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3年10月14日 ⁄ 综合 ⁄ 共 3266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前两天,在与米老师交流的时候,提了这么个问题,原话大概是这样的:感觉有点过分依赖互联网了,所有知识都在网上,真正进脑子的没有多少,只是记住了个地址而已,要是没网了怎么办?

    通过与米老师的谈话,引发了以下思考: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先从第一个方面来说:先不说脑子里是不是真的什么也没有,知识都在网上,没网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挺无聊的,这就和想“如果有一天地球毁灭了怎么办”一样无聊。没电了怎么办?干脆别用电了呗。只想着没网怎么办,干脆别用网了呗。这样的超小概率事件,我们还是不要担忧了,不然得愁死。

       第二方面:脑子里真的没有吗?我们通过互联网查一个东西,第一次我们可能仅仅记住了一个地址和大概的内容,当我们反复查阅的时候,只要不是每次都机械地复制粘贴,这个东西就渐渐印入我们的大脑了。

    例如,当你用一个函数,不明白怎么用,第一次需要上网查,把这个函数,你需要的部分过了一遍,顺便把跟它相关的也扫了一眼(顺便学习法),有第一次的基础(知道在哪,大概有什么相关的),当你遇到问题,再次需要类似内容的时候,你可以迅速找到,这个时候你又把这个函数和相关内容过了一遍,第三次使用这个函数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用再上网查了,因为已经印在脑子里了。

       再比如,有一次,我配置sql2005远程连接,第一次上网查的,解决了问题。当同学问我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我试图运用第一次查询的经验解决,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再查那个地址(可以迅速找到),当再有第三次,让我单独配置的时候,我基本上就不用查了,因为这些自己已经掌握了。

       我们感觉自己没记住,不是我们真的没有记住,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把知识同化了,同化为我们的一部分,就像拿筷子吃饭,不用上网查如何拿筷子,然后记住这个地址,下次吃饭前还得再来看一遍如何拿筷子吧,如果是,那可就杯具了。其实,通过一次次反复,我们已经不用想如何去拿了,难道还能说只是记住了个地址吗?不是的,通过反复,这些知识技能已经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的一种内在属性。

       第三方面: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仅靠记忆是永远也记不下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至于如何庞大,看米老师这篇博客(http://mxj6688.blog.163.com/blog/static/13522339201111441852988/),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便是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运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追其本质,是一个由点到面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有形的信息网,来编织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网。

       

    综合以上三方面,我们再来问自己:真的只是知识的地址吗?我会答:不是的。

       不仅仅是知识的地址,还有知识的内容,还有获取知识的能力,都在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网中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在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中,我们在一点点变化。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没有客观全面认真地审视我们自己,还有另一方面原因是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在下面我们会谈到。

       回忆点滴成长,在思想的熏陶中,无形之中我们的技术也在提高,“稀里糊涂”中,那些原以为遥不可及的知识现在竟然变成了现实,比方说机房收费系统,那是我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竟然做了出来,不必再过多举例子,大家的变化都有目共睹。 

    

    再深挖一层,这其中又隐藏了这样一个问题:变化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像碳酸汽水,摇一摇就会冒泡,效果显著。

    

    但是,如果我们学了一个月就放弃了,或者学了半年就放弃了,那肯定看不到今天的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变化,如果我们现在放弃,那么肯定看不到2,3年后的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可能会否认自己的成长,觉得一无所获,进而否认这种教育,认为它是歪理邪说。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是理论出了问题,而是做的人没有真正领悟这种理论的真谛,没有按照理论要求的步骤,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走在途中,看不到曙光,就放弃了,必然是失败的。很有趣,失败的人都不找自身的原因,都爱埋怨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而是当我们看不到光明时,就放弃了,没有坚持到底,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又或者,我们做到了90%,而没有坚持做完剩下的10%

       

    再来看我们的教育,通过教育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是一个长期,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犹如做拼图游戏,需要一块一块地拼,慢慢成形,最后大功告成。

       如果仅仅追求暴风骤雨式的成长,老师把他知道的都一股脑塞给你,结果是所谓的效果显著,可是当暴风雨过去,又能剩下些什么?华而不实罢了。违背客观规律,只一味搞形式主义,拔苗助长,结果只能自取灭亡。

       

    写到这,想到我们的英语学习,再谈英语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饥汉吃饼》:古时候有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吃后觉得不顶事,就又买了一个吃,但肚子还是饿。于是再买再吃,一连吃了6个。感觉还不多饱,又买了一个,当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很饱了。这时他十分懊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自责道:“我是多么不会过日子的人呀!先前6个烧饼都被我白白地浪费啦!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要吃哪6个呢?”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家想想:这个饥汉的可笑之处何在呢?

    饥汉的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是经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质变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饥汉没有“吃了一个又一个”的量变,就不会发生“吃第七个”时的质变。

    我们学习英语也是要经历相同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到实现语言思维,用ShortBrain的方法学习外语,基本上颠覆了我们从前对学习英语的认知,在中文语言思维占绝对优势的大脑中增加一种英语语言思维,这需要反复的刺激与强化才能形成。早期,提高期,增长期,高级期这四个时期都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不断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

    总结来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包括我们学习英语),总是先以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这些微小的变化就在我们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可能看不到变化,但变化确是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例如,我们在使用Rosetta
Stone
学习英语的时候,该程序会自动按一个科学的重复和替换次序,不断重复,变换和推出新图片,我们则不断猜英文发音对应的图片。你会越猜越快,越来越会猜,逐渐把图片和听到的声音一起印在大脑中。我们以为没有印象,事实上,大脑里是有印象的,这和前面提到的“真正进脑子的没有多少,只是记住了个地址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是相似的道理。

    大家总是想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对自己或者是对SB这种方法不确定的表现,更多的是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大家的通病,一口是永远也吃不成个胖子的,着急也不可以不尊重客观规律,否则也只能一无所获。在米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我们的学习,不管是思想,技术,还是英语,都是一个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犹如破茧化蝶,需要一个静默的过程,如果熬不过这个静默的过程,那么,也只能死在茧里。

       相比米老师办提高班12年的静默,黑暗,寂寞与煎熬,我们这短短静默期又算得了什么。要盖多高的楼,就要对应打多深的地基,直到看到楼盖好了,我们才能体会到打地基是多么的重要。

    

    不得不说,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在于当他看不到光明,眼前一片黑漆漆的时候,他还能坚持多久。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本就是无序的,片面的,既然米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摆正心态,切莫急功近利,每天坚持做下去,相信,在某天早晨睁开眼,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悄悄地改变了。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