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web前端 > 正文

云时代的前端开发架构:微前端

2019年12月30日 web前端 ⁄ 共 98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阿里云提供的很多商业化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对外提供「能力」,普惠中小企业。目前,能力输出主要是通过OpenAPI,用以集成到企业自己的业务场景中,这里主要解决的还是企业底层的能力问题——无需雇佣算法工程师,就可以拥有语音、图像识别等能力。安全也是一样,不需要找安全专家,普通的工程师就可以通过控制台高效地处理各种安全事件。

微前端的价值

  但是,随着云技术不断的下沉,与产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OpenAPI唯有把粒度做得越来越细,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但同时企业侧的学习成本和开发复杂度自然就上去了。控制台做为管(理)控(制)这些能力的工具,目前也只能算是「标品」,必须为了满足不同体量、不同业务特点的需求,灵活地组合和部署,就像是用户自己开发的一样。

  综上所述,微前端的价值有3点:

  解决产品侧的扩展性和组合性。化整为零,自由组合。

  解决能力输出的「最后一公里」。

  云生态中的「新物种」—微应用。

  如果微前端只存在工程上的价值,那它是不值得大张旗鼓去做的。

  我认为,前端团队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业务价值。如果你问我AntDesign有什么技术价值?它的价值就是有大量的企业在用,形成某种能力依赖,不需要找设计师或者多么资深的前端工程师,就可以做出看上去很专业的后台界面。

  在这条价值链路上,OpenAPI太底层,控制台不灵活,UI库太通用。其中的空白点是绑定能力的商业化组件。举个例子,企业的后台管理页上,可以直接inside一个「漏洞管理」的微前端应用,和一个DataV的微前端应用展示数据,只需要简单配一下即可,不用开发,就能做到“就像自己开发的一样”。反过来也一样,ISV在阿里云的产品平台上,不仅可以通过小程序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微前端应用的形式输入自己的服务。

微前端的基本原理

  微前端的工程化是从传统前端工程化体系升级上来的。比如构建,增加微应用类型的项目构建,有动态的打包策略。传统项目管理工具通常是命令行工具,包括构建、发布、测试,会升级为项目工作台,通过Web界面管理项目。一个项目包括哪些微应用,版本,发布策略等在配置中心统一管理。一个大型应用被「碎片化」后,还要能做到「一目了然」。哪个模块报错,加载失败等异常发生第一时间反应在配置中心里。

  结束语:以上就是关于云时代的前端开发架构:微前端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学步园。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