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验教学

2013年07月18日 ⁄ 综合 ⁄ 共 2905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验教学
安徽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  郝运福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实验教学?从根本上讲,实验教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经典名言。正是在这篇被恩格斯盛赞的“天才大纲”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从此,“实践”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同旧唯物论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作了深刻地阐述和科学地发展: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著名论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包括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始于感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在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人类总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实践”这一无限循环的轨迹,永无止境地推动认识的发展。知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人们获取知识是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途径实现的。毛泽东特别强调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包括实验),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从上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我们的实验教学,不难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一、实验教学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它较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包括实验)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自己走完这一过程,让他们在走完过程中去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而有了这个过程,有了这个“飞跃”,就能变不完全的知识(缺少感性知识)为较为完全的知识(感性知识加理性知识);就能变“注入式”这种呆板的、抽象的教学为“启发式”这种活泼的、生动的教学;就能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就能变单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巩固知识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让他们“亲口吃梨子”,真切地感受“梨子的滋味”,而决不是看我“吃梨子”(示范实验),更不是听我“讲梨子”(讲授)。实验教学的优点:一是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在直接感觉中获得真知灼见,而不是“二手”材料。这样做,就能把理性知识建筑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之上,学得扎实,印象深刻。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做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五官并用,全方位地获取信息。通过手脑并用,有意识地完成某个实验过程,在完成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又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冒出一些新的“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会由兴趣到探知,自然产生创新的欲望。对此,切莫小视。若不是牛顿对“苹果为何下落”产生兴趣并孜孜探求,什么“万有引力”等一系列高深的科学成果便无从谈起。

  三、实验教学有利于锻造学生的科学品质。毛泽东曾经指出“科学家是老实人”,即是对尊重实际、尊重规律,用科学态度办事而言的。在这点上,《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可算是最好的反面教员。他言过其实、惯于纸上谈兵,一接触实战,便痛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却。实验教学对于造就学生的科学品质极为有利。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个实验过程中,少了哪道程序、少了哪样器具、错了哪样做法,就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就必须戒“胡”、戒“浮”,老老实实地做。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或曰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实践的观点”,可使学生养成尊重实际、尊重规律的品性;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真理标准”的意识,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过程在头脑中深深打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烙印。

  既然实验教学反映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实验教学作为一项硬指标、硬任务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了。然而,“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和做法却仍有不小的天地。

  “不搞实验教学,不是也有考上名牌大学的吗?”——难怪!你还是用应试教育的眼光来看实验教学的。的确,实验教学搞得很差,甚至不搞的也有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实例。应试教育模式确实造就了一批很会考试、很会答题的学生,但他们走上社会后先天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动手能力差,发明创造少。我们现在要破的正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要立的正是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模式。要培养千百万迎战未来高科技挑战的富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抹去实验教学,脱离实践环节,行吗?

  “搞点实验示范就行了,何必都来动手!”——差矣!实验示范是让学生看“吃梨子”,而不是让学生“亲口吃梨子”。我们讲的实验教学,正是要让学生亲自“参加变革的实践”,要的就是“亲口吃梨子”。教学实践也证明:看明白了,听懂了的,并不一定会应用,并不一定会做。而倒是那些会应用、做得很好的学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老师示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

  “用电脑模拟实验过程,可以代替实验”。——不行!电脑模拟实验过程,对于教学确有帮助,对于指导学生做实验也有益处,但同样不能代替实验教学。直言之:不要剥夺学生“吃梨子”的权利。

  “实验教学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就是失与得的辩证法。我们付出的是“麻烦”的工作,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那种因怕麻烦而在实验教学中偷工减料的做法牺牲的正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万不可取的。

  要使实验教学这一硬指标、硬任务真正“硬”起来,除了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提高教育者(这是重点)和受教育者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外,还必须解决机制问题。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该“硬”的“硬”起来。而中考加试实验操作并将成绩计入总分可算得一个良策。一些市地这样做了。果然对实验教育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别说不开实验课了,就是马虎一点,来自学生家长的舆论压力你就受不了!实行这一“良策”的市地已经尝到了机制带来的甜头,不仅该做,而且可行!这就为加紧推广中考加试实验操作并计入总分的做法铺平了道路。

  还要说一点,既然强调让学生“亲口吃梨子”,那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否不重要了呢?决非如此!实验教学毕竟是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了。具体地讲,担任实验教学的教师要练就上好实验课的基本功,做到五会:

  一是会设计。善于精心设计实验课,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是会讲解。要针对实验课的特点,善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精讲,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三是会示范。在示范中教会学生操作要领。

  四是会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提示、启发,必要时解疑释难。

  五是会点评。不求话多,但求精练、管用,要“画龙点睛”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这就叫深化教学成果。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