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背诵

2018年05月24日 ⁄ 综合 ⁄ 共 1189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第一章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概论

1、信息与数据的联系: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广义)。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管理信息的定义: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2、企业管理系统: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生产和服务过程) ;二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三是联系两者的信息系统

3、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管理者管理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机器资源(包括设备和能源) 、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五类。其中,前四种资源都是有形的,一般称之为物质资源;而信息资源是无形的,称之为概念资源。管理者是利用概念资源来管理物质资源的。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物流和信息流的关系:物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动,信息流伴随着物流产生,反映物流的状况。管理人员通过信息流了解物流的运动;同时通过信息流计划和调节物流。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信息流起着主导作用。企业中物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即有信息反馈。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4、管理信息的特点: (l) 原始数据来源的分散性。⑵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⑶信息量大。

  ⑷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⑸信息的发生、加工、应用,在空间、时间上的不一致性。

5、管理信息的分类:⑴按信息稳定性分类,将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类。

 流动信息(作业统计信息),它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展不断更新,时间性较强,一般只具有一次性使用价值。通常将信息稳定系数在0.85以上的信息划成为固定信息。实际工作中,把一些相对稳定的信息也包括在固定信息中,但它们的信息稳定系数不得低于0.6

  以工业企业为例,其固定信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定额标准信息。

  ②计划合同信息。

  ③查询信息。

  ⑵按决策层次分类,将管理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

6、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

  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从加工本身来看,可以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处理两大类)、传输和提供五个方面:

1)信息的收集:根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原始信息收集:在信息或数据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

  二次信息收集:收集已记录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

  二者区别: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来,它要求时间性强、校验功能强、系统稳定可靠。

  二次信息收集其实质是从别的信息系统得到本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它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信息;二是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7、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现代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要求可归结为及时、准确、适用、经济四个方面。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根据不同范畴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决策,以及与之相应的信息。这些决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⑴战略规划 ⑵管理控制 ⑶日常业务管理

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即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阶段。MIS有以下特点:⑴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⑵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⑶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⑷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3)支持决策

⑴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DSS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一个模型库、一个数据库、它们的管理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以及人-机交互系统(会话生成与管理软件DGMS) 组成。⑵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DSS)。⑶智能支持系统。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 ES具有以下特征:⑷经理信息系统。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rnEIS)

9、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1)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 系统

COPICS(Communication Oriented Productio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

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e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10、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11、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企业组织的虚拟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

第二章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做中央处理器(CPU) 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各部分之间采用总线方式连接。

2、计算机软件系统:⑴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操作系统就是典型的系统软件。还包括语言处理程序和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装配和链接程序、测试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程序等。应用软件: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如工资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图形软件、文字处理软件、财会软件、计划报表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或产品是一套应用软件系统。

⑷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用户不能直接操纵计算机硬件,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

3、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l) 字长: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字长决定着计算机运算的精度,字越长则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越长则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数越多,寻找地址的能力就越强。

  ⑵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 。为了统一标准,现在用各种指令的平均执行时间及相对应的指令运行比例来综合计算。

  ⑶主频: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主频的单位一般用兆赫兹(MHZ)来表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⑸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 或写() 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或访问) 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或存储周期) 。存储器的存取周期越短,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

  ⑹总线宽度: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构成的。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4、媒体: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般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多媒体: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

5、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才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

6、⑴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⑵模拟通信的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其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

  ⑶数字通信的带宽。它反映通信速度的快慢及信道容量的大小。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bps(每秒位数)。

3、常用传输介质:⑴双绞线⑵同轴电缆⑶光缆⑷无线通信⑸微波通信。由于微波频率高,因此频带较宽;方向性好,适合进行点对点的通信。成本比电缆和光缆都低,适合卫星通信和城市之间通信。但是微波信号没有绕射功能,只能进行可视传播,而且它的传输误码率也比较高。

4、数据传输:⑴基带传输⑵频带传输

5、数据交换技术:⑴专线连接。⑵电路交换⑶存储转发交换(包转发):分为报文转发和报文分组转发两类。

6、计算机网络概念: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向多个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各类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

7、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8、计算机网络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

  ⑴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可以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⑵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①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②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9、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⑴星型拓扑  ⑵环型拓扑  ⑶总线型拓扑  ⑷树型拓扑

10、局域网技术特点如下:⑴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⑵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⑶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⑷局域网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决定。

11、Internet的组成: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12、Internet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协议。

 13、用户要接入Internet必须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一般用户接入Internet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局域网接入;另一种是通过电话网拨号接入。

14、⑴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⑵数据库管理系统: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⑶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 四个部分构成。

  ⑷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15、数据库系统的特点:⑴数据结构化。⑵数据共享。⑶数据独立性。⑷可控冗余度。⑸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数据库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描述物理结构的称为物理数据库描述(或物理模式、内模式) ,它直接与操作系统或硬件相联系。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内模式。  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模式

16、概念模型:就是概念层次的数据模型。

  ⑴基本术语

  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 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联系: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

  ⑵实体集内部的联系。在一个实体集内部也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联系。

17、数据模型:它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两类。

  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 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18、关系模型:每个关系就是一个实体,可以用一张二维表表示。

  


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

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候选码(Candidate Key):可以惟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主属性(Primary Attribute):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非主属性(Non-key Attribute):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叫做非主属性。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常常记做: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19、关系操作:⑴传统集合运算。传统集合运算有并、交、差三种。

  ⑵专门的关系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三种。选择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元组() 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条件的元组。其中,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属性() 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关系中指定属性全部值的子集。

20、索引。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视图。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 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但是视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1、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2、系统开发的特点:.复杂性高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3.质量要求高4.产品是无形的5.历史短,经验不足

3、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其要点如下:系统的目的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相关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根据上述特性,发展了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在系统开发中“由顶向下”是主导原则,“由底向上”是辅助原则。

4、文档重要作用:其一,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

  其二,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其三,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5、系统开发的方法:(1)生命周期法(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⑵严格区分工作阶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种方法的一些缺陷:⑴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⑵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原型法

2)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其开发过程是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是: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3)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1、操作与数据共同封装:所谓“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2、类与继承机制

6、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

7、系统开发的方式:1.由本企业自行开发2.委托开发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

8、系统开发领导小组应由企业负责人来主持,小组成员应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

9、系统开发项目组:项目小组直接负责系统开发的具体企业工作。项目小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10、诺兰模型六个阶段模型:1、初始阶段2、普及阶段3、控制阶段4、集成阶段5、数据管理阶段6、成熟阶段

11、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战略集合转移法、关键成功要素法、企业系统规划法。

11.1 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 该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

11.2 关键成功要素法:所谓的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关键要素是企业IT支持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最先予以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

11.3 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BSP方法实现的主要步骤有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等。

12、数据流程图的符号:⑴外部实体。这是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⑵处理功能。这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⑶数据存储。这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⑷数据流。这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数据流用一根箭线表示。

13、扩展的数据流程图:扩展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⑴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⑵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14、生成数据字典的方法有两种:由手工方式生成和由计算机辅助生成。

15、功能分析: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处理功能可归纳为三类,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常采用决策树(决策结点;条件技;决策结果)、决策表及结构化语言等作为描述功能分析的工具。

16、结构化语言:用结构化语言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三种结构。

17、数据/功能分析: U/C矩阵。U/C矩阵的正确性由三方面来检验:⑴完备性检验⑵一致性检验⑶无冗余性检验。

18、系统分析报告:是整个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成果,是企业领导对系统进入设计阶段决策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第六章 系统总体设计

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结构。 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应用软件费用及人力投入大体分布如下:系统开发:20%系统维护:80

2、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⑴模块化⑵由顶向下,逐步求精。⑶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3、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4、模块分解的规则:1)模块独立性 2)模块凝聚:模块按凝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以下五级:⑴偶然凝聚⑵逻辑凝聚⑶时间凝聚⑷数据凝聚⑸功能凝聚

5、模块耦合:耦合有三种类型:⑴数据耦合 ⑵控制耦合 ⑶非法耦合。

6、数据库设计步骤: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

7、索引表和索引文件: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就需要对文件中的记录顺序进行重组。实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做排序;另一种叫做索引。索引不建立一个新的数据表文件,只是按照给定字段表达式值的大小,生成一个索引表,并使数据表中的记录按索引表的要求以递增(升序) 或递减(降序) 顺序显示。索引关键字的类型:它们分别是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和惟一索引。

8、创建视图

  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9、代码的类型:⑴顺序码⑵重复码 ⑶成组码⑷表意码。⑸专用码。如汉字国标码、五笔字型编码、自然码、ASCll代码等。⑹组合码。

第七章 系统详细设计

1、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在Windows平台上,这种对话的界面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菜单方式、工具栏方式、对话框方式。

2、输入数据的校验:数据校验主要使用人工静态校验和计算机动态校验两种方式。

  ⑴静态校验、就是利用人工目测的方式检查错误。这种方式效率不高,查出率会因人而异,一般不超过80%。

  ⑵重复校验。对于同一组数据,由不同人员重复输入;然后由计算机比较检查一致性,叫做重复校验。重复校验可以将出错率降到0.l%以下。

  ⑶界限校验。事先制定数据的取值范围,由计算机系统校验数据是否超出了界限。

  ⑷逻辑校验。校验数据的逻辑合理性。

  ⑸平衡校验。由计算机来校验一组相关数据之间是否平衡,比如总计数应当等于各小计数之和。

  ⑹匹配校验。以业务代码与存储文件代码比较,若不匹配则有数据错误。该工作一般由计算机和人工共同完成。

  ⑺存在校验。有些信息在输入文件中必须存在,如果找不到,就可以判定是数据错误。该工作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

4、计算机数据校验的实现

  ⑴逻辑校验。为了防止在年龄字段中错误地输入字符值。

  ⑵重复校验。要让系统自动进行重复性校验,最简单的办法是将数据表的码设置为主索引域候选索引。

  ⑶界限校验。

  ⑷匹配校验。匹配校验是检查两个表之间的错误。

  ⑸存在校验。

5、处理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将成为以后编写处理程序的基础。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一加工一输出”(Inpu Process OutputIPO)图。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IPO图的主体是处理过程描述,描述处理过程的工具,可以是图形、表格和伪码。

6、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编写系统说明书的要求是:全面、清楚、准确、详细地阐明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及环境要求。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当包含七个方面。

  


⑴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的详细说明;⑵数据库设计说明;⑶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⑷代码设计说明;⑸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⑹计算机处理过程说明;

  ⑺实施费用估计。


第八章 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的准备工作:1)建立系统平台2)培训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3)基础数据的准备4)管理流程重组

2、程序的调试:1)程序错误的分类:总结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可分为语法错误、系统错误和逻辑错误三类。语法错误,因程序设计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不够,或程序设计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结果。系统错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引起的错误,比如计算机硬件故障;病毒感染等。对于系统错误,主要是靠经验和对硬件的了解,通过分析判断排除。逻辑错误,指那些虽然不违反系统规则,但是却不合逻辑或不合题目语义的错误。这些错误系统一般很难自行检测出来。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⑴对象(Object)。现实世界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能够被区分的一切实体(事物) 都是对象。 ⑵类(Class)。类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作性质的对象的集合。类的基本特性是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⑶属性:属性就是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⑷事件:事件是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它一般由用户或系统来触发。 VFP中事件是固定的,用户不能再创建新的事件。⑸方法:方法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


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

  (l) 封装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数据结构及算法全部被封装在对象中。对象的数据结构描述了对象的状态;对象的操作是它的行为。

  ⑵可扩展性。可扩展性体现为继承和行为扩展两个方面。对象之间具有层次关系,下一层的对象是上一层对象的子对象,上一层对象就是下一层对象的父对象。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行为扩展,是指任何一个对象,除了可以继承父对象的数据和操作外,也可以随时为自己增加属性和方法程序。

所谓多态,就是在程序中同名但是具体功能不同的方法可以共存。实现多态有两种办法,那就是"覆盖""重载"

5、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

1)系统测试的对象和目的:

系统测试的对象是整个应用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2)测试中可能发现的错误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功能错误。由于处理功能说明不够完整或不够确切,致使编程时对功能有误解而产生的错误。

  ⑵系统错误。指与外部接口错误、子程序调用错误、参数使用错误等。

  ⑶过程错误。主要指算术运算错误、逻辑错误等。

  ⑷数据错误。指数据结构、实体、属性错误,参数与控制数据混淆等。

  ⑸编程错误。指语法错误、程序逻辑错误、编程书写错误等。

6、、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  

  ⑴成立测试小组,测试小组应与开发组分立。即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组人员承担。

  ⑵精心设计测试用例。

  ⑶进行回归测试。对于测试中发现错误的软件,经修正后,要用原来的测试用例再进行测试称为回归测试。利用回归测试,一方面验证原有错误是否确实修正了;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因修改而可能引入的新错误。

  ⑷集中测试出错多的模块。一个模块已发现的错误越多,则其中存在错误的概率也就越大。在进行深入测试时,要集中测试那些出错多的模块。

7、系统测试的方法: (l) 黑盒法。又称为功能测试,在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征。从程序的输入和输出特性上测试其是否满足设定的功能。⑵白盒法。又称为结构测试,按照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查它与设计是否相符。

8、系统测试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单元测试(模块分调))子系统测试(模块联调))系统测试4) 验收测试

9、系统切换的方式:1)直接切换 2)平行切换3)试点后直接切换4)逐步切换

第九章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1、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⑴自然灾害、偶然事件。⑵软件的非法删改、复制和窃取,使系统的软件遭泄密和破坏。⑶数据的非法篡改、盗用或破坏。⑷硬件故障。

2、系统安全性保护措施:

  ⑴物理安全控制。物理安全控制是指为保证系统各种设备和环境设施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⑵人员及管理控制。主要指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和检验。用户合法身份检验是防止有意或无意的非法进入系统的最常用的措施。

  ⑶存取控制。通过用户鉴别,获得使用计算机权的用户,应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用户权限进行存取,称为存取控制。

⑷数据加密。数据加密由加(编码)和解密(解码)两部分组成。加密是将明文信息进行编码,使它转换成一种不可理解的内容。这种不可理解的内容称为密文。

3、系统的可靠性,实用的可靠性措施主要有:1、设备冗余技术2、负荷分布技术3、系统重新组合技术

4、系统评价:系统评价主要由目标与功能评价、性能评价及经济效果评价等方面组成。

5、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的类型:

⑴完善性的维护。完善性维护就是在应用软件系统使用期间为不断改善和加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进行的维护工作。完善性维护工作量居第一位

  ⑵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是指为了让应用软件系统适应运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活动。适应性维护工作量约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25%。

  ⑶纠错性维护。纠错性维护的目的在于,纠正在开发期间未能发现的遗留错误。对这些错误的相继发现,对它们进行诊断和改正的过程称为纠错性维护。这类维护约占总维护工作量的20%。

  ⑷预防性维护。其主要思想是维护人员不应被动地等待用户提出要求才做维护工作,而应该选择那些还有较长使用寿命。

6、数据库的维护:数据库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数据库的正确性 保护、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7、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记录的不断增、删、改,会使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变坏,降低了数据库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和数据的存取效率。数据库管理员就要进行数据库的重组织。在重组织过程中,按原设计要求重新安排记录的存储位置。

http://dl2.csdn.net/down4/20070706/06075956923.dochttp://dl2.csdn.net/down4/20070706/06075956923.doc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