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那些年,我熟知的影视明星(1)

2013年08月30日 ⁄ 综合 ⁄ 共 2124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小时候,一看到国外的电影就换台,一方面是因为听不懂他们balabala的外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人物的辨识度太低,对剧情产生了误解影响心情。

    随着阅历的增长,接触的国外影视剧也多了,从中获取快乐和感悟的同时,我对国外影视剧的感情从排斥转变为喜爱。

    不管哪个影视公司,都有可能生产出烂剧。不过在总体水平上,国内还是比欧美差一大截。首先就表现在特效上。国内的电影通常花费预算的10%用于特效制作上,仅为欧美电影的一半,而好莱坞电影的比例在30%以上。这个视觉效果上的短板也直接导致了国内3D电影的低迷。然后就是剧情的创意缺失,国内出现了不少模仿国外影视剧的作品。如《屌丝男士》的出现话说是对《屌丝女士》的致敬,但也少不了了《憨豆先生》的影子。而《爱情公寓》则是直接抄袭了多个《老友记》的桥段,让对《老友记》有些情怀的我倍感不适。就好比罗永浩计划研发自己的手机硬件,因为觉得其他手机不配使用自己的ROM一样。除了要求编剧有更卓越的创造力外,也许听取观众反馈采用制播同步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最后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以及后期剪辑了。以前我对这个拍摄手法没有任何概念,直到看到了娄烨的《苏州河》,摇摇晃晃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了第一视角的震撼。刚结束了第一季的《我是歌手》让去年上半年滑落在三甲之外的湖南卫视重登第一宝座,这个从韩国引进的节目估计也获得了对方的宝典,镜头切换流畅,控制每个人的特写时间,感人至深之处常看见有观众的两行热泪喷薄而出。

    看过众多欧美影视剧之后,对某些名人的识别度提高了不少,在其他场合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一丝惊喜,就好比偶然看到一个老友一样。以下就近些年比较喜欢的演员及相关作品作一个总结。

1.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1963年12月18日-),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他最初在好莱坞打杂。他最让我喜欢的一部影片是《燃情岁月》,他那放荡不羁但保持原则的性格让他得到了尊重与女人。这种待遇也延续到了荧幕之外,在2005年拍摄完《史密斯夫妇》后,他与安吉丽娜•朱莉发生了恋情,离开了珍妮花•安妮丝顿(《老友记》中的Rachel)。记得有段时间《老友记》收视欠佳,安妮丝顿还请皮特客串过几集,不得不为当时的这对俊男美女遗憾呐。

2. 爱德华•哈里逊•诺顿(Edward Harrison Norton,1969年8月18日—),之所以注意到他,是从他和布拉德•皮特合作的《搏击俱乐部》开始的。影片中这两个人一个大胆叛逆,另一个相对保守内敛,这种两种鲜明的性格其实就是人性的两面,人的外在表现只不过是二者斗争的结果。回想起今年获得奥斯最佳导演的李安执导的《少年pi的奇幻飘流》,老虎其实也就是Pi内心的兽性,没有它Pi也难以支撑下去。而最终老虎毫不犹豫地进入森林,使期待老虎回头的Pi痛哭不已,这只能说从神性的角度看我们都太一厢情愿了。

3. 克里斯•塔克(Christopher Tucker,1972年8月31日-),尽管最近没有什么新作品,但与成龙在《尖峰时刻》系列电影中的滑稽搞怪让我记住了他。

4 罗素•艾拉•克劳(Russell Ira Crowe,1964年4月7日-),在《角斗士》中的表演让他收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美丽心灵》中的表演让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称号,这个电影也让我重温了曾经选修的极度恶心的《博弈论》。在前不久看的一个《危情三日》的电影中,第一眼看到男主角我就觉得眼熟,电影过半后才逐渐把这个计划救妻子越狱的热血青年与《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者匹配起来。

5. 凯文•斯贝西(Kevin Spacey,1959年7月26日-),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电影《普通嫌疑犯》中,剧情的峰回路转让我对这位演员印象尤为深刻。因为第一遍看下来的时候,我没有看懂,汗。之后在《美国丽人》这部片名翻译遭嘲讽的电影中,凭借扮演焕发第二春的父亲形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一周前我在网上看到了有关他今年2月份的新剧《纸牌屋》的介绍,一上豆瓣查看,两万多人评价,综合评分9.1分,这下我不淡定了,果断下载观看。

6. 温特沃思•厄尔•米勒三世(Wentworth Earl Miller III,1972年6月2日-),和皮特一样,他也是先在剧组跑腿,后来因《越狱》走红。剧中他的机智、果敢、胆识让我痴迷,在大四寒假的时候还从第一季第一集开始温习了一遍。之后对越狱体裁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拼命挖这方面的电影,甚至找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洞》《死囚越狱》《巴比龙》等相关电影。在2010年的电影《生化危机4: 战神再生》中,终于又见到了米帅,不过这次的他不是在一个监狱中,而是在一个小笼子里。第一个镜头中,他的眼神还如《越狱》中那般坚定,看了一会就发现他的角色仅属于板凳型,让电脑前的我擦了一把老泪。

    《挪威的森林》中的永泽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的作品不屑一顾,认为那种书不足为信。对于电影,我相信他不会这么认为。毕竟有声电影的出现也一百年不到,我觉得近三十年的电影才最值得观赏。以前看希区柯克的1958年的《迷魂记》,其中那个跳楼的场景就很假,明显就是一个模具丢了下去而已,好雷人,可见好看的电影还是得有科技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