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我看韩寒-话题2010读后

2013年08月31日 ⁄ 综合 ⁄ 共 2290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继续看《话题》,这次是2010,先看的是《韩寒、韩寒现象》,写得非常好,特别是“常识性批评”的总结以及与《时代》编辑的对话,让我对韩寒有了很多思考。同时,我对这篇文章也有自己一些不同的看法,文章基本上属于精英视角,在前半部分作者提出两个概念:促成韩寒现象的社会结构性力量与道义性话语的非道义生产,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作者的自言自语,而对什么是社会结构性力量,却并没有解释,另外,作为韩寒现象的主要受众即80后的我们,在文章中也缺位了,我们成了一个大众的代名词,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专家的观点代替了当事人们对韩寒的感受。这里,如果采访一些喜欢或讨厌韩寒的我们,效果会更加好。

 

说说作为大众的我对韩寒的感受吧。

 

最早知道韩寒是在高三,紧张的备考,竟然抽出时间看完了《三重门》,还是在课堂上,具体的情节忘记了,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语言,和我第一次看《在细雨中呼喊》感觉相似,让人抓狂的快乐,当然,现在已经熟悉了他的这种风格。竟然也写了篇文章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自然是没有结果的。这是个叛逆的同龄人,我当时想。然后就是高考,然后就是遗忘。

 

再见韩寒是在07年,从06年到07年,除去编程,一直关注的就是房价,随着房价的节节升高,随之升高的是被边缘化的焦虑感,正如话题里所说,以前进入中产阶级的门槛是高考,而现在是买房,有了房子才算中产阶级。人在焦虑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发泄,才会想肯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这时候发现了牛博,里面有个熟悉的名字:韩寒。文字一如既往,很痛快,看完他的文章,再狠狠骂一下这个社会,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慰藉。《韩寒、韩寒现象》里总结的很到位,韩寒的批评是一种常识批评,没有理论,就事论事,确也很符合当时的心境,谩骂总是很爽的,不用想太多,就是社会的问题,什么问题?管他的,反正就是有问题,一帮同龄的程序员聚在一起,聊起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一起喷射一下,带上韩寒。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韩寒的角色来得正是时候,叛逆、正直、敢说真话,是我们一致的评价,这种崇拜在08年的时候到达高峰,特别是地震后,他救回来的那条狗,那时,一旦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我们会说,看看韩寒怎么说,而韩寒总是会不负众望及时的发一篇博文,韩寒的观点代表了我们的观点。那时实际发生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就是当牛博其他人纷纷被封杀时,韩寒却很好的保存了下来。

 

09年后,关注急剧的减少,偶尔看到转帖,因为,我发现,无论是任何事情,他的立场是不变的:总是站在权力的对立面上,这让我有些审美疲劳。

 

直到今年发生百度文库事件和成都政府大楼事件,他才重回我的视野,我突然发现,他的影响力已经可以推动一些事情的前进,我想,他的定位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单纯的批评者转换成进步的推动者,有人把他比作现在的鲁迅,说真的,我觉得他还有很多路要走,看看他最新一篇博客《三峡是个好大坝》,除去他惯有的讽刺和留给他读者的满腔情绪,似乎没剩下什么。相比这个,我更想看到的是专家们的专业论证以及对当年整个论证过程的回溯,甚至,对于各种现象本身,需要有更深一层的思考,但是没有,我也突然明白他为什么很安全的一点点原因,他针对的从来就是现象和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权力。有些时候,情绪是一回事,专业的还是要留给专家。哦,其实韩寒的正式身份是个赛车手。最后再说说他的小说,1988,整部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实世界的小品映射,同样,除去留给读者巨大的无力感,再无其他。我把1988推荐给了还在上学的90后妹妹,她没读完,她说写得没有吸引力,比不上郭敬明,她们几乎都不知道韩寒这个人。也许,等我们这一代逐渐世俗,如果韩寒依旧是现在的韩寒,他很可能就会淡去,他是仅属于我们这一代的。

 

总结一下我对韩寒的看法。

 

首先他敢于真话、敢于表达,这几乎是一个必杀的特性,和大熊猫一样稀缺,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比他真话和专业的人还有很多,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从我们视野里被淡去了,导演只留他一个人在这个舞台上。他在对体制进行不断的抗争,而诡异的是,他未尝不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

 

第二他很聪明,他永远不会越界,他很善于利用资源和与人合作,他出现在《时代》,他为凡客代言尽管他说自己不是谁的代言,他总是能对最热点的事件及时发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他的常识批评为他赢来了大量读者,但这未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批评经常缺少力度且模式单一。但是,在这个时代,批评总是需要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

 

第四是他尝试了制作杂志、抗议百度,这不仅仅是批评那么简单,而是逐渐向行动靠拢,我喜欢这样的韩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一些推动的事情,正如李大眼去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最后,我爱韩寒。

 

至于韩寒现象,我想,这正反映出我们当下的现实状态,当我们收到这样和那样的教育,从农村带着家人的期望出来,充满希望的来到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时,却越来越悲哀的发现我们是被抛弃的一代,面对高昂的房价和激烈的通货膨胀,我们痛苦,我们迷茫,而当我们想寻找一些心理的安慰时,却惊愕的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空空如也,于是我们开始抱怨,开始慌张,开始憎恶这个社会,而没有人敢于批评或没有关注度非常高的人进行适合我们消费的常识批评,于是,作为同龄人的韩寒适时出现了,他的反体制、他的真性情正是我们需要却欠缺的,我们在他身上感受到自己同龄的情绪。然而,我们再大一些,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想法,韩寒似乎又不能满足我们了,他会随我们一些老去吗,谁知道呢。

 

多么想韩寒能够多一些的专家批评,但是如果他真按照我们的想法那样做了,那他就不叫韩寒了。

 

韩寒,从他身上,总能看出自己来。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