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12影评

2010年10月30日 ⁄ 综合 ⁄ 共 5448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几乎每一个人都应该曾幻想过这世界的毁灭,审判日的到来,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希望体验那灾难所带来的快感。恰恰艾默里奇则几乎会用各种方式来诠释毁灭与被毁灭,替观众进行发泄。发泄他们的不满,发泄这现代社会的压力,在爆炸中,在绝望中冲击观众的视觉从而使他们迎来从未有过的满足。

  毫无疑问,《2012》是这样一部电影,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同样延续了好莱坞商业片的传统路数。

  假如用《后天》和《2012》进行比较,我们能窥见到这两部片子的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同样描绘了在世界末日时的人性,邪恶,善良。无私,自私。同样用大场面,巧妙的特技来夺得观众的眼球。用死亡灭绝的恐惧吊起观者的胃口,然后在一片阳光中观众长吁一口气,人类又获得了重生。

  少不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少不了美式的国家荣誉感,更少不了以美国为中心为线索的故事架构。但不可置否,在《后天》成功的基础上,艾默里奇在这几点上加入了《后天》里所没有的心意,从而形成了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把危机下的世界呈现在了观众眼前。大雨滂沱,一艘在水坑中漂浮的玩具船被主角的车碾过。背景是雨水撒过的模糊,男孩支着伞看着自己的船被雨水吞没(碾过),没有一点表情。而后是到达地底的昏黄,与地壳不安的震动。导演经过几个快速的镜头剪切,以及偏压抑的色调。准确的把一种这世界的不安传递给了观影人。同时,那被打翻的玩具船是否预示着电影而后的方舟也在观众心底留下一个问号。

  影片的开头少了《后天》前部过于拖沓的毛病,地球危机的解释也是简简单单一带而过,甚至只用了地底的沸水就相当清晰明了的传达了这场灾难严重性。

  然后导演顺其自然的将这故事的主线带出。与《后天》无异的美国家庭进行自救的故事。虽说有点老调重弹,但我们注意细节的话将发现里面的人物设计很有趣。男主人公是个十足的小人物,与之对立的俄罗斯人则是个百万富翁。知道了解世界毁灭真相的是个疯子,而希望人们死掉,腾出逃命飞船的居然是政府要员。导演用了许多许多对比,加深了观众对每一个人物的认识,在脑海中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使电影都可以按照他们性格进行不同的升华。例如,在最后高傲自负的俄罗斯人将自己的儿子抛起扔上方舟,而自己却因为失去重心坠入深渊。主角前妻的老公与主角从互相厌恶到相互欣赏,摒弃了互为情敌的芥蒂。

  在导演的镜头下,英雄的所有特征被淡化了,但他们的普通不代表着将他们置于危险中他们就真的不能担负重任。不论从主角开车奔驰于被摧毁的天地,还是他在水中放开关闭闸门,他们的普通在危机中爆发出了一种英雄所有的能量。

  影片的过程叙事总是夹带着时间的紧迫感,字幕不停的报着所处时间日期,无形中加剧了观众的紧张。而且危机爆发的渐进性,增加了故事在诉说时的悬念,就好比火山的喷发,不断冒出轻烟然后是一次最后最大的爆发。

  我想谁都会赞叹这部电影的特技。近镜头时大地好比一层薄纸被上帝用手指捅了几个窟窿,远镜头时将人类文明至于其中,瞬间一切被摧毁消失。就好比上帝的大手抚平整个世界的凸凹,想要屠戮了一切生灵。从白宫到埃菲尔铁塔,从黄石到印度,从加州到西藏。死亡在镜头里只是个刹那,绝望似乎变成了一个加重语气的符号。不论是从天而降的天火将大地击的千疮百孔的,不论是地震如何将世界撕扯出无数褶皱。

  当然了,我想谁都不能忽视这部影片的一个有意思的事,最后的方舟是中国制造的,而影片的档期恰恰处于正在恢复期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不排除恭维中国的意思,作为商业片讨好中国观众确实能为《2012》赢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况且就现在的美国来说,是应该拿一部灾难片来发泄发泄金融危机过后的心情了。

  《2012》没有刻意的去强调信仰,没有刻意的去强调人类的责任,没有爱情友情的滥做滥造,就影片的深度来说它只是一部强调亲情的商业片,但没有人怀疑他所流露出的艺术片的影子。从梵蒂冈教堂上帝的手与亚当被一条裂缝永远分开,从游荡在大街的乞丐举着末日已经来到的标语,再到象征美国荣誉的方尖塔轰然倒塌。

  人类是上帝的弃儿?人类的末日是被毁灭还是自我毁灭?国家形态是否重要?也许每个人看完后心中会蹦出个问题,也许问题不一样,但导演的目的毕竟达到了,在末日来临之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最后的结尾,不会出乎人们预料。关于毁灭的电影,人类最终还是胜了,三艘方舟驶向了光明未来。

  影片的最后部分少了些许影片前部的精炼,有些拖沓耗费时间的嫌疑,而且最后的高潮明显不及开头,让人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甚至在大船撞向珠峰时,有种在看《后天》续集的感觉,导演在不遗余力的表现出大气,但结尾得不合理时间过多,以及剧情情节的稍显重复给此片带来了些许缺点。

  导演在故事叙述上不太严谨,有几点前后矛盾的地方,例如本已经全球通信系统停止运行,黑人科学家仍能将电话打到印度。既然地球板块移动,为何最后一幕的地球却仍是原来样子。飞机的引擎是如何坏的。

  但不管怎样,作为十一月上映的大制作影片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是一部能从视觉上能震撼你的电影。

  2012影评(二)

  尽管在叙事上颇为拖沓,《2012》还是依靠其过硬的特技效果震撼着每个观影人的视觉。如果你能对那些宣扬美国“主旋律”信念的台词选择性回避,并不深究本片到底是赞中国还是贬中国的话,你完全可以享受一道丰盛的大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自然极度恶劣的末日,人类究竟该如何应对?本片要表现的核心内容正在于此。

  先说些好话,本片在特技效果上确实是可以笑傲全球了。影片中综合了灾难片曾经运用过的各种伎俩。地震、火山、海啸、雪崩,这些在“《后天》制作组参与作品”里挑大梁的灾难,在本片中一股脑全部倾倒而出,而且全部都是“加强版”。艾默里奇就是在证明,除了他之外任何灾难片都只是从他那里挖走了冰山一角而已。想看最正宗的灾难场景,还是得等他的新片!你要是被边角料吓怕过,就别来电影院看《2012》!

  本片有两个段落最霸道:一个是主人公开着小破飞机在不断倒塌的楼群间穿梭,一个是男主人公父亲所在的游轮被巨浪掀翻。前者将真人和灾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前段日子上映过的韩国灾难片《海云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真人和海啸特技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办法在特技镜头的震撼中加入一份紧张。本片的这段戏,可以说是集合了灾难片的震撼和动作片的紧张,更能使观众为主人公的行动揪心。尤其是一个从飞机内向外看倾倒中的大厦的镜头。倾倒的大厦近在眼前,一个个小人或悬挂或掉落,不算“气势磅礴”,却更冲击眼球。后一个段落,一个超豪华、超巨大的游艇就被海啸掀起的巨浪硬生生给横了过来。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人纷纷掉落。记得上次看到这么“煮饺子”的镜头还是《泰坦尼克号》呢!

  本片一个最最最戏谑的地方,就是美国的总统放弃了乘坐方舟的机会,留在了国内。可笑的是,他不仅没有为任何一个难民带来救助,而且最后竟然被美国自己的大航母给压扁了。身为总统,却死在自己国家最自豪的战略武器之下,这是否是艾默里奇不经意间露出了久违的不羁呢?还好本片的美国总统,顺应了奥巴马当选而启用了黑人演员,如果艾默里奇找来一个布什的明星脸,那这一刻就真的成为极大的讽刺了。

  本片在描述“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这个主题上算是功过共存。不过这并不是影片或制作者的问题,而是一个真正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一个永远也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本片在这个主题上争取“求全”。整个拯救计划,既有政治家的策划,也有商业人士的资助,又有科学家的确保,更有普通百姓的奉献。而且在理性化的拯救计划之外,还设计了男主人公等人的一路人马,他们代表了非理性化的,感性的拯救。用一路人马的自救成功,来缓解“只保存人类精英”这种不够人权的行为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压抑。毕竟,如果扪心自问,掏钱看《2012》的人有几个能坦言自己是“必须”走进方舟的一员呢?

  不同于《后天》里的一对父子,本片描述了多路人马,很有些多线叙事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从尹济均的合作中学习了这种新的灾难片人物塑造法。这几路人马代表了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也是为了映衬“世界末日,人类文明的存留”这个大主题。通过这不同的几路人马,影片把政府应对策略和个人应对策略都做以展现,合二为一就成为了一场完整的末日求生大演习。从影片的完整性上看,这次演习非常成功。

  美国的总统是黑人、最先预测灾难的科学家是黑人、方舟的制造地是中国、纷繁召开多国首脑会议,都证明本片力图摆脱“美国是灾难核心,只有美国人能拯救世界”的好莱坞旧有形象。《2012》打着“世界末日”的旗号,自然要把全球都动员起来,一同抵抗灾难。可惜总统和科学家的两大段激情演讲,仍旧是不折不扣的哈里森-福特味儿。深谙好莱坞精神污染之道的中国观众,照样可以瞬间将其选择性屏蔽掉。倒是意大利总理带领人们祈祷的段落颇有新鲜感,因为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也算是这些国家领导人里最娱乐的一个了。

  最后谈谈关于本片的中国元素。影片上映前有很多类似托儿的人在发这方面的帖子,说本片中有很多中国元素,向中国的汶川地震致敬等等。看完影片,我真得觉得好惭愧。《2012》里的中国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也许有些人并不能清晰的看出,但如果有人只是为了在“好莱坞大片”里听到了普通话而欢呼的话,我只能说这是可悲的。首先,在影片开始的八国峰会上,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领导人都有镜头扫过,唯独没有中国的!什么意思?方舟都在中国造,决策会议竟然没有中国参加?美国人还真把中国当工厂了是么?光凭这一点,本片就该被打下十八层地狱去。其次,影片里能看到那么多说普通话的中国面孔,可是这些人统统都是底层工作人员。别说方舟上的乘客了,连方舟上的工作人员都少见中国面孔。这能叫“很有中国元素”?最后,那个带人偷偷进入方舟的也是中国人。而且这次潜入过程中,更是因为中国向导的一个失误而差点儿断送了两条方舟人数的性命。我希望这个设定不是嘲讽中国人想上方舟,只能靠钻洞。

  2012影评(三)

  从灾难片的角度看,罗兰·艾默里奇的这部新片除了灾难场景超级震撼,灾难效果超级逼真,杀死人类和毁灭的文明超级多之外,并没有出现以前好莱坞灾难大片《独立日》和《世界末日》的救世英雄,整个人类也没有凭借自己的力量保存自己的文明,只是通过卑鄙的全球政府合作压制,让极少部分有权势和金钱的人幸存。影片不仅基调悲观,而且人文关怀超级不足——凭借金钱权力活下来的十几万人类在影片结尾甚至不曾为另外几天内死掉的几十亿人类默哀,而只是为自己能幸存下来庆幸欢呼不已。

  剧情上,本片基本上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地质学家艾德里安博士,他率先发现了太阳导致地球内核变热的现象并向美国政府报告,结果美国政府选择秘而不宣,之后被迫与G8峰会其他大国分享秘密,联手合作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秘密修建“诺亚方舟”,一个国家一艘。各国政府还联手封锁信息,凡是意图向大众透露秘密的人士都会被暗杀(典型的阴谋论者观点),艾德里安博士从头到尾都在失败,预测总是不准,还好影片结尾发表了“正义”的演讲,让数万买了船票却被挡在船外的权贵人士上了船,也赢得了前美国总统女儿的欢心。

  另外一条线索就是“杰克逊一家世界末日探险游记”了。(www.lz13.cn)估计编剧写剧本代入太深,直接把三流垃圾小说家杰克逊当作了自己的化身,狗屎运超好处处有贵人相助,从预言先知电台疯子到俄罗斯大亨再到中国方舟工人,杰克逊一路带着前妻儿女劈荆斩棘从干掉几十亿人的大灾难中幸存下来,偏偏还一根汗毛都没伤到。影片结尾杰克逊不仅成了拯救整艘美国“诺亚方舟”大船的超级英雄(虽然大船这个麻烦就是他自己搞出来的),还在编剧的帮助下干掉了前妻现任丈夫,顺利的和前妻儿女在影片结尾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

  由于本片为了自圆其说,情节颇有漏洞,再聊聊笔者观看此片的“雷人感受”:最“外焦里嫩”的情节是影片快结尾时,人类文明被地震火山海啸已经毁灭得只剩下青藏高原了,艾德里安博士居然还能用普通的索爱手机接到同事用普通手机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打过来的电话;还有各国政府为了保守秘密不惜暗杀所有意欲泄露“诺亚方舟”计划的高级人士,居然会对一个用无线电台大肆宣传世界末日并掌握了“诺亚方舟”项目地点的电台疯子死而不见,难道只为了让他把地图传给杰克逊?

  好莱坞特地将最后的超级灾难设定为大海啸,想必是为了暗示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的金融海啸吧。类似的暗示还有很多,包括几乎所有的灾难场景都发生在本次金融海啸最严重的美国——居民住宅地裂,摩天大楼倒塌、整个加州城市陷入太平洋,华盛顿方尖碑倒塌,白宫被大海啸带来的航空母舰摧毁……几乎所有代表美式资本主义概念的象征物都被摧毁,好莱坞似乎是为了迎合西方某些人在金融风暴下的“末日心理”吧。另外把拯救人类的超级大船“诺亚方舟“的计划放在中国,似乎暗示目前金融海啸下只有中国才能拯救全球经济。

  总的来说,《2012》算是历史上场景最震撼、效果最真实的灾难大片,好莱坞片商“恶意”的混淆了电影虚构情节和虚假神话概念,通过互联网在人群中激起“末日恐惧”,以赚取更多的票房。观众完全可以把该片当作一次超级放松神经的“末日探险旅游”,不必花太多脑筋去想影片假设和情节是否合理,也不必理会那些没有上“诺亚方舟”的几十亿人类的命运,只要盯着屏幕嚼着爆米花跟着杰克逊一家探险,享受那一波波超级震撼的“末日情景”吧,虽然这就是好莱坞片商的如意算盘,不过管它的,还是让我们看电影吧!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