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程序的感觉

2018年03月30日 ⁄ 综合 ⁄ 共 97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早在读中学的时候,每周语文老师都要求写一篇周记,主要是以议论文为主。

那时我最讨厌写的正是议论文,我总是违背老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体裁来完成作业,比如科幻小说、唐诗、宋词、现代诗、散文等。

但写的最多的还是散文,可能跟我的思维习惯有关,比较发散和跳跃。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体,讲究的是“形散而神聚”,要写好散文还是很难的。


十多年后我没有成为同学毕业留言中预言的作家,反而成了一名程序员。

也许当时并不是因为我特喜欢写作,只是不善于言语表达,上天就会补偿你另一种能力。

成为程序员后,发现编程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写作,在看《编程人生》时很多前辈先驱们也作如此比喻。

特别更像写散文,散文的核心是其“神”,而程序的“神”在于其所直面的问题领域,一切程序的组织、结构、算法都为此服务。


而问题域又将程序员分成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程序员本身其实是没法比较的,因为所处的问题域不同。

你不能说擅长算法的库函数程序员比业务程序员更好,只是因为人的大脑空间关注点不同导致了他们擅长不同领域的工作。


写作也好,编程也好都是在表达你的思考过程,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载体。

作家的写作过程更自由,没有人发明瀑布流、敏捷过程、CMMI来限定你的工作方式,更没人说什么文章工厂的概念。

所有的这些方式我至今也没有感到特别的能帮助真正的程序员更有效的写程序,倒是能帮助不少伪程序员更规范的像程序员那样工作。


程序员在思考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写代码了,把零散的思维片段用代码固化并组合在一起。

这时强烈的感觉到,现在可以开始写程序了,就像母鸡要下蛋了,下蛋前它可不向人说我马上要下蛋了,我下蛋的方案是什么,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本能反应。

这个时候需要进入状态,不想被人打断,直到完成整个过程。


作家的文章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思考总结最后才落在文字上,即使变成了文字后也会经历不少调整修改。

而程序更是如此,一开始总是写很多的程序,然后不断的丢弃那些代码。

直到有一天,就像悟道一般,不再丢弃代码,因为知道现在的代码开始进入成熟期,可以称之为作品了。


现在如果一、两个星期不写程序会有一点难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更多的责任和其他重要的事情,代码总是越写越少,却要越写越精华。

偶尔写个程序,看着代码飘落,错落有致,写出几句优美的,易懂的、高效的代码,做你想做的事情,也算一快事也。

【上篇】
【下篇】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