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

2012年11月20日 ⁄ 综合 ⁄ 共 5186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之一)

罗永浩 @ 2008-11-21 13:32

新周刊杂志授权转载: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

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 噱头,以***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化社会气氛、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 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 成产业。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个人奋斗很可 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 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 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迷失的成功和狂热的成功学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 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 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耐基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 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张锦贵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 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 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 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 述的知音文体。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 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或许 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2005627日,当年的陕西省高考状元在大唐芙蓉园上五子登科坛、祭拜孔

圣人、给文曲星上香、过龙门及第牌坊、杏园题名留念,过一把古代状元瘾

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成功学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 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 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 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在写字楼电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天啊!我没有听到。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里赚到100,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生活、健康等 人类的生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 榜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 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 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

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陈漠)

一个彻头彻尾的成功学爱好者

在华南理工大学就读的林泽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成功学的书籍,因为他姐姐很喜欢看这一类书。他说,当时年龄小,都是挑书中的故事来读,后来慢慢地发现自己真的需要汲取进步的力量,而成功学就是这种力量的来源。

泽锟来自农村,小时候性格很腼腆,他觉得自己的经历跟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点像,而卡耐基的故事带来的震撼也让他自己慢慢地从自卑中蜕变。上大学以后,林泽 锟看的书开始偏向职场技巧和生活中的实践了。他说大二那年找实习单位,正是因为看到立即行动这一条,才 有勇气去找栏目的领导,比别人先得到广东电视台的实习机会。林泽锟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成功学爱好者,身边的好朋友也都喜欢看成功学的书。说到在成功 学上的投资,我觉得是不可以用钱去衡量的……买过珍藏版的,买过二手的,也买过盗版的,从不去看花了多少钱,毕竟是可以让自己受用一生的知识……因为坚 持看这些书,我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也因此更相信它。他认为现在有一些哗众取宠的伪成功学者。这是对成功学的玷污

香港蜡像馆里陈列的蜡像代表着各界的成功范本

成功学:一学就会?

/朱慧憬 谭山山 周 逸 胡 斐

成功学的花园里有各种已经成功的范例,有各种渴望成功的个体,有许多关于成功的理论,也有更多宣称通向成功的路径,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难以厘清的时代心态。

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不成功的人都是一 样的。在成功学大热的当下社会里,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是你无法回避的,同时也有许多普普通通但内心充满成功狂热的小人物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成功之路减 功,这个共同的主题词,在他们的故事里,时为兴奋剂、时为力量源,有时成为良药,有时成为毒药。

读书人公司汤小明和他的成功学书籍

富爸爸奶酪的成功神话

传说汤小明是这样加入出版业的20005月的一天,汤小明和朋友玩了一次现金流游戏,他抽到的职业是薪水最低的门卫,但3个小时玩下来,他却成了首 富。这个游戏出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将引进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心情大好的汤小明当即决定做这个项目,并投入启动资金80万。

小明自己的说法则是自己当时闲着,朋友想让他有点事做,正好自己也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所以一拍即合。当年6月,汤小明为操办这本书成立了北京读书人文化 艺术公司。而此前的他,当过大学老师,离开国家教委后做过证券、电子、建材、水产养殖,决定进军出版界的时候还不知道码洋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意料不到, 随着读书人策划包装的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图书以及后来更著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成功,他成为出版界的神话人物,各出版社纷纷请他去讲课。

小明的项目组中,有当时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室主任、后来成为他的合作伙伴的陈非,还有他从四川老家拉过来的当过记者的朱鹰。正如汤小明后来所说, 爸爸,穷爸爸系列所提倡的财商观念其实在我国适用性并不大,要把它推销出去,靠的就是大手笔的策划包装和营销。据称项目总费用有一半被用在媒体运作 上,系列图书不是一次性推出,而是采取了分期推出的策略,宣传口号也从第一本充满煽动性的晚看不如早看,读了还得再读逐步过渡到第三本的全民财商教 。这套书的整体营销在2001年作者罗伯特清崎访问中国时达到顶峰,罗伯特称未来10年内发财的机会在中国,正中渴望发财的中国人的下怀。此 时,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已累计发行200万册,码洋达5000万。汤小明并没有透露读书人公司从中获利的具体数目,如果按照纯利润15%、读书 人公司与出版社对半分成计算,读书人在此项目的获利应该在220万左右。

下来就是被业界形容为简直像印钞机一样的奶酪了。读书人公司拿到奶酪的版权之前,其实有不少出版社已经注意到这个题材,但都被怎么做的问题难 倒了如果按照成本定价,这本薄薄的只有六七十页的小书最多定到六七块,就算卖到十万八万,总码洋也不过一百来万,没法做。但汤小明他们决定放手一搏,采取 价值定价,将书价定为16.80元。营销策略上,除了运作富爸爸,穷爸爸已经驾轻就熟的铺天盖地的宣传覆盖,还采取了针对团购的措施。这是因为朱鹰注 意到,富爸爸,穷爸爸有相当一部分被安利的人买去,于是在营销奶酪时加强了这一部分的营销。奶酪累计发行300万册,据业界人士估算,加上盗 版,恐怕至少销了500万册。就连跟风书《我能动谁的奶酪》都能卖20万册。

后来越做越大的读书人公司不仅招编辑,还招MBA。很少有图书策划公司像他们那样,能拥有一支由MBA组成的强大的营销队伍。汤小明说过,奶酪的成功是正确的书出现在正确的时候,他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200561日,上海浦东莲溪小学的同学在展示自
己的学习奖状,我们的教育制度从小就鼓励成绩竞争

超右脑培训于飞和他的成功方法论

被催眠神奇开发的潜能

坐在上海真锅咖啡一楼的雅座上,周围安静得出奇,于飞说要让记者当场领教催眠。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催眠实验,只要你跟着我的提示做,我就能让你体验到催眠对你身体的神奇功效。用催眠的行话来说,这是沟通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