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消失的职业:铅字工人随着铅字印刷走入了历史

2012年09月09日 ⁄ 综合 ⁄ 共 1523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先高温铸出一粒粒的铅字,放在架子上,拣字工再一粒粒挑拣需要的铅字作出清样,这种“铅与火”的印刷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如今,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使铅字印刷和铅字工人写入了历史。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铅粒,大都也成了很多印刷企业的展览品。那时的报纸是怎样印刷的?本报记者专访了济南印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支荣先生。
删除一字,可能影响全版
“我一直在印刷系统,1985年以前,济南全是使用铅版印刷。”徐先生回忆说,“那时济南大大小小的印刷厂有三千多家,每个学校都有,连小学都有自己的印刷厂。”那时上一套设备投入很少,但是印刷周期很慢。徐先生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印刷流程。
“先要铸字,铸完的字要放到架子上,由拣字工拣字,拣完字以后先印出样张,就像现在报纸在送到印刷厂前先要打印样张一样。”徐先生介绍,“对样张进行校对是非常耗费时间和体力的一件事情,如果在校对时要删除几个字,后面所有的铅字就一个个都要往前移动位置,就像是碰倒了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这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
出版一本书的周期在300天左右
徐先生介绍,拣字、排版之后便是校对人员进行校对,一般要进行三校。4版报纸一般需要4个排版工,一个人负责一个版面。那时的拣字工非常熟练,几乎是闭着眼睛就能把所有的铅字拣出。
徐先生是1970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分配到7213部队印刷厂的,刚进厂的时候干校对,“整天盯着那小小的铅字块,我的眼睛都累坏了。”
徐先生说,当时出版一本书非常费劲,一本书从打印出稿子,到送到出版社再到运到印刷厂,大约需要300天的时间。出版报纸从拣字到排好版也大约需要8个小时的时间。
拣字排版一个月补助6块钱
“我刚开始干的是校对,接触铅少一点,拣字和排版工人整天摸铅,而铅是对身体有害的,所以他们有毒素补助,一个月是6元钱。”徐先生介绍说,铅字工人洗手时必须洗很多次,不洗的话,铅入口有可能导致铅中毒,那时,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女同志有的会出现不孕的情况。”考虑到工种的特殊性,国家规定男工50岁,女工45岁就可以退休了。
那时候生活水平低,健康状况很少受重视,每个月给6块钱很高兴。
技术革新,年轻人挑大梁了
从1985年开始,由于王选发明了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引发了中国印刷行业的一场革命,到1990年左右,济南几乎所有的印刷厂都实现了由铅版印刷到激光照排的转变。
“技术的革命使得年轻人成为了印刷行业的骨干。很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使用这种技术,一部分45岁左右的老铅字工人退休,还有一部分去了传达等后勤部门,还有一部分去了不太需要技术的装订车间,都分流了。”

汉字铅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活字印刷主要有三个步骤,即制活字、排版和印刷,现在书报生产依然仿照这个过程。汉字字数繁多,排字架组织复杂,占地广大,拣字也极费时间。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朝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为世界各国的知识传播、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后人又发明出了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1440年~1445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制造出了第一台铅活字印刷机,所用的铅字是由铅、锑、锡组成的合金制成,并于在1450年前后开始使用铅合金浇铸活字排印书籍。
随着印刷行业的不断发展,铅字印刷机得到了改良,在印刷史上占据很长的时间。相比国外,中国的铅字印刷有很大的难度——汉字太多,印刷厂先要高温铸出一粒粒的铅字,放在架子上摆好,再由拣字工一粒粒挑拣需要的铅字,做出清样,可谓是一种“铅与火”的印刷方式。对于这种排版印刷方式,老编辑们都清楚:他们在清样上改一个字问题不大,但如果删掉一个或是几个字,就麻烦了,拣字工会因此又忙活好上几天。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