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天下无贼》:当代中国最需要甚么?

2013年08月28日 ⁄ 综合 ⁄ 共 1832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天下无贼》里葛优的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东西是甚么?(答)人才。」 我认为,如何去解读这句话将成为此片如何被诠释的核心。 

*国情需要*
冯小刚的作品一直以来除了是票房卖座的保证外,电影内容和主题所反映的当代中国社会城市现象与人民精神面貌均能抓住中国城市人的心,像多年以前揭示出国派恍惚心情的《不见不散》、探讨人与人之间沟通问题的《一声叹息》到去年端详中国式城市婚姻问题的《手机》,皆表现了八十年代新一批中国导演意图摆脱已蜚声国际的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羁绊,卸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突现形式化的极致美感的包袱,从城市出发,面向改革开放的大前提,重新去看当前的中国社会急剧城市化后的种种问题。因此,冯小刚、张元、宁浩、贾樟柯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取得了国内新生代知识分子的赞赏。当然,这里也涉及到国情与人民精神的问题。 

在信息传播被大幅禁制审查但仍远较六七十年代开放的当代中国社会,每天所见的种种城市化后遗症毫无疑问都是中国八十年代成长的新一代所关心的,因此在网络开放自由与民间原始信息传递模式的互相结合下,也就令反思传统文化价值大大落后于探讨有关眼前生活的种种问题。张艺谋与陈凯歌在电影创作上的转向,也正正反映这个城市电影的趋势。同时,在中国国力日益千里的形势下,民族自尊心的急速上升也令强调「传统」中国性(Traditional Chineseness)的「倒退」电影变成出卖国家文物的贼赃。这时,冯小刚一系列的城市电影便应时而生。因此,冯小刚的电影是属于城市人的,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城市人所关注的题目。 

*收编与传承*
《天下无贼》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反讽词,而冯小刚在片中所玩弄的反讽手段,更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一切都是由反讽而生而灭。中原天下无贼,也就是说天下处处皆有贼;二十一世纪最重视的是人才,资本主义的现实却是恰恰相反,重视的是制度、组织与收编。不过,这里所提出的人才论,却潜藏一个更值得叫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是怎样的?他们应是服膺于资本主义与拜金主义下的唯利是图之辈?还是扛着共产旗帜走路的儒者? 

同时,片里也交代了一个极之重要的前提,便是我们需要人才,归根结柢都是为了下一代。无论是走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私自利者,还是处处打着红旗维护大一统思想的包袱承继人,一切所想所做的是否出于对下一代的真正关心遂变成了冯小刚议论发表的重心。黎叔(葛优饰)为的是贼子集团的传承和发展,下一代是否能维持集团的实力与发扬光大,成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王薄(刘德华饰)与王丽(刘若英饰)这对贼公婆最关心的则是自己的下一代,积阴德为了让未来的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虽然在片中他们都没有高谈阔论如何改变「天下皆贼」的环境,又或表现出无奈与彷徨,但两人行为的改变却暗示了作为为下一代中国着想的中国人,应该怎样做、如何做。 

*儒者与贼子*
黎叔与王薄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前者是力求发展的集团/集体领导者,后者则是浪迹天涯的大贼。黎叔因赏识对方的不凡身手而欲收编这位不羁后辈,目的无非是为了把贼子集团发扬光大,谋利更深影响更广。可惜,他遇上了桀骜不驯、只爱自由的王薄,虽然大家都是唯利是图之辈,在金钱主义面前同样面露贪色,可是黎叔的所谓集体精神没法子把喜爱自由的王薄收编国有,因此鸿沟一现,在没法解决根本思想差异的前提,最终诉诸武力来彻底解决也是无可避免的事。又或者,最终必然所走的路是一生一死之局。不过,谁死谁生也反映了冯小刚这位国内导演大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诠释。 黎叔生而受制,王薄死而光大,说明了下一代中国所需要的绝不是一个只有制度而功利至上的社会,也不是一个只重人才而没有道德恻隐心的社会。黎叔最终被出卖而入狱,正正揭示了中国下一代最需要培育的不是具有独特才能但自私自利的人才,而是具有道德公义价值观的人才,也就是具有儒家道德价值观的人才。为自己下一代着想的王薄便是这种人才,只是他为制度所限,不甘心臣服于集团的统治下,其结局虽悲惨却突现了中国的光明前路,也提出了一种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新理解,一种符合中国当代折衷社会主义的思想——儒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的融合。王薄身上所体现的便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侠义精神与恻隐之心。 

因为有哪样的人才,我们才有哪样的社会,制度只能压抑人心,却不能胜之。因此,儒家重人才,而不是制度。《天下无贼》,可以说是冯小刚迄今为止首部从城市问题出发来探讨国家发展路向的电影作品,也是一部值得两岸三地观众深思的作品。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