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学武与做人

2013年08月11日 ⁄ 综合 ⁄ 共 1733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学武与做人

作者:成晓旭 
(版权保留、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性)

    学武与做人,其实有很多、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学武,讲求功、技、艺;做人无非仁、智、礼。

 

    任何一门中国武术,无论外家、内家,还是南派、北派,都讲究功、技、艺;对于武术,日常能展示的、外行能看到的,往往是技,甚至是艺的层面。所谓技,即为技能、招式、技巧等外在可观可感的那部分;所谓艺,往往是那些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高超展示效果;所谓功,才是真正的功夫的本质。【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一分钟是艺,十年功就是这个功,这个锤百炼的苦功。功为技之基础,技为功之应用,艺则是功通过技的终极展现。普通的学武之人,能够将功夫展示到技法上;真正有智慧、悟性高的人,才能够将功夫展示到艺术层面。

 

    功为本,技为体,艺为用。学武之人,真正的学武之人,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功的练习;其余时间才用于技巧的训练与应用,在实战过程中反复训练便掌握各种手法、身法、腿法的技巧,让身体对各种情况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让身体建立符合所学武术所要求的那套用力习惯;同时在训练技巧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功的练习是否正确性和精准性,并不断修正功的练习方法。而绝对不是局外人看到的整天在弄外形上、动作上的东西。

 

    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情,从事何种行业,其本质都是在做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做不同的人;做人本身而言无外乎仁、智、礼。个人浅见,仁为立身之本,智为人之支撑,礼为人之表象

 

    克己复礼谓之仁。孔子讲温、良、恭、谦、让,其实都也是在讲仁,整部《论语》,都是在讲仁。用现代的话说,仁,是个人自身道德、品行、修养等个人内在本质的总称,包括每个人对社会现象、群体关系的价值体系。

 

    智,儒佛两家讲的智,是指智慧。智是基于知识、学问,而运用知识和学问处世为人的原则、方法。我们常说的某某是学什么专业的,某某拿到什么学位,是某某领域的专家,其本质都是在谈论此人的智,甚至更确切的说,是学问,是知识,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智慧。“拥有知识并不表示拥有技能;拥有技能并不表示拥有学问;拥有学问并不表示拥有智慧。”讲的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和差异。我们学的文史哲、数理化,基本上都是关于某个科学分支的专项知识,在我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貌似没人老师真正教过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学问。因此,我时常觉得自己在特定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但处世为人缺乏智慧;反省下来,学识的积累固然还没有达到转识成智的那个程度,然而更多的还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太欠缺。

 

    礼,即恭俭庄敬。礼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熏陶,是人在处世、交往、为人中言行举止的展现;而远远不只是礼节、礼貌的那个礼。“克己复礼”是克服自己的妄想、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到达那个礼的境界才叫做仁。

 

    很多时候,事业不成功、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幸福,当领导的不能带领团队走出泥泞,做下属的不能尽心尽责,如此等等,都不完全是由于我们的专业知识不丰富、工作能力不够强;而是我们自身的修养不够好。离仁的标准相差太远,温、良、恭、谦、让没有做好,而这一切,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导。

 

    当面临困境、遭遇挫折时,我们总习惯用理性思维去深思、去剖析问题的根源,企图想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去拔除这个病根,而期待一切的问题因此迎刃而解。在这个“科学万能”的年代,似乎理性的科学方法、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不再需要去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正如,只要拐杖足够牢固,我不需要再考虑自己能够站得多稳

 

    面对事业的重挫,面对尘世的迷惑、面对前途的曲折,我们有太多的看不透,更有太多的放不下,也有太多的困惑与迷茫。何也??

 

    真正学武之人常常将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着苦练内功;而只将有限的时间用于研习各类技法。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却将几乎毕生的精力用于对智力的提高与追求,而对自身的人品、才具、道德等为人之本视若罔闻。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或许,唯有不断的解决自身的问题,持续地提升内心的修养,去接近仁的标准和境界,从根本上释放自己的胸怀、拓展自己的眼界。即若如此,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我们都能如沐春风、波澜不禁。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