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博客荣辱观的自鉴

2012年11月22日 ⁄ 综合 ⁄ 共 3312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博客荣辱观的自鉴

  博客,是近两年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一族擅写网络日志并渐趋庞大的群体。应当感铭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自由、平等、开放精神给予广大“草根”的馈赐。因在以往的传统媒体上,大多是知识渊博、文采飞扬的作家、评论家们的佳作卓论或大众、媒体追捧的各类明星新闻占据版面,很少有如吾等才疏学浅或拙嘴讷言的凡人们的一隅之地。现在有了互联网和博客,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有兴趣,也可很方便地当一回“看客”,到名人之“家”串个门,去洞见他们在做学问中的精要理念和睿智闪现,或一窥他们生活中的真实风貌和闲情逸致。也可当个“墨客”,去合适之处辟块“自留地”,笔耕键录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趣闻琐事或所感所想。更有甚者,还可去当一位“搏客”,发现哪里有斗嘴论战,就去凑个热闹唇枪舌战一番。由于互联网给了博客很多的自由与权利,相应的也就增添了一分自鉴自省的责任与义务。

  前不久,两位有博客身份的“80后”和评论家因观点相异发生了争论,并涉及到道德层面问题,还由此引发了众多博客们参与的“论战”,至今余波未平。笔者受好奇心驱使,也曾去“现场”拜访参观过,之后总的感觉或结论是:这种现象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然为什么此间恰好会有胡总书记发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它的发生看似“坏事”,实则是好事,因为由此可进一步厘清互联网上博客间乃至整个人际关系中的是非荣耻界限。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由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因此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荣辱观,不可避免地受其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和现实环境的影响,但人类的普适性价值却又是一如贯之的。我国是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文明国度,“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的“礼”是构建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行为规范,是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达到和谐境界的津梁。但由于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道德采取了摒弃的态度,而新的革命道德又因为“四人帮”等因素而权威性大减,且在市场经济和欧美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使人们过分追求利益和极端个人自由,从而使荣辱不分、美丑不辩,人性沉沦、道德失范的现象日趋普遍,渐成顽疾。

  最近拾读台籍知名IT作家侯捷先生去年撰写的题为《一月之迹——同济、南大授课记事与生活杂感》 文章,其中有一段与上列观点相关的论述,因感精彩不舍删节照录如下:“我常用几个简单的量测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1)禁烟场所是否普及;(2)车辆是否礼让行人并少按喇叭;(3)公共场所是否安静;(4)张扬拔扈自以为有钱或有权的人的出现频率是否很高;(5)第一线公务人员的态度是否和善有礼。让人痛心的是,我去过的中国各大城市,上述每一项指标都不合格。我并不拿这些尺度来衡量乡下农村,仓廪足而后知礼节嘛。但北京、上海、南京......这些大都市都已仓廪足了,民众平均素养却没有跟上来。‘大学之为大学,不在于雄伟建筑和丰富的硬件设施,而在于有没有大师’。同样道理,一个国家之所以受到尊敬,不会是因为经济巨幅起飞或成为世界工厂,或拥有世界最多的常备军,而在于人民有没有现代文明素养。什么是现代文明素养?上面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五项颇可为代表。”

  或许侯先生的话有些尖锐,但也使人感触到一位爱国人士独特视角的敏锐。由此联想到互联网上一些现象,不是也有许多素养不佳的表现吗?如有些人写“博客”,开始是为了摆脱日常压力,在孤寂中直抒胸臆。至同道一旦增多,还赢来几声欣赏或喝彩,心中难免有飞扬的感觉,于是“炫”与“秀”的成分就随着滋长起来。各类名人本来就是大众追逐的焦点,再在网上辟个“舞台”,敞开思想演说,尽情释放才华,获得高点击率是很自然的事。但有人却忘记博客还有个与他人交流乃至交友的功能,只肯接受掌声赞扬声,却拒绝善意批评或不同意见,逐渐就成了“惹不起”的名人,别人只有敬而远之或避而远之的份。还有的网站为了吸引人气,允许各种谩骂充斥页面,有的编辑没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甚至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鼓励那些争强好胜的访问者大肆发泄,结果造成许多有良知的人士不愿再来登录或主动撤退,如此等等。可以说网络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现实大环境影射到网上的镜像。所以,胡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切中时弊、恰逢其时的,其现实的针对性及其重要意义也因此而凸显了出来。

  对于网民而言,要在网络应用中确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正确理解互联网的自由、平等、开放精神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互联网上发表网络日志或其他言论,显然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日记或内心思想的,前者是面向公众的外在表达,后者是带有隐私性质的内在表达或思维。前者的自由性要比后者受到更多的约束。在现代民主国家,言论自由的边界最宽也只能是法律,拟或其中还有道德。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其发表《论平等》一书的20年之后,提出了关于自由的两条格言∶"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若为自己的好处而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远而避之,这些就是社会对他的行为表示不喜或非难时所仅能采取的正当步骤。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假如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己的话。"看来,这两条定义自由的格言至今还是适用的。除此之外,可以说互联网另两个平等与开放的特性也是为网上言行自由所设定的樊篱。

  人际间的平等是人们长期的理想与追求,在经济上因各种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达到之时,人们更渴望精神上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内核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而在互联网上的自由也必须以这种平等为前提,这是大家都易接受的道理。那么开放何以也成为制约自由的条件?这是因为互联网沟通的不仅是个中国,而是全世界,不用说你的网站或博客专栏是有知名度的,就是稍有些点击量的,只要借用“51.La”的统计报告查看一下,也会发现时有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这样的开放度就意味着,每个人在网上的一言一行,不仅是关乎个人的形象,而且有时还会关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前些时候有两位较著名的男性博客把三八国际妇女节当作愚人节幽了一默,关闭自己专栏后留下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由此引起西方媒体大做文章,作出了中国“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的伪报道和虚假结论。此事件说明个人的在线言行有时会关乎民族国家利益的认识并非危言耸听。

  近来,在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许多网站和博客们都已行动起来,有的网站或由网友共拟出台净化博客网络行为的规约,有的知名博客发布文明倡议书或表态让网友们多加监督,从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互联网上的确立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借用侯捷先生“从细节看大处”的评价模式,笔者在此也想提几条区别网上言行是非荣耻的“细杠”以供参考:你可以率直,但不可以蛮糙;你可以尖锐,但不可以刻薄;你可以幽默,但不可以戏弄;你可以理亏,但不可以理歪;你可以露自己之隐,但不可以披别人之私;你可以名气吸引眼球,但不可以损招哗众取宠......或许以往对这些界限是有些模糊不易划清,或许还有人会以为通过玩耍高明的文字游戏就可以混淆这些界限,但现在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圭臬,广大开博客和看博客的人们心中就都有了一杆准“称”,如再想搅乱视听、笼络人心就显得十分困难了。

  最后节录侯捷先生一段意味深长的期望与忠告,作为自己和同侪们的共勉:“就寄望新一代了!即将成长为社会主干的一代,你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千万不要张牙舞爪。买了车要懂得礼让行人,车子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全世界几千万人拥有车子。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嚷嚷,大声讲手机让全世界都知道你的鸡毛蒜皮。公共场所不要抽烟熏别人,自己到角落去慢性自杀没人管你。成功了发财了,言行举止更要内敛,别像暴发户。沉静低调远比张扬跋扈更能显现高贵气质。赢得别人尊敬不是靠摸得着的车子、房子、银子,是靠那摸不着的文化底蕴和气质。”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