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本土IT咨询 守望或绝望?(五)–活出一个“品牌”(转载)

2013年01月05日 ⁄ 综合 ⁄ 共 867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在邓白氏公司美国新泽西州的总部里,有一个橱窗,里面展示的是一辆自行车和一张纸。

 

    160年前,邓白氏创始人刘易斯·大班就骑着自行车到各地区进行调查,然后拿着调查报告找当地教堂的牧师签字,再给客户,以此证明调查的可信性。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杨彬——1997年,这位易观国际创始人兼CEO还在政府单位工作,因为与邓白氏公司的合作,来到其美国总部参观。2000年,杨彬放弃了“铁饭碗”,与朋友创立了易观。如今,易观每年为超过5万名来自于TMT产业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行业用户、投资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高级主管提供资讯产品和服务。

  “‘活着就是品牌’,尤其对于咨询公司而言,更是这样。”回顾易观的发展史,杨彬感慨地说。

  易观国际创立之初,杨彬发现,围绕电信领域的咨询公司,有品牌、有规模的非常少,许多不知名的小公司在其中挣扎。近10年过去了,小公司一批接一批地减少、消失,规模公司依然没有几家,当年的竞争对手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做一两个项目挣点钱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构建一个专业的、成体系的、有规模、有品牌的咨询公司。”在杨彬为这些困惑时,大部分本土IT咨询公司还在因为没有品牌和知名度,仅靠签单和打单,总是有一单没一单、难有稳定的现金流而发愁。

  在PC产业,渠道可以成为本土厂商抗衡洋品牌的利器,可以在三四级甚至五六级市场开辟新的客户群。但咨询业只能靠抽象的品牌影响力一举抓住客户。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动辄几十年的案例累积、经验积淀令本土咨询对跨国公司望尘莫及。正经历着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缺乏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甚至想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都渴望本土咨询能提供比跨国咨询巨头更有价值的服务。

  “国内咨询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改革开放的时间点,不足20年的时间。”杨彬认为,尽管弱小是中国咨询公司与生俱来的特点,但他们建立在全球资讯产业发展基础之上,借鉴已有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反而更能专业化发展和有序成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克服了好高骛远的心态,物美价廉的本土咨询的选择空间变得更大。”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