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数据库 面试基础知识 和基本题型

2017年11月15日 ⁄ 综合 ⁄ 共 26355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一、完整性的概念
之所以要引入数据完整性是为了在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中不出现数据的破坏或多个表数据不一致。数据完整性是指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正确无误并且相关数据具有一致性。

二、完整性的类型
四类完整性约束:
域完整性约束:
实体完整性约束: PRIMARY KEY
引用完整性约束:FOREIGN KEY,REFERENCE
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 CHECK, DEFAULT, NOT NULL
1)实体完整性
实体:表中的记录,一个实体就是指表中的一条记录。
实体完整性:在表中不能存在完全相同的记录,且每条记录都要具有一个非空且不重复的主键值。
实现实体完整性的方法:设置主键、惟一索引、惟一约束。
2)域完整性
域完整性:向表中添加的数据必须与数据类型、格式及有效的数据长度相匹配。
实现域完整性的方法:CHECK约束、外键约束、默认约束、非空定义、规则以及在建表时设置的数据类型。
3)参照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又称为引用完整性。是指通过主键与外键相联系的两个表或两个以上的表,相关字段的值要保持一致。
实现实体完整性的方法:外键约束。
4)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所要遵循的约束条件由用户自己定义的特定的规则。
三、约束的类型
约束:SQL Server提供的自动强制数据完整性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定义列的取值规则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
常用约束:NOT NULL,CHECK、UNIQUE、PRIMARY KEY、FOREIGN KEY、DEFAULT
1)主键约束:在表中定义一个主键来惟一标识表中的每行记录
特点:每个表中只能有一个主键,主键可是一列,也可是多列;主键不能为空;主键值不能重复
2)UNIQUE约束:它主要用来限制表的非主键列中的值不能重复。
特点:一个表中可以定义多个惟一约束
3)NOT NULL约束:它用来设定某列值不能为空。
特点:如果设定某列为NOT NULL,则在添加记录时,则此列必须插入数据。
4)CHECK约束:它使用逻辑表达式来限制表中的列可以接受哪些数据值。
例如:成绩值应该在0-100之间,则可以为成绩字段创建CHECK约束,使取值在正常范围内。
5)DEFAULT约束:它为表中某列建立一个默认值,当为表中添加记录时,如果没有提供输入值,则自动以默认值赋给该列。
特点:默认值可以为常量、函数或表达式。使用默认值可以提高数据输入的速度。
6)FOREIGN KEY约束
外键:是指一个表中的一列或列组合,它虽不是该表的主键,但是另一个表的主键。
特点:实现两表之间相关数据的一致性。
更新数据库时,表中不能出现不符合完整性要求的记录,以保证为用户提供正确、有效的数据。实现该目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在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时,对每个更新操
作都进行完整性检查。但这种检查往往是复杂、重复、低效的。
SQL把各种完整性约束作为数据库模式定义的一部分,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维护,这样即可有效防止对数据库的意外破坏,提高了完整性检测的效率,又减轻了编程人员的负担。
实体完整性和主键:实体完整性是通过主键(PRIMARY KEY)的定义来实现的。一旦某个属性或属性组被定义为主键,该主键的每个属性就不能为空值,并
且在表中不能出现主键值完全相同的两个记录。
主键可以在CREATE TABLE语句中使用PRIMARY KEY定义。有两种定义主键的方法:一种是在属性后增加关键字,另一种是在属性表中加入额外的定义主键的子句:PRIMARY KEY(主键属性名表)。
(1)属性后增加关键字定义:
1
CREATE TABLE StudentInfo
2
(
3
    StudentID       char(8)    PRIMARY KEY,
4
    StudentName    varchar(10),
5
    StudentSex      bit
6
);
(2)加入额外的定义主键的子句:
1
CREATE TABLE StudentInfo
2
(
3
    StudentID        char(8),
4
    StudentName    varchar(10),
5
    StudentSex        bit,
6
    PRIMARY KEY(StudentID)
7
);
如果表的主键只含有单个属性,上面的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如果主键由多个属性组成,只能使用第二种方法。
除了主键,SQL提供了类似候选码的说明方法,使用关键字UNIQUE定义(与候选码不同的是:定义为UNIQUE的属性可以定义为空值,但只能有一个记录该属性的值为NULL),说明该属性(或属性组)的值不能重复
一个表中只能有一个主键,但可以有多个“UNIQUE”定义。
(1)外部码约束的说明
说明外部码的方法有两种:
在该属性的说明(属性名、类型)后直接加上关键字REFERENCES,后跟对应表的主键说明
格式为:REFERENCES<父表名>(<属性名>)
说明RelationInfo表中StudentID为外部码,参照关系为StudentInfo。
1
CREATE TABLE RelationInfo
2
(
3
    RelationID    int identity(1, 1),
4
    StudentID    char(8) REFERENCES StudentInfo(StudentID),
5
    DepartID     char(4) 
6
);
在CREATE TABLE 语句的属性清单后,加上外部码的说明子句

格式为:FOREIGN (<属性名表>)REFERENCES<父表名>(<属性名表>)
1
CREATE TABLE RelationInfo
2
(
3
    RelationID    int identity(1, 1),
4
    StudentID    char(8) ,
5
    DepartID     char(4) ,
6
    FOREIGN KEY (StudentID) REFERENCES StudentInfo(StudentID)
7
);
(2)参照完整性约束的实现策略

当用户的操作违反了上述规则时,SQL 提供了两种可选方案供数据库实现者使用:RESTRICT(限制策略);CASCADE(级联策略);

<1>限制策略
限制策略是SQL的默认策略,任何违反参照完整性的更新均被系统拒绝。

<2>级联策略
当用户删除或更新外键所指向的键时,SQL提供了另一种方案,即级联策略。
通过在REFERENCES子句后添加ON DELETE 和 ON UPDATE子句实现:
[ ON DELETE { CASCADE | NO ACTION } ]
[ ON UPDATE { CASCADE | NO ACTION } ]
如果没有指定ON DELETE 或 ON UPDATE,则默认为NO ACTION。
ON DELETE NO ACTION
指定如果试图删除某行,而该行含有由其它表的现有行中的外键所引用的键,则产生错误并回滚DELETE。
ON UPDATE NO ACTION
指定如果试图更新某行中的键值,而该行含有由其它表的现有行中的外键所引用的键,则产生错误并回滚 UPDATE。
CASCADE 允许在表间级联键值的删除或更新操作,这些表的外键关系可追溯到执行修改的表。不能为任何具有 timestamp 列的外键和主键指定 CASCADE。
ON DELETE CASCADE
指定如果试图删除某行,而该行含有由其它表的现有行中的外键所引用的键,则也将删除所有包含那些外键的行。如果在目标表上也定义了级联引用操作,则对从那些表中删除的行同样采取指定的级联操作。
ON UPDATE CASCADE
指定如果试图更新某行中的键值,而该行的键值由其它表的现有行中的外键所引用,则所有外键值也将更新成为该键指定的新值。如果在目标表上也定义了级联引用操作,则对在那些表中更新的键值同样采取指定的级联操作。
n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SQL提供非空约束、对属性的CHECK约束、对元组的CHECK约束、触发器等来实现用户的完整性要求。
<1>基于属性的CHECK约束
使用CHECK(检查)子句可保证属性值满足某些前提条件。CHECK子句的一般格式为:
CHECK<条件>
属性的CHECK约束既可跟在属性的定义后,也可在定义语句中另增一子句加以说明。
设定StudentInfo表中age值不能小于18、大于65。只需将age属性说明为如下形式:
age int CHECK(age >= 18 and age <= 65)
<2>基于元组的约束
1
CREATE TABLE salary
2
(
3
    Eno char(4),
4
    Basepay decimal(7, 2),
5
    Insure decimal(7, 2),
6
    Fund decimal(7, 2),
7
    CHECK (Insure + Fund < Basepay)
8
);
上面例子中,CHECK约束涉及到表中多个属性,为元组约束。

约束的更新:约束与数据库中的表、视图等一样,可以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更新操作。为了更新约束,需要在定义约束是对约束进行命名,在约束前加上关键字CONSTRAINT和该约束的名称。
例如要说明StudentInfo表中的主键时,将其命名为PK_StudentInfo_ID
1
CREATE TABLE StudentInfo
2
(
3
    StudentID        char(8),
4
    StudentName    varchar(10),
5
    StudentSex        bit,
6
    CONSTRAINT PK_StudentInfo_ID  PRIMARY KEY(StudentID)
7
);
可以使用ALTER TABLE语句来更新与属性或表有关的约束。
(1)删除约束:
ALTER TABLE DROP CONSTRAINT 约束名
(2)增加约束
ALTER TABLE ADD CONSTRAINT 约束名 约束定义。
更新时的完整性
修改/删除约束:子表有相应记录时,父 表该行不能更新。
删除级联:父表删除一行,子表相应行 删除。
更新级联:父表更新一行,子表相应行更新。
空值、缺省:修改/删除父表的值,子表 相应值为空或为缺省值。

二.范式解析

一 定义
超键(super key):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
候选键(candidate key):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
主键(primary key):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一个候选键程序主键

事实上,关系模型不允许表格包含有重复记录。所以,一个表格里字段或者列的值必须是唯一的。唯一性可以通过检查key(关键字)来确定,关键字可以由一个单列或者列的组合构成,这样的列叫做composite key(复合关键字)。    关键字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超关键字(Super key):唯一辨别表格里记录的一个列或者一组列。   备选关键字(Candidate key):包含有确定唯一性所需要的最少列的超关键字。 
 主关键字(Primary key):用来唯一辨别表格里记录的备选关键字。   备用关键字(Alternate key):没有被选为主关键字的备选键。   外来关键字(Foreign key):表格内匹配同一表格或者另一表格里备选关键字的一个列或者一组列。外来键允许你将一个表格里的记录和另一个表格里的数据相关联。     这里列出来的关键字的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一个关键字可以同时被归入多个类。从定义上说,每个表格必须至少有一个主关键字。
二 
 范式 

原帖:http://jacki6.iteye.com/blog/774866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范式说明

1.1 第一范式(1NF)无重复的列

    所谓第一范式(1NF)是指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如果出现重复的属性,就可能需要定义一个新的实体,新的实体由重复的属性构成,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为一对多关系。在第一范式(1NF)中表的每一行只包含一个实例的信息。简而言之,第一范式就是无重复的列。

说明: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中,第一范式(1NF)是对关系模式的基本要求,不满足第一范式(1NF)的数据库就不是关系数据库。

例如,如下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一范式的:



字段1
字段2
字段3
字段4


而这样的数据库表是不符合第一范式的:



字段1
字段2
字段3
字段4


字段3.1
字段3.2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1.2 第二范式(2NF)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 消除部分子函数依赖 ]

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某个候选键, 则称为第二范式模式。
第二范式(2NF)是在第一范式(1NF)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满足第二范式(2NF)必须先满足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实例或行必须可以被惟一地区分。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这个惟一属性列被称为主关键字或主键、主码。

例如员工信息表中加上了员工编号(emp_id)列,因为每个员工的员工编号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员工可以被惟一区分。
简而言之,第二范式(2NF)就是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

所谓完全依赖是指不能存在仅依赖主关键字一部分的属性(设有函数依赖W→A,若存在XW,有X→A成立,那么称W→A是局部依赖,否则就称W→A是完全函数依赖)。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属性和主关键字的这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实体,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 (学分)

(学号) →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和学分也无法记录入数据库。

(4) 删除异常:

假设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课程的选修,这些选修记录就应该从数据库表中删除。但是,与此同时,课程名称和学分信息也被删除了。很显然,这也会导致插入异常。

把选课关系表SelectCourse改为如下三个表:

学生: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Course(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关系:SelectCourse(学号, 课程名称, 成绩)。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二范式的, 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1.3 第三范式(3NF)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 [ 消除传递依赖 ]

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则称R为第三范式模式。
    满足第三范式(3NF)必须先满足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

例如,存在一个部门信息表,其中每个部门有部门编号(dept_id)、部门名称、部门简介等信息。那么在的员工信息表中列出部门编号后就不能再将部门名称、部门简介等与部门有关的信息再加入员工信息表中。如果不存在部门信息表,则根据第三范式(3NF)也应该构建它,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数据冗余。

第三范式(3NF):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数据表中如果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第三范式。简而言之,第三范式就是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

所谓传递函数依赖,指的是如果存在"A → B → C"的决定关系,则C传递函数依赖于A。

因此,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表应该不存在如下依赖关系:

关键字段 → 非关键字段x → 非关键字段y

假定学生关系表为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学院, 学院地点, 学院电话),关键字为单一关键字"学号",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 (姓名, 年龄, 所在学院, 学院地点, 学院电话)

这个数据库是符合2NF的,但是不符合3NF,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 (所在学院) → (学院地点, 学院电话)

即存在非关键字段"学院地点"、"学院电话"对关键字段"学号"的传递函数依赖。

它也会存在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的情况,读者可自行分析得知。

把学生关系表分为如下两个表:

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学院);

学院:(学院, 地点, 电话)。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三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1.4 鲍依斯-科得范式(BCNF是3NF的改进形式)

若关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且每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这种关系模式就是BCNF模式。即在第三范式的基础上,数据库表中如果不存在任何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鲍依斯-科得范式。
存在候选关键字之间的依赖。

假设仓库管理关系表为StorehouseManage(仓库ID, 存储物品ID, 管理员ID, 数量),且有一个管理员只在一个仓库工作;一个仓库可以存储多种物品。这个数据库表中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仓库ID, 存储物品ID) →(管理员ID, 数量)

(管理员ID, 存储物品ID) → (仓库ID, 数量)

所以,(仓库ID, 存储物品ID)和(管理员ID, 存储物品ID)都是StorehouseManage的候选关键字,表中的唯一非关键字段为数量,它是符合第三范式的。但是,由于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仓库ID) → (管理员ID)

(管理员ID) → (仓库ID)

即存在关键字段决定关键字段的情况,所以其不符合BCNF范式。它会出现如下异常情况:

(1) 删除异常:

当仓库被清空后,所有"存储物品ID"和"数量"信息被删除的同时,"仓库ID"和"管理员ID"信息也被删除了。

(2) 插入异常:

当仓库没有存储任何物品时,无法给仓库分配管理员。

(3) 更新异常:

如果仓库换了管理员,则表中所有行的管理员ID都要修改。

把仓库管理关系表分解为二个关系表:

仓库管理:StorehouseManage(仓库ID, 管理员ID);

仓库:Storehouse(仓库ID, 存储物品ID, 数量)。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BCNF范式的,消除了删除异常、插入异常和更新异常。

四种范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三.50个经典的sql面试题目

Student(S#,Sname,Sage,Ssex) 学生表
Course(C#,Cname,T#) 课程表
SC(S#,C#,score) 成绩表
Teacher(T#,Tname) 教师表
问题:
1、查询“001”课程比“002”课程成绩高的所有学生的学号;
select a.S# from (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1') a,(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s#=b.s#;
2、查询平均成绩大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和平均成绩;
    select S#,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avg(score) >60;
3、查询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选课数、总成绩;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count(SC.C#),sum(score)
from Student left Outer join SC on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name
4、查询姓“李”的老师的个数;
select count(distinct(Tname))
from Teacher
where Tname like '李%';
5、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distinct( SC.S#) from SC,Course,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6、查询学过“001”并且也学过编号“002”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001'and exists( Select * from SC as SC_2 where SC_2.S#=SC.S# and SC_2.C#='002');
7、查询学过“叶平”老师所教的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Course ,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C.C#)=(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Teacher.T#=Course.T# and Tname='叶平'));
8、[url=]查询课程编号“002”的成绩比课程编号“001”课程低的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url]
Select S#,Sname from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ore ,(select 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S#=Student.S# and SC_2.C#='002') score2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001') S_2 where score2 <score;
9、查询所有课程成绩小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tudent.S# from Student,SC where S.S#=SC.S# and score>60);
10、查询没有学全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 <(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
11、查询至少有一门课与学号为“1001”的同学所学相同的同学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1';
12、查询至少学过学号为“001”同学所有一门课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distinct SC.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001');
13、把“SC”表中“叶平”老师教的课的成绩都更改为此课程的平均成绩;
    update SC set score=(select avg(SC_2.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C#=SC.C# )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14、查询和“1002”号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2')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elect count(*) from SC where S#='1002');
15、删除学习“叶平”老师课的SC表记录;
    Delect SC
    from course ,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 Teacher.T# and Tname='叶平';
16、向SC表中插入一些记录,这些记录要求符合以下条件:没有上过编号“003”课程的同学学号、2、
    号课的平均成绩;
    Insert SC select S#,'002',(Select avg(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2');
17、按平均成绩从高到低显示所有学生的“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三门的课程成绩,按如下形式显示: 学生ID,,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有效课程数,有效平均分
    SELECT S# as 学生ID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4') AS 数据库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1') AS 企业管理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6') AS 英语
        ,COUNT(*) AS 有效课程数, AVG(t.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
    GROUP BY S#
    ORDER BY avg(t.score)
18、查询各科成绩最高和最低的分:以如下形式显示:课程ID,最高分,最低分
    SELECT L.C# As 课程ID,L.score AS 最高分,R.score AS 最低分
    FROM SC L ,SC AS R
    WHERE L.C# = R.C# and
        L.score = (SELECT MAX(IL.score)
                      FROM SC AS IL,Student AS IM
                      WHERE L.C# = IL.C# and IM.S#=IL.S#
                      GROUP BY IL.C#)
        AND
        R.Score = (SELECT MIN(IR.score)
                      FROM SC AS IR
                      WHERE R.C# = IR.C#
                  GROUP BY IR.C#
                    );
19、按各科平均成绩从低到高和及格率的百分数从高到低顺序
    SELECT t.C# AS 课程号,max(course.Cname)AS 课程名,isnull(AVG(score),0) AS 平均成绩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AS 及格百分数
    FROM SC T,Course
    where t.C#=course.C#
    GROUP BY t.C#
    ORDER BY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DESC
20、查询如下课程平均成绩和及格率的百分数(用"1行"显示): 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OO&UML (003),数据库(004)
    SELECT SUM(CASE WHEN C# ='001'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1' THEN 1ELSE0 END) AS 企业管理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1'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2' THEN 1 ELSE0END) AS 马克思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2'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3' THEN 1 ELSE0END) AS UML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3'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4' THEN 1 ELSE0END) AS 数据库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4'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及格百分数
FROM SC

21、查询不同老师所教不同课程平均分从高到低显示
SELECT max(Z.T#) AS 教师ID,MAX(Z.Tname) AS 教师姓名,C.C# AS 课程ID,MAX(C.Cname) AS 课程名称,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Course AS C ,Teacher AS Z
    where T.C#=C.C# and C.T#=Z.T#
GROUP BY C.C#
ORDER BY AVG(Score) DESC
22、查询如下课程成绩第 3 名到第 6 名的学生成绩单: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UML (003),数据库(004)
    [学生ID],[学生姓名],企业管理,马克思,UML,数据库,平均成绩
    SELECT DISTINCT top 3
      SC.S# As 学生学号,
        Student.Sname AS 学生姓名 ,
      T1.score AS 企业管理,
      T2.score AS 马克思,
      T3.score AS UML,
      T4.score AS 数据库,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as 总分
      FROM Student,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00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00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00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004'
      WHERE student.S#=SC.S# and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NOT IN
      (SELECT
            DISTINCT
            TOP 15 WITH TIES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FROM 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k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k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k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k4'
      ORDER BY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DESC);
23、统计列印各科成绩,各分数段人数:课程ID,课程名称,[100-85],[85-70],[70-60],[ <60]
    SELECT SC.C# as 课程ID, Cname as 课程名称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85 AND 100 THEN 1 ELSE 0 END) AS [100 - 85]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70 AND 85 THEN 1 ELSE 0 END) AS [85 - 70]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60 AND 70 THEN 1 ELSE 0 END) AS [70 - 60]
        ,SUM(CASE WHEN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 AS [60 -]
    FROM SC,Course
    where SC.C#=Course.C#
    GROUP BY SC.C#,Cname;
24、查询学生平均成绩及其名次
      SELECT 1+(SELECT COUNT( distinct 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1
            WHERE 平均成绩 > T2.平均成绩) as 名次,
      S# as 学生学号,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2
    ORDER BY 平均成绩 desc;
25、查询各科成绩前三名的记录 不考虑成绩并列情况)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3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26、查询每门课程被选修的学生数
select c#,count(S#) from sc group by C#;
27、查询出只选修了一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count(C#) AS 选课数
from SC ,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group by SC.S# ,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1;
28、查询男生、女生人数
    Select count(Ssex) as 男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男';
    Select count(Ssex) as 女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女';
29、查询姓“张”的学生名单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 '张%';
30、查询同名同性学生名单,并统计同名人数
select Sname,count(*) from Student group by Sname having count(*)>1;;
31、1981年出生的学生名单(注:Student表中Sage列的类型是datetime)
    select Sname, CONVERT(char (11),DATEPART(year,Sage)) as age
    from student
    where CONVERT(char(11),DATEPART(year,Sage))='1981';
32、查询每门课程的平均成绩,结果按平均成绩升序排列,平均成绩相同时,按课程号降序排列
    Select C#,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Avg(score),C# DESC ;
33、查询平均成绩大于85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平均成绩
    select Sname,SC.S# ,avg(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C.S#,Sname having    avg(score)>85;
34、查询课程名称为“数据库”,且分数低于60的学生姓名和分数
    Select Sname,isnull(score,0)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and Course.Cname='数据库'and score <60;
35、查询所有学生的选课情况;
    SELECT SC.S#,SC.C#,Sname,Cname
    FROM SC,Student,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
36、查询任何一门课程成绩在70分以上的姓名、课程名称和分数;
    SELECT distin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C#,SC.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C.score>=70 AND SC.S#=student.S#;
37、查询不及格的课程,并按课程号从大到小排列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cor e <60 order by C# ;
38、查询课程编号为003且课程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 from SC,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ore>80 and C#='003';
39、求选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40、查询选修“叶平”老师所授课程的学生中,成绩最高的学生姓名及其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score
    from Student,SC,Course C,Teacher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C.C# and C.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and SC.score=(select max(score)from SC where C#=C.C# );
41、查询各个课程及相应的选修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group by C#;
42、查询不同课程成绩相同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学生成绩
select distinct A.S#,B.score from SC A ,SC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C# <>B.C# ;
43、查询每门功成绩最好的前两名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2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44、统计每门课程的学生选修人数(超过10人的课程才统计)。要求输出课程号和选修人数,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若人数相同,按课程号升序排列
    select C# as 课程号,count(*) as 人数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count(*) desc,c#
45、检索至少选修两门课程的学生学号
    select S#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count(*) > = 2
46、查询全部学生都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select C#,Cname
    from Course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group by c#)
47、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讲授的任一门课程的学生姓名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Course,Teacher,SC where Course.T#=Teacher.T# and SC.C#=course.C# and Tname='叶平');
48、查询两门以上不及格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及其平均成绩
    select S#,avg(isnull(score,0)) from SC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score <60 group by S# having count(*)>2)group by S#;
49、检索“004”课程分数小于60,按分数降序排列的同学学号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4'and score <60 order by score desc;
50、删除“002”同学的“001”课程的成绩
delete from Sc where S#='001'and C#='001';
IT面试-----必备SQL语法
asc 按升序排列
desc 按降序排列
下列语句部分是Mssql语句,不可以在access中使用。
SQL分类:
DDL—数据定义语言(Create,Alter,Drop,DECLARE)
DML—数据操纵语言(Select,Delete,Update,Insert)
DCL—数据控制语言(GRANT,REVOKE,COMMIT,ROLLBACK)
首先,简要介绍基础语句:
1、说明: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database-name
2、说明:删除数据库
drop database dbname
3、说明:备份sql server
— 创建 备份数据的 device
USE master
EXEC sp_addumpdevice ‘disk’, ‘testBack’, ‘c:\mssql7backup\MyNwind_1.dat’
— 开始 备份
BACKUP DATABASE pubs TO testBack
4、说明:创建新表
create table tabname(col1 type1 [not null] [primary key],col2 type2 [not null],..)
根据已有的表创建新表:
A:create table tab_new like tab_old (使用旧表创建新表)
B:create table tab_new as select col1,col2… from tab_old definition only
5、说明:删除新表drop table tabname
6、说明:增加一个列
Alter table tabname add column col type
注:列增加后将不能删除。DB2中列加上后数据类型也不能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是增加varchar类型的长度。
7、说明:添加主键: Alter table tabname add primary key(col)
说明:删除主键: Alter table tabname drop primary key(col)
8、说明:创建索引:create [unique] index idxname on tabname(col….)
删除索引:drop index idxname
注:索引是不可更改的,想更改必须删除重新建。
9、说明:创建视图:create view viewname as select statement
删除视图:drop view viewname
10、说明:几个简单的基本的sql语句
选择: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范围
插入:insert into table1(field1,field2) values(value1,value2)
删除:delete from table1 where 范围
更新:update table1 set field1=value1 where 范围
查找: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field1 like ’%value1%’ —like的语法很精妙,查资料!
排序:select * from table1 order by field1,field2 [desc]
总数:select count as totalcount from table1
求和:select sum(field1) as sumvalue from table1
平均:select avg(field1) as avgvalue from table1
最大:select max(field1) as maxvalue from table1
最小:select min(field1) as minvalue from table1
11、说明:几个高级查询运算词
A: UNION 运算符
UNION 运算符通过组合其他两个结果表(例如 TABLE1 和 TABLE2)并消去表中任何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当 ALL 随 UNION 一起使用时(即 UNION ALL),不消除重复行。两种情况下,派生表的每一行不是来自 TABLE1 就是来自 TABLE2。
B: EXCEPT 运算符
EXCEPT 运算符通过包括所有在 TABLE1 中但不在 TABLE2 中的行并消除所有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当 ALL 随 EXCEPT 一起使用时 (EXCEPT ALL),不消除重复行。
C: INTERSECT 运算符
INTERSECT 运算符通过只包括 TABLE1 和 TABLE2 中都有的行并消除所有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当 ALL 随 INTERSECT 一起使用时 (INTERSECT ALL),不消除重复行。
注:使用运算词的几个查询结果行必须是一致的。
12、说明:使用外连接
A、left outer join:
左外连接(左连接):结果集几包括连接表的匹配行,也包括左连接表的所有行。
sql: select a.a, a.b, a.c, b.c, b.d, b.f from a LEFT OUT JOIN b ON a.a = b.c
B:right outer join:
右外连接(右连接):结果集既包括连接表的匹配连接行,也包括右连接表的所有行。
C:full outer join:
全外连接:不仅包括符号连接表的匹配行,还包括两个连接表中的所有记录。
其次,大家来看一些不错的sql语句
1、说明:复制表(只复制结构,源表名:a 新表名:b) (Access可用)
法一:select * into b from a where 1<>1
法二:select top 0 * into b from a
2、说明:拷贝表(拷贝数据,源表名:a 目标表名:b) (Access可用)
insert into b(a, b, c) select d,e,f from b;
3、说明:跨数据库之间表的拷贝(具体数据使用绝对路径) (Access可用)
insert into b(a, b, c) select d,e,f from b in ‘具体数据库’ where 条件
例子:..from b in ‘”&Server.MapPath(“.”)&”\data.mdb” &”‘ where..
4、说明:子查询(表名1:a 表名2:b)
select a,b,c from a where a IN (select d from b ) 或者: select a,b,c from a where a IN (1,2,3)
5、说明:显示文章、提交人和最后回复时间
select a.title,a.username,b.adddate from table a,(select max(adddate) adddate from table where table.title=a.title) b
6、说明:外连接查询(表名1:a 表名2:b)
select a.a, a.b, a.c, b.c, b.d, b.f from a LEFT OUT JOIN b ON a.a = b.c
7、说明:在线视图查询(表名1:a )
select * from (Select a,b,c FROM a) T where t.a > 1;
8、说明:between的用法,between限制查询数据范围时包括了边界值,not between不包括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time between time1 and time2
select a,b,c, from table1 where a not between 数值1 and 数值2
9、说明:in 的使用方法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a [not] in (‘值1’,’值2’,’值4’,’值6’)
10、说明:两张关联表,删除主表中已经在副表中没有的信息
delete from table1 where not exists ( select * from table2 where table1.field1=table2.field1 )
11、说明:四表联查问题:
select * from a left inner join b on a.a=b.b right inner join c on a.a=c.c inner join d on a.a=d.d where …..
12、说明:日程安排提前五分钟提醒
sql: select * from 日程安排 where datediff(‘minute’,f开始时间,getdate())>5
13、说明:一条sql 语句搞定数据库分页
select top 10 b.* from (select top 20 主键字段,排序字段 from 表名 order by 排序字段 desc) a,表名 b where b.主键字段 = a.主键字段 order by a.排序字段
14、说明:前10条记录
select top 10 * form table1 where 范围
15、说明:选择在每一组b值相同的数据中对应的a最大的记录的所有信息(类似这样的用法可以用于论坛每月排行榜,每月热销产品分析,按科目成绩排名,等等.)
select a,b,c from tablename ta where a=(select max(a) from tablename tb where tb.b=ta.b)
16、说明:包括所有在 TableA 中但不在 TableB和TableC 中的行并消除所有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
(select a from tableA ) except (select a from tableB) except (select a from tableC)
17、说明:随机取出10条数据
select top 10 * from tablename order by newid()
18、说明:随机选择记录
select newid()
19、说明:删除重复记录
Delete from tablename where id not in (select max(id) from tablename group by col1,col2,…)
20、说明:列出数据库里所有的表名
select name from sysobjects where type=’U’
21、说明:列出表里的所有的
select name from syscolumns where id=object_id(‘TableName’)
22、说明:列示type、vender、pcs字段,以type字段排列,case可以方便地实现多重选择,类似select 中的case。
select type,sum(case vender when ‘A’ then pcs else 0 end),sum(case vender when ‘C’ then pcs else 0 end),sum(case vender when ‘B’ then pcs else 0 end) FROM tablename group by type
显示结果:
type vender pcs
电脑 A 1
电脑 A 1
光盘 B 2
光盘 A 2
手机 B 3
手机 C 3
23、说明:初始化表table1
TRUNCATE TABLE table1
24、说明:选择从10到15的记录
select top 5 * from (select top 15 * from table order by id asc) table_别名 order by id desc
随机选择数据库记录的方法(使用Randomize函数,通过SQL语句实现)
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来说,随机数特性能给出上面的效果,但它们可能太慢了些。你不能要求ASP“找个随机数”然后打印出来。实际上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如下所示的循环:
Randomize
RNumber = Int(Rnd*499) +1
While Not objRec.EOF
If objRec(“ID”) = RNumber THEN
… 这里是执行脚本 …
end if
objRec.MoveNext
Wend
这很容易理解。首先,你取出1到500范围之内的一个随机数(假设500就是数据库内记录的总数)。然后,你遍历每一记录来测试ID 的值、检查其是否匹配RNumber。满足条件的话就执行由THEN 关键字开始的那一块代码。假如你的RNumber 等于495,那么要循环一遍数据库花的时间可就长了。虽然500这个数字看起来大了些,但相比更为稳固的企业解决方案这还是个小型数据库了,后者通常在一 个数据库内就包含了成千上万条记录。这时候不就死定了?
采用SQL,你就可以很快地找出准确的记录并且打开一个只包含该记录的recordset,如下所示:
Randomize
RNumber = Int(Rnd*499) + 1
sql =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 ” & RNumber
set objRec = ObjConn.Execute(SQL)
Response.WriteRNumber & ” = ” & objRec(“ID”) & ” ” & objRec(“c_email”)
不必写出RNumber 和ID,你只需要检查匹配情况即可。只要你对以上代码的工作满意,你自可按需操作“随机”记录。Recordset没有包含其他内容,因此你很快就能找到你需要的记录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处理时间。
再谈随机数
现在你下定决心要榨干Random 函数的最后一滴油,那么你可能会一次取出多条随机记录或者想采用一定随机范围内的记录。把上面的标准Random 示例扩展一下就可以用SQL应对上面两种情况了。
为了取出几条随机选择的记录并存放在同一recordset内,你可以存储三个随机数,然后查询数据库获得匹配这些数字的记录:
sql =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 ” & RNumber & ” or ID = ” & RNumber2 & ” or ID = ” & RNumber3
假如你想选出10条记录(也许是每次页面装载时的10条链接的列表),你可以用BETWEEN 或者数学等式选出第一条记录和适当数量的递增记录。这一操作可以通过好几种方式来完成,但是 Select 语句只显示一种可能(这里的ID 是自动生成的号码):
sql =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BETWEEN ” & RNumber & ” AND ” & RNumber & “+ 9″
注意:以上代码的执行目的不是检查数据库内是否有9条并发记录。
随机读取若干条记录,测试过
Access语法:Select top 10 * From 表名 orDER BY Rnd(id)
sql server:select top n * from 表名 order by newid()
mysqlelect * From 表名 order By rand() Limit n
Access左连接语法(最近开发要用左连接,Access帮助什么都没有,网上没有Access的SQL说明,只有自己测试, 现在记下以备后查)
语法elect table1.fd1,table1,fd2,table2.fd2 From table1 left join table2 on table1.fd1,table2.fd1 where …
使用SQL语句 用…代替过长的字符串显示
语法:
SQL数据库:select case when len(field)>10 then left(field,10)+’…’ else field end as news_name,news_id from tablename
Access数据库:Select iif(len(field)>2,left(field,2)+’…’,field) FROM tablename;
Conn.Execute说明
Execute方法
该方法用于执行SQL语句。根据SQL语句执行后是否返回记录集,该方法的使用格式分为以下两种:
1.执行SQL查询语句时,将返回查询得到的记录集。用法为:
Set 对象变量名=连接对象.Execute(“SQL 查询语言”)
Execute方法调用后,会自动创建记录集对象,并将查询结果存储在该记录对象中,通过Set方法,将记录集赋给指定的对象保存,以后对象变量就代表了该记录集对象。
2.执行SQL的操作性语言时,没有记录集的返回。此时用法为:
连接对象.Execute “SQL 操作性语句” [, RecordAffected][, Option]
•RecordAffected 为可选项,此出可放置一个变量,SQL语句执行后,所生效的记录数会自动保存到该变量中。通过访问该变量,就可知道SQL语句队多少条记录进行了操作。
•Option 可选项,该参数的取值通常为adCMDText,它用于告诉ADO,应该将Execute方法之后的第一个字符解释为命令文本。通过指定该参数,可使执行更高效。
•BeginTrans、RollbackTrans、CommitTrans方法
这三个方法是连接对象提供的用于事务处理的方法。BeginTrans用于开始一个事物;RollbackTrans用于回滚事务;CommitTrans用于提交所有的事务处理结果,即确认事务的处理。
事务处理可以将一组操作视为一个整体,只有全部语句都成功执行后,事务处理才算成功;若其中有一个语句执行失败,则整个处理就算失败,并恢复到处里前的状态。
BeginTrans和CommitTrans用于标记事务的开始和结束,在这两个之间的语句,就是作为事务处理的语句。判断事务处理是否成功,可通过 连接对象的Error集合来实现,若Error集合的成员个数不为0,则说明有错误发生,事务处理失败。Error集合中的每一个Error对象,代表一 个错误信息。

sql之left join、right join、inner join的区别
left join(左联接) 返回包括左表中的所有记录和右表中联结字段相等的记录
right join(右联接) 返回包括右表中的所有记录和左表中联结字段相等的记录
inner join(等值连接) 只返回两个表中联结字段相等的行
举例如下:
--------------------------------------------
表A记录如下:
aID     aNum
1     a20050111
2     a20050112
3     a20050113
4     a20050114
5     a20050115
表B记录如下:
bID     bName
1     2006032401
2     2006032402
3     2006032403
4     2006032404
8     2006032408
--------------------------------------------
1.left join
sql语句如下:
select * from A
left join B
on A.aID = B.bID
结果如下:
aID     aNum     bID     bName
1     a20050111    1     2006032401
2     a20050112    2     2006032402
3     a20050113    3     2006032403
4     a20050114    4     2006032404
5     a20050115    NULL     NULL
(所影响的行数为 5 行)
结果说明:
left join是以A表的记录为基础的,A可以看成左表,B可以看成右表,left join是以左表为准的.
换句话说,左表(A)的记录将会全部表示出来,而右表(B)只会显示符合搜索条件的记录(例子中为: A.aID = B.bID).
B表记录不足的地方均为NULL.
--------------------------------------------
2.right join
sql语句如下:
select * from A
right join B
on A.aID = B.bID
结果如下:
aID     aNum     bID     bName
1     a20050111    1     2006032401
2     a20050112    2     2006032402
3     a20050113    3     2006032403
4     a20050114    4     2006032404
NULL     NULL     8     2006032408
(所影响的行数为 5 行)
结果说明: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和left join的结果刚好相反,这次是以右表(B)为基础的,A表不足的地方用NULL填充.
--------------------------------------------
3.inner join
sql语句如下:
select * from A
innerjoin B
on A.aID = B.bID
结果如下:
aID     aNum     bID     bName
1     a20050111    1     2006032401
2     a20050112    2     2006032402
3     a20050113    3     2006032403
4     a20050114    4     2006032404
结果说明:
很明显,这里只显示出了 A.aID = B.bID的记录.这说明inner join并不以谁为基础,它只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
--------------------------------------------
注:
LEFT JOIN操作用于在任何的 FROM 子句中,组合来源表的记录。使用 LEFT JOIN 运算来创建一个左边外部联接。左边外部联接将包含了从第一个(左边)开始的两个表中的全部记录,即使在第二个(右边)表中并没有相符值的记录。
语法:FROM table1 LEFT JOIN table2 ON table1.field1 compopr table2.field2
说明:table1, table2参数用于指定要将记录组合的表的名称。
field1, field2参数指定被联接的字段的名称。且这些字段必须有相同的数据类型及包含相同类型的数据,但它们不需要有相同的名称。
compopr参数指定关系比较运算符:"=", "<", ">", "<=", ">=" 或 "<>"。
如果在INNER JOIN操作中要联接包含Memo 数据类型或 OLE Object 数据类型数据的字段,将会发生错误.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