟。
鲁庄公于是准备出发去柯地,他问众臣,“谁可以陪寡人一起前往齐国。”将军曹沫举手报名,鲁庄公问他道:“你曾经三次被齐国打败,这次陪我前往齐国,不怕齐国人笑话你吗?”曹沫回答:“正是因为那次失败让我耻辱,所以才想前往,我有办法一雪前面的所有耻辱。”鲁庄公说,“我前往齐国的国境求和,你跟我前去这已经算作一场失败了,寡人是生不如死啊,如果真有办法雪耻,寡人日后都听你了。”曹沫于是对鲁庄公说道,“臣已经有了安排,”
  鲁庄公有些不解,“那如何雪耻呢?”曹沫说,“主公对付齐候,而我则对付齐臣,我们带上兵器,我有办法借机雪耻。”鲁庄公明白了曹沫的意思,于是君臣二人并不遵照齐鲁两国事先关于不准携带武器的约定,偷偷随身携带了利剑出发前往柯地。(关于这一段的记载可见《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一些文字作品中常提到随鲁庄公赴柯地的是曹刿,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关于二人的关系在前文曾有过交待,在这里提醒一下。
   齐国这边齐桓公也从临淄出发前往柯地,临行之前,想到与鲁国事先的约定,齐桓公下令随从一律不得携带兵器。管仲在一边提反对意见,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是反对齐桓公在这样的前提下与鲁庄公结盟的,按照他的想法,齐桓公的霸业应该建立在和平崛起以德服人的基础上,虽然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采取敲打一些小国的方式来警告一些不愿意与齐国合作的大国,但是目前鲁国这种情形,显然是在迫不得已与齐国结盟的,他帮齐桓公分析到,“关于这次结盟,鲁候是迫不得已,并非是真心愿意的,现在有许多诸候也在嫉恨主公,在这样的前提下逼鲁国与我国结盟,诸候们会将贪名加主公头上,日后有什么事情发生,小国越发顽抗,大国则早有组织,这对我国不利,所以还是退出这次结盟为好,我国可以考虑采取其它的措施真正让鲁国口服心服。”齐桓公平日里都是很看重管仲的意见,但是这一次,他的急性子的性格又一次表现出来了,既然鲁国愿意前来结盟,他才不管鲁庄公心里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呢,他执意前往柯地。管仲见无法劝说他退出这次会盟,于是就劝他下令让随从们带上兵器,“鲁候是不可能不带兵器的,曹沫这个人坚强而狠毒,恐怕不会只有盟约来解决问题的。”(关于这一段的记载可见《管子•大匡》)最终,齐桓公还是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就带着一般手无寸铁的随从到达了柯地。
   公元前681年冬,齐鲁两国正式在柯地会盟。这一天,在齐国专门修筑的盟坛之上,齐鲁两国分别是一君一臣展开了四人会谈,齐国这边是齐桓公与管仲,鲁国这边是鲁庄公与曹沫,刚开始的时候一切正常,双方在商量如何处理结盟之后的诸多事宜的时候,鲁庄公与曹沫对了一个眼色,曹沫就开始行动了,他从怀中抽出藏好的利剑,冲到了齐桓公的面前,用剑指着齐桓公说,“鲁国的边界离国都只有五十里了,迟早都有一死,不如今天与您同归与尽吧!”齐桓公那料到曹沫会来这一手,一时惊慌失措,而管仲则立即上前想要救主,但却被曹沫的剑给拦住。管仲质问曹沫,“大夫你要干什么?”曹沫道,“鲁国接连受到齐国的侵略,国家尽早要灭亡,我不会坐视不管。”管仲问道,“那你想做什么?”曹沫道,“齐国以强凌弱,占领我汶阳之地,今日请归还于我国。”“好,寡人答应于你。”齐桓公居然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曹沫怕齐桓公反悔,直到眼看他亲自将归还之事写入盟约,等齐桓公签了字之后,曹沫这才放了签,居然神色自若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这真是令人意外的一幕。这事情发生后,王子成父等大臣十分气愤,纷纷要求将鲁庄公与曹沫给抓起来,以雪国君在盟台上被辱之耻,但是齐桓公制止了众人,齐桓公说道,“寡人已经当众答应了曹沫,就要守诚信,匹夫尚要不失信,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之呢?”众人的情绪这才稳定了下来,接下来,齐桓公下令摆起酒席,陪着鲁庄公喝了一通,然后送鲁庄公一行人回国,事后,齐桓公并没有想办法报复鲁国,而是真的按照约定,将汶阳之地还给了鲁国。齐桓公因为没有带兵器,似乎无端端就吃了一个大亏,曹沫仅仅一人之劳就帮鲁国夺回了汶阳一带的大片国土(且不说曹沫的行为是不是有鲁莽之嫌,仅凭一人之力就敢面对强大的齐国国君,为国家要回大片土地,后世称曹沫是侠客之祖,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齐桓公却是这次事件中的受益者。
   汶阳本就是齐国从鲁国那里抢来的土地,现在按照约定还给了鲁国,齐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反而是为鲁国加入齐国为首的联盟阵营送了一份厚礼,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鲁国对齐国的嫉恨心理,更重要的是给天下诸候树立了一个齐国不失信于人的榜样,各国诸候非常钦佩齐桓公的所作所为,而这无形中为齐桓公真正称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舆论基础,所以后来的史家评论说,“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见《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北杏之会开启了齐桓公实质性称霸的第一步,而齐鲁柯地之盟曹沫的鲁莽之举却在无形中帮助齐桓公树立起了一种守信的道德形象,我们现在来看齐国的称霸的外部条件也开始对齐国越来越有利起来。我们今天来分析的齐国的大国崛起策略,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齐国的崛起是一种和平崛起式的策略,我们可以将齐桓公这种完美的崛起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国内改革,发展国内经济,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
  第二阶段塑造国际影响,建立自己主导的新国际秩序。其实和平崛起并不意味着不发动战争,只是会将军事行动的采取建立在一个可以为多数国家所认同的原则上面,这个原则在当时的齐国就是“尊王攘夷”。
  第三阶段利用前一阶段取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作品写到这里时,齐桓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正在开始第二阶段的工作,北杏之会是一个开始,柯地之盟则是一个推进,鲁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之一,连它都加入了齐国的阵营,齐桓公的霸主之业似乎就将筑成了,但是事实是怎么样呢?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