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个人开发者如何开发优质应用

2017年11月05日 ⁄ 综合 ⁄ 共 3982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闹钟ONE》的第一个版本是在2012年8月发布的,那时正是大三暑假,我留在学校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忙着参加“挑战杯”的项目。我从大二开始在课余时间自学Android应用开发,那时不是因为看好这个平台的发展潜力,只是觉得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实现一些想做的东西。那时Android系统还在起步阶段,我发现这个开放系统可以随意更换桌面启动器(Launcher),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能推动手机,朝着科幻片中看到的掌上设备的效果前进了。

在学校教研室做项目的空闲时间,我跟一个同学一起完成了《闹钟ONE》的第一个版本。至于为什么要做一款闹钟应用,是因为2012年初,我和同学想做一款个人助理类的应用,而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提醒功能就是闹钟、日程活动,以及学生会用到的课程表等。我想把这些功能整合到一个应用之中,每日的时间安排都按顺序写在一个列表下,使之简单、易用、可信。但只有提醒的功能还不够,我从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之后,就感觉做软件就像写小说或拍电影,一个团队花费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小心翼翼又满怀期盼地把它呈递在大众面前,如果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影响就再好不过了。开始我以为自己喜欢内在的技术实现和代码的逻辑关系,后来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做与人分享、供人使用的好产品,技术只是实现的手段和途径。

科学向左,人文向右

iPhone一代发布会的结尾时,乔布斯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张有路标的幻灯片,一个箭头指向科学技术,一个箭头指向人文艺术(后来可能因为雷军和老罗,这个十字路口挤满了人)。我想让这个应用有点人文关怀在里面,所以给它加入了一些提醒功能,比如在设定闹钟后,系统会根据所设定的时间自动帮助用户改写闹钟的标签;设定了日程提醒,如果日程跟课表中的课程有冲突,会提醒用户时间冲突;因为Android系统并不支持关机闹钟,这款应用可以根据当前的时间和所设定的时间自动将手机调整为飞行模式等。

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以一种人性化的方式出现在屏幕上,对于程序开发本身,不过是多加了很多逻辑判断,但对于用户而言,细节却可以打动人心。除此之外,我还想做出一些更进一步的东西,让这款应用能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根据用户一段时间的使用,自动调整设定闹钟的状态。比如早晨闹钟响起时总是点击“延迟铃响”的人,可能闹钟的叫醒要调整得更为严厉。甚至设想程序如果足够智能,应该能在用户设定闹钟前就呈递给用户已设定好的信息,用户所作的决定只是否开启,这样才是让每个普通人身边都有一个想你所想的助理。我认为,好应用就是外部的极简依靠复杂的内部程序来支撑(就像Google或百度的首页),能真正体现出“少就是多”的思想。而不是我所见过的许多应用,提供满屏的选项给用户来做选择和设定。但这时的《闹钟ONE》只是在应用内部建立一套简单的判断分析机制罢了,也许以后可以把这个过程交托给服务器,建立用户使用的数据库,真正地实现一套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再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结果。

因为我们只有两个人在做,虽然勉强完成了个人助理的全部功能,但这时应用的完成度也只是玩票级的水准,功能不少,但都不精。直到暑假时,我想到,这些为项目而生的应用,好比一个导演拍了电影,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能看到。所以,我们想做些能提交到应用商店供所有人下载的应用,便决定只专心做好“闹钟”这一个功能。因为学业的缘故,后来只断断续续地更新了一些版本。目前,虽然三个月都没有更新新版本,但每天还有4000~5000的新增用户。记得一年多前,我和同学在讨论做款应用放到应用商店上试试时,还说一天要是能有100人下载就非常厉害了。

《闹钟ONE》都是毕业前我和同学在宿舍完成的,学校的人多手机也多,各种品牌型号的设备可以随便拿来进行测试。碎片化是个人开发者开发Android应用麻烦的一个地方。不同的尺寸,不同分辨率的屏幕,分裂的系统版本,甚至不同品牌手机的系统本身都有差异。最开始我们的用户不多,做的最多的也就是课程设计作品,那时做出一个新功能,几乎都不做严谨的测试工作,自己试过,感觉没有太大问题,就打包签名出安装文件,然后更新到应用商店去。直到有一次,《闹钟ONE》更新了一个版本有严重的Bug,造成闹钟响起后无法被关闭,只能靠卸电池解决。我在更新了那个版本后,过了两天才上Google Play的控制台查看,发现满屏的程序崩溃日志,才意识到出了大问题。那时这款应用已经每天启动上万次,想到有这样严重的问题,觉得特别内疚。现在我们更新新版本,都是先做测试版,在小规模用户中试用过,才敢在应用商店上发布更新。

不要让设计成为枷锁 

很多人使用《闹钟ONE》是因为它界面漂亮,风格简洁,还有人说它总是换界面。其实换界面是因为我们仅有的两个人都是计算机专业,设计和美工都是我自己现学现卖。而随着实践的深入,能力也日渐增强,一开始我觉得做得很不错的界面,后来就越看越不顺眼,于是就只能换掉。风格简洁也是因为我PS技术不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设计,遵循Android的应用设计规范。在国内很多大企业开发的Android应用坚持iOS的设计风格时,按Android的系统风格来设计反而成了设计的典范。

相比20世纪90年代,人们用640×480分辨率或800×600分辨率的彩色CRT显示器时,设计和界面似乎并不重要。但现在,手机的屏幕已经到了1080P时代,眼睛贴在屏幕上都看不到像素点,屏幕显示如同印刷品般精致时,人们对界面设计的要求似乎和平面设计一样高了,好的UI吸引用户的效果甚至胜过好的功能。但另一方面,越多人因为漂亮而选择一款应用,应用本身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花瓶。以前听过一句话叫“时间对别出心裁的小聪明是最无情的”,一个应用,有些小新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眼球,却没法永远这么下去,界面不是核心竞争力。追求设计、极简风格、有品位,这些标签同时又是枷锁,有时为了这些必须在功能的多样性上有所妥协,使你的应用走小众文艺的路线。

特别是国内这样的竞争环境,个人开发者或小团队头上还有几家巨头企业。很多一开始功能单一的应用(比如天气预报、文件管理等),只能靠不断增加自己的功能来扩张自己的领地,从而谋求更大的份额。这时用户会说:“你变了,变得越来越臃肿。”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是很无奈的。至于《闹钟ONE》,虽然用户喜欢它的风格和设计,但只靠文艺来打动人也不可能长久。唯有将两者结合,才算真的站在了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所以我在网站的“关于”页面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听说科技和人文艺术的十字路口已经挤满了人,我们也想占个位置。”

做产品要有梦想 

在国内环境下,Android平台的个人开发者或小团队,常面临很多非技术性难题。工具类应用不同于社交类或阅读类,付费下载是最佳途径,但付费应用在国内基本没有出路,因为国人习惯了使用破解版和免费版。事实上,因为Google退出中国大陆,Android平台在内地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支持付费应用下载的应用商店。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多优秀的应用不是做福利机构永久免费,就是为了盈利将能点击的地方都贴上广告。而开发者对于应用商店来说处于劣势,不得不接受许多苛刻的条件(比如必须使用它提供的广告平台等)。有一段时间,我尝试在应用主界面下方添加一个Google Admob的广告Banner,竟然也无法通过审核。可以说,应用平台竭泽而渔的做法造成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因此,国内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类应用,几乎成了Android系统的必装软件。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的各种系统,也不断给Android本身增加各种各样的安全控制功能。这些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确实有作用,但也的确造成了一种好似“闭关锁国”的局面——告诉用户应用都有潜在的危险,唯一能做的就是紧闭大门,封住所有入口,很多好应用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就《闹钟ONE》而言,鲜有国外用户反馈闹钟不响的问题,而在国内却有不少反馈。我只好在《闹钟ONE》启动时弹出提示告诉用户,如果安装了各种卫士或管家,一定要将闹钟加入清理内存的白名单中,一定要允许闹钟自启动,闹钟才能响(如图1所示)。而对于许多热门应用,因其知名度和众多用户,往往享有开绿灯的权利,默认就在白名单中,不会受到任何限制。这无疑使用户不多、刚刚起步的个人开发者的崛起变得愈加困难。

个人开发者如何开发优质应用 - 我叫王先生 - 我叫王先生

图1  启动时提醒用户,将闹钟加入清理内存的白名单中

有人说,随着移动应用开发变成了热门行业,个人开发者或小团队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难。但至少我们两人在上学的同时兼职做的几款应用(在只用心做产品,没做过任何推广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不少用户的青睐。我想起苹果公司CEO Tim Cook在访谈时说过,他在别的公司任职时,收到的邮件总是毫无感情的“我要退钱”之类的抱怨。而在苹果,他每天能收到成千上万封关心苹果的邮件,提出各样的建议或感谢……移动应用给了开发者机会,使开发直面用户。我每天都能收到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意见反馈,以及支持感谢的邮件。让人感觉到,你做出了一些事情,帮助了一部分人,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以前在学校做项目时所从未体会过的。

《闹钟ONE》目前还没有任何盈利,但我自己依然乐于做这样的事。前些日子,一本书上提到十几年前中国早期的程序员前辈时说,那时的人提出“为了中国民族软件业的发展”的口号,虽然很理想化,却很质朴。而现在大家谈到移动应用时,都是分析市场前景、探讨营销之道等。在中国梦变成为人所乐道的名词时,真正属于中国梦的东西却被人忽视。在当时给应用起名时,叫它《闹钟ONE》,是想它可以如同钢铁侠的战甲Mark I、Mark II那样能走得更远,将来还能出《闹钟2》、《闹钟3》。这样,也许就有机会能赢得更大的平台,有人力和物力实现一些想法,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靠优秀的产品打动人心。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