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换一个111计划 中国有望近期拿诺奖

2013年08月14日 ⁄ 综合 ⁄ 共 679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自从2005年钱老(指钱学森)发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的感叹后,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投巨资组织实施了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所谓111计划,是指: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或世界排名前20名的学科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1000多位海外学术大师、技术骨干,在大学中组建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这项计划,第一批:2006年度设立25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已进入国家“985工程”的高等学校。

  第二批:2007年度设立40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学校。

第三批:2008年度设立35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学校及部分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计划,是解决中国创新能力缺乏,出不了世界一流科学大师的一项有效措施,但在笔者看来,实施这项计划,未必就能提升中国创新能力,未必就能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创新强国,未必就能使中国冒出世界顶尖人才!
一,“世界一流”是一个动态概念,引进时的世界一流,之后不久也可能就变成二流、三流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让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再去超越自己,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是一件很难的事。科学发展史的史实告诉我们,科学史上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奇迹,并不是由科学大家创造的,而是由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创造的。整个人类科学发展向人们呈现出来的轨迹是:小人物挑战大人物一一小人物自己也变成人物一一大人物再面临小人物的挑战……直至无穷。因此,真正想出世界一流科学家,不是花重金去“引进”世界上已经名声显赫的科学大家,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培育、帮扶那些有望创造大奇迹的“小人物”。牛顿的三大科学奇迹(指发现万有引力、
发现太阳光谱和创立微积分),都是在他大学刚业,还未参与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避鼠疫的那18个月创造的。牛顿成为大科学家后,特别他当上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后,不仅对科学再也没有作出新贡献,相反,他还写了许多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东西。站在想多出一流科学家的国家视角,我们究竟是应该多关注刚毕业,但有许多创新想法的牛顿,还是花重金引进已经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牛顿呢?
二,我们出不了一流科学家,主要是我们的体制、机制有问题,不改变体制、机制,即便是把美国的哈佛大学搬到中国来,照样还是出不了世界级大师,出不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因此,那种认为只要舍得花重金把世界上先进技术,拔尖人才都引进来,中国就会变成科技大国、创新强国的想法,不仅是幼稚的,也是根本不现实的。真正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并不是靠花重金买来的,而是靠有一套健全的、适宜一流科学家成长的体制、机制,有了这种体制、机制,一流科学家就会自己“冒”出来的。
三,中国出不了大师,拿不到诺奖,还在于我国发展科技的战略指导思想有问题。这些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实际上走的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战略,一切向发达国家看齐,他们有啥,我们也跟着搞啥,比如现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凡是申报国外有的,我们还是空白的项目,谁抢先申报,准能获得批准,相反,若是申报国外没有的项目,尽快项目的可信度很高,实用性很强,假如没有名人推荐(那些无名无派、非名家高徒的人是很找到名人推荐的),根本无法通过评审。这种做法长此下去,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根本不可能争取主动、摆脱依赖别人的被动局面。
四,我国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严重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发现与成长。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重大科学发现”作出评价的专门机构,一些具有超常发现能力的人,他们都是自已带着“发现”,四处奔波,找专家认证,因素不相识,一般都被拒之门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许多重大发现都是由“圈外”人首先提出的,但有资格对重大发现作出鉴定的又都是“圈内”专家,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认同别人的发现,就等于同时承认自已的无能。对于多数专家而言,承认自已的无能的这道门槛是很难过去的。再说,专家一般都拥有一流的设备,并且在这个行道里探索了几十年,自已没有“发现”,却要去承认条件远不如自已的圈外人的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也难免会滋生不信任心理,嫉妒心理,蔑视心理,有了这种心态,对来自圈外人的发现很难作出客观评价。这样一来,有许多创新“幼苗”在它最需要得到呵护的时候,却被扼杀在“摇篮”里。中国长期出不了世界级大师,这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五,我们的求师观也决定了中国难出一流大师。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师并不是以名人为师,而是以众人为师(孔老夫子说过“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真正出一流大师的国家应该是寻天下人为师。就在中国的大学讲坛云集众多国外名师、名家讲课的同时,美国的哈佛大学却把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中国农民企业家、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德康请到哈佛大学讲学。可见,美国之所以出那么多诺奖得主,并不是因为美国引进了全世界名师、名家,而是美国人信奉的是“以天下人为师”的求师观。中美两国人求师观的不同,决定了以天下人为师美国必然会产生众多的一流大师,而以名人为师中国只能跟在其后出二流、三流大师。
总之,教育部不惜花重金组织实施的“111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让大学多出成果,多出拔尖人才,但事实将会证明,这是一项劳民伤财,无果而终的计划。中国要想尽快出大师,应该换一个新的“111计划”。与原“111计划”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立足国内,依靠自己,把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希望建立在本国人基础之上的,并且不用花重金的“111计划”。该项计划的初步构想是:动员国内100所重点大学,在13亿中国人中,通过竞选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像选拔体育人才、选拔歌手一样),公开选拔创新型人才,每年1000名左右(不论年龄,不讲学历,不凭分数、外语)。这里说的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在生产、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有重大发现、重大创新思维或想法的人;是指那些能站在全球视角,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勇于对经典提出质疑的人。要让这些进入高校,进行重点培养、帮扶;每年再从这其中选出100个左右重点课题,组织专人协助攻关,倾国家之力,培育、帮扶、推举有重大发现人。可以相信,用不了多久(最多10年),中国就会自己冒出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大师,并且有望实现诺奖零的突破。
对新“111计划”作出这样的预期,我的依据是,在科史上,有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生产、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因受某一件事的启发,突然间冒出来的灵感,闪耀出来的创造火花。中国有13亿人口,在生产、生活中偶然间产生重大发现、重大创新想法的人很多,只要我们有一套健全完备的、能够成全有重大发现、重大创新想法人的体制、机制,中国本土上能冒出来的大师、拿回来的诺奖绝不逊色于任何国家。
在科学史上那些曾创造大奇迹的人,在今天的中国比比皆是。如,19世纪被誉为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第一发现人迈尔。迈尔是德国一位船医、年轻人。在做船医时,他发现每当轮船行驶到非洲热带地区时,船员患者静脉里的血比在欧洲要红。后来他在拉瓦锡燃烧氧化学说里找到了人在高温条件下血液变红的原因(因在高温条件下人体只需要吸收食物中较少的热量,食物在体内燃烧减弱,静脉血管里还剩留较多的氧,所以使血液变红)。由此,他联想到食物里的化学能,也象机械能一样,可以转化为热。此外,他还根据暴风雨时,海水会变热等现象,联想到水会因振动而变热。1842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关于非生物界各种力的意见》。在论文中,他把“无不生有,有不变无”的哲学命题运用到“落体力学”和热等方面,并且较准确地计算出热功当量,首次提出了“能量守恒与转化的思想”,由此,迈尔成为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第一人。
被称为地质学革命的发动者的魏格纳,是德国一名气象员。1910年他在观察地图时,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具有相似性。之后,他又从一篇论文里了解到,根据对古生物研究表明,巴西与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连接。这一事实给魏格纳很大启发,由此他设想全世界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称原始大陆),在它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这个原始大陆在天体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几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魏格纳率先提出这一学说,使他成为地质学革命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广东省揭东县农民谢怀杰,仅有初中文化程度,40多年前上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有关论著里发现火箭推力理论前后有矛盾,进而发现火箭推力方程有“差错”。从1961年开始,他白天劳动,晚上学习,自学了高等数学、物理学,力学等课程,还自制了“火箭空气静力”实验模型。为了筹得科研资金,他还利用自已的研究成果和手艺,帮助农民修理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赚钱,甚至还向银行申请部分贷款。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2001年,他终于完成了“修正火箭推力方程”,写成《火箭空气静力新探》一书。之后,他去广卅等地找到一些名牌大学物理系当面汇报,还给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北师大等单位写过求教信,始终都未讨到个说法。后来,县科技局通过本县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工作的一位老乡找到该所火箭发动机专家王桁,2003年12月13曰,谢怀杰才收到了王桁的复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谢怀杰先生写了一本《火箭空气静力新探》的书,对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公式进了分析批判,结论为‘可以说,原来的火箭空气静力理论是一个悖论’。如此重大发现,值得讨论。”
重庆市丰都县新大集团董事长冯劲松,今年48岁,是一位生产经营水泥的企业老板,22年来他投资近100万元搞研究,提出自己的“宇宙相对论”,自称可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据其介绍,9岁那年他发现割回家的猪草,因堆放太久导致发热。为弄清原因,他当时去问父母和老师,但未果。“从此以后,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科学的思考。”冯劲松称,1985年,他思考后预言,物体的重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他把这命名为“广义宇宙相对论”。
他听人说人死后尸体的某些部位要发热发烫,随后尸体还会变重。1995年,冯的父亲刚断气时,他就特地摸了一下父亲的七窍,发现果真如此。为印证这个结果,他四处凑钱做实验。1998年底,他辞掉了丰都县水利电力局的工作下海经商。几年间便成了拥有十多家企业的集团公司董事长。
冯劲松的实验是把一块在15摄氏度的室温下的普通铁块(或其他金属、陶瓷等),放到能精确到万分之一克的电子天平上称重为93.2593克,然后把它放到电炉上加热到300摄氏度时,其重量称得是93.2387克,当把它放在冰箱里冷却到零下18摄氏度时,发现其重量为93.3059克。它表明,铁块加热后比室温状态下减轻了0.0206克,冷冻后比室温状态下增加了0.0466克。冯认为,称重变轻是因为温度增高后,万有引力减小。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谈到物体相对运动速度引起质量变化。

冯劲松的实验,引起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范良藻教授的注意。范曾师从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2007年3月11日,范教授还亲抵丰都验证冯的实验,并把相关录像资料带回北京作进一步论证。范教授认为,“无论是何种物质,温度升高重量就减轻,温度降低重量就增重。这是一个传统热力学理论从未涉及也无法解释的现象。”之后,范教授兴奋地宣称:日前经过中国科技情报中心查新证实,尚未发现有类似的记载,确定该实验是一个崭新的、从未被人发现过的物理现象。

范教授承认,如果这个实验进一步被证实的话,可广泛运用到热核聚变、高温超导、量子保密通信、生命科学、医学诊断、天体力学、天文气候等领域中去。
2003年我国有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阅读婴幼儿早期教育书藉时,偶尔发现人脑里的意识成长与植物生理生长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后经深入研究,发现“植物与意识生(成)长遵循同一规律,即都是遵循隐的决定显的,显的又影响并反作用于隐的共同规律。意识成长,隐的是指隐意识,显的是指显意识。植物生长,隐的是指埋在地下的根,显的是指露出地表面的苗、茎、杆、叶。这一发现,对揭开人脑里意识活动的奥秘,探究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规律,研究在人类知识总量快速增长条件的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中科院人脑高级功能研究专家魏景汉教授看了论文初稿后指出:这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较为罕见的、难得的好文章。是属于另类型的科技创新。”建议修改后公开发表。之后,魏教授在给某心理学刊物写推荐信时指出:“许多人脑高级功能(即心理功能)的实验是用动物做的,这是基于人脑与动物脑有相似性的认识。该文提出了植物与人脑共同遵循统一生长规律的观点,并论述了一些新的、鲜为人知的人脑知识。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把人脑研究一下子由动物界扩大到生物界,让人看后耳目一新。尽管论文里一些观点、提法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作者能打破常规,立志图新,用生物界‘大统一’的理念来提出和探讨人脑问题,这在心理学界还是很罕见、很难得的…。人脑无法用活体做实验,作者尝试用植物与人脑共同遵循统一规律的观点来解释人脑某些活动规律,确有价值。”魏教授评价并无过分之处,人类对自己大脑的研究,在巴甫洛夫之前,基本上局限在研究人类本身,巴甫洛夫之后,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开始向动物界扩展,并通过观察、解剖动物脑来获得人脑方面的知识。懂得借助动物脑来研究人脑,对于人脑研究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正因为如此,
1904年,巴甫洛夫成为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用动物脑来研究人脑虽然使人脑研究取得新进展,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动物虽然有脑,但动物脑里没有高级意识,我们即便是把人脑与动物之间的相关知识全部搞清楚了,仍然无法获得开发人脑所需要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人脑研究者必须再向前跨进一步:跳出动物界,进入与动物界有种属关系的生物界,研究动物脑无法揭示的人脑奥秘,可以通过研究植物与人脑之间相似性规律(或者叫做生、成长遵循同一规律)得到揭示。
此外,这项研究还催生出发现隐形智力的存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认识到隐形智力的存在。现行教育规定孩子从6~7岁(即懂事后)才开始接受教育,说明目前人类对受教育规律的认识,只承认有显形智力存在,否认有隐形智力存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有一位负责人曾说过:“对不懂事的孩子进行有知识性内容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三年前,美国华盛顿著名智库“教育界”也发表文章称:“3岁前必须开发孩子智力的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科学证据支持”(见上海译报2007-4-26)。因为不懂事,向孩子教授知识,他听不懂,记不住,就说它没有意义的,这是地地道道的否认隐形智力的存在。事实上,人在懂事之前是处在隐形智力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向孩子提供有知识性、教育性内容的信息刺激,虽然看不到意识反映,但能促其隐形智力成长。隐形智力是显形智力的基础,人只有在呈隐形状态的智力吸收信息累计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会出现呈显形状态的认知能力,即懂事。
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因认识不到地球在自转,曾根据太阳东出西落的现象,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同样,今天因人类还未认识到隐形智力的存在,错误地认为孩子懂事是受教育的前提,事实恰好相反,孩子懂事是受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没有隐形智力的成长作为前提,孩子永远都不会懂事的。
正如只有找到能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方法,才能彻底揭穿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谎言一样,只有找到能证明隐形智力存在的方法,隐形智力存在的事实才有可能被人们认可。为此,研究者提出用四种方法可以证明隐形智力的存在。这四种方法是:1,与植物类比法;2,理想实验法;3,真实实验法;4,阴阳推论法。详述见《教育超越直觉
多数孩子都能12岁上大学》。
如果说巴甫洛夫开创的用动物脑揭示人脑的贡献在于:这项研究,使我们懂得了人脑获取知识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那么,用植物与人脑之间相似性规律来揭示人脑奥秘提出者的贡献则在于:该项研究,可以使我们懂得了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遵循隐形智力决定显形智力的基本规律。巴甫洛夫的研究只是揭示了人为什么能够学习的生物学基础,而植物与人脑相似性规律研究者,则是解释了人如何高效率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即把原来用5小时才能习得的知识,只用1小时习得,它的生物学依据是什么?如果实施新的“111计划”,这项研究马上就能走出个人的“小作坊”,进入“国家队”,依靠团队集体攻关,很快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将来绝不亚于巴甫洛夫。
不仅如此,全国有类似重大发现的人还有很多,对这些人,只要国家稍加帮扶马上就能成就大业。所以,对实施新的“111计划”,中国马上就能出大师的预期,我是充满信心的!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