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大学期间应当做的三件事

2013年08月03日 ⁄ 综合 ⁄ 共 266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大学期间应当做的三件事

——读《我是一只IT小小鸟》

最初得知这本书,首先还是看到pongba徐宥TopLanguage讨论组上分别贴出的两篇文章《我在南大的七年》,以及《我的大学》。读完之后,收获良多,并且颇为遗憾自己大学期间浪费了太多时间。

书中挑选的大都是在大家身边就可见到的一些牛人,读了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牛人也并非遥不可及。人家牛有牛的道理,知识也好,能力也好,一切都可以提前准备,都是可以积累的并且也只能是通过积累得来的。(参考:李笑来1李笑来2)

如何积累?结合最近关注的一些知识,我总结了几条积累的方法。其实无论是对于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来说也好,还是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的人来说也好,以下几个积累的办法都是值得去实践的(而积累这种事情,当然是越早越好,大学期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裕的时间):

1、  读书、读好书并且大量阅读。这里的好书的意思是指:a) 自身感兴趣 b) 作者是大牛(譬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典代表作)c) 豆瓣、亚马逊(amazon.com而非amazon.cn)上的星评很高,读者评价很好的书。上述三个判断标准,也是找好书的方法,关于怎么找好书,参考pongba的《一直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比如,徐宥之所以能够在本科毕业时获得远比同届人多得多的机会(拿到微软、Google的Offer,考上北大的研,拿到华盛顿大学的Offer),和他在大学期间的海量阅读是分不开的(他在自述中提到他读完了南大图书馆的TP312书架)。

2、  学会正确的思考。这里特意强调正确的意义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正确思考,想学会正确的思考,需要自己努力挣扎。 

正确的思考的第一步需要做到独立思考,对立于独立思考的是不做思考或直接对外界的信息(或者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不加批判的接受。(参考笑来老师)套用笑来老师的原话“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记得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的大学生缺乏自己思考并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有些学生在来信中直截了当的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他们宁肯被动的接受建议,也不愿意花点功夫设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为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么重要?如今的社会上的信息泛滥,各种观点都存在,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无法正确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对信息做必要的加工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在你面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之前和之后,如果说的通俗点,就是“没脑子”和“有脑子”的差别——这里意指有脑子但是不去使用(独立思考),那么跟没脑子也就没什么差别。

从此以后,外界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不再能直接左右你了,然而你依旧会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完全鉴别这些信息,比如一个观点感觉上是错的,那它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是前提不正确还是推理的过程有缺陷?还是推理的过程中引用的论据本身不成立?当我们第一次尝试去独立思考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么一系列问题,因为我们长期疏于使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发现自己难以从别人的错误观点中找出不合逻辑的地方来。

因此,正确思考的第二步是掌握鉴别信息的方法: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实际这个翻译并不那么贴切——按照笑来老师的说法,Critical Thinking最贴切的含义是“想明白、想清楚、清楚思考”(参考笑来老师的《想明白》系列文章)。有了方法之后,我们只有通过使用,不断的观察、思考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反之,有了方法不用与有脑子不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3、  开阔视野

只有视野足够开阔,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做决策的时候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考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避免多走很多弯路。

尤其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未来四年的时间如何规划安排?

是安安静静的按照学校的课程计划上课、写作业、考试?

还是把大块的时间用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有人说课程很重要,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的知识都在学校安排的课程当中;也有人说上课太浪费时间,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读大量的经典书籍)掌握所有应该掌握的知识,并且自学的自主性会让你更加有兴趣;究竟应该如何做?——那是应该独立思考的,不是么?: )

在大一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能力很强的学长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所有人来说,一个学期都是17周、或者18周,但是有的人就非常牛,比如参加软件项目,ACM竞赛拿奖,而有的人似乎什么都没做,最后大家的期末成绩也差不开太多,原因在哪?——原因在于,决定期末考试成绩的只是考试前的2周时间而已,你和人家的差别在那剩下的15周里。”

我一直非常感激这位学长,这是点醒我的一番话,因为大一时接触的信息很局限,视野也很狭隘,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对课程本身的学习上(除此之外大都荒废在玩上了),甚至没有发现我还有别的选择(比如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读经典书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参与实际项目上)。

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在于:如果你看不到你还有别的选择,那么如何去做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呢?


最后具体说说,如何开阔视野?

简单来说,网络上什么都找得到。

比如你钟爱某些技术类书籍,那么就去看作者的博客(比如写《Modern C++ Design》的作者Andrei Alexandrescu;比如著名的著译者侯捷;比如著名的Bjarne Stroustrup),看看他们在关注些什么,最近在做些什么,这些牛人可以极大的拓展你的视野;

你喜欢C++,那么就去加入到C++的讨论组中学习,类似这样的讨论组,气氛通常都比较活跃,从中你可以了解到很多知识,以及语言最新的动态;

喜欢Linux喜欢开源?你可以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开源项目,把代码checkout到本地,自己编译一个试一试,再看看源码结构,从中了解一下大型的软件项目是什么样子,更进一步,或许你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发现什么缺陷,你也可以尝试向开源项目贡献代码,从开源社区中学习,也可以极大的拓展你的视野;

甚至你说对上述的几个都不感兴趣,只喜欢看动漫,那也可以参与到你喜欢看的动漫的字幕组当中去,尝试一下做日语翻译或者校对、时间轴的工作,即便是这些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你想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不妨也去读读《我是一只IT小小鸟》

原帖地址:http://www.windameister.org/blog/2009/12/27/three-things-done-in-university/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