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读书笔记之(一)

2017年12月01日 ⁄ 综合 ⁄ 共 731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设计原则一

内容:

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

解释:

换句话说,如果每次新的需求一来,都会使某方面的代码发生变化,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这部分的代码需要被抽出来,和其他稳定的代码有所区别。

下面是这个原则的另一种思考方式:“把会变化的部分取出并封装起来,以便以后可以轻易地改动或扩充此部分,而不影响不需要变化的其他部分”

 

分开变化和不会变化的部分

 

 

设计原则二

内容: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解释:

 

 

设计原则三

内容:

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解释:

如你所见,多用组合建立系统有很大的弹性,不仅可以将算法封装成类,更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的改变行为”,只要组合的行为对象符合正确的接口标准即可。

 

 

 

设计模式一

策略模式 定义了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设计模式二

观察者模式 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松耦合的威力

当两个对象之间松耦合,它们依然可以交互,但是不太清楚彼此的细节。观察者模式提供了一种对象设计,让主题和观察者之间松耦合。

 

 

设计原则四

内容:

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解释:

松耦合的设计之所以能让我们建立有弹性的OO系统,能够应对变化,是因为对象之间的互相依赖降到了最低。

 

 

设计模式三

装饰者模式 动态地将责任附加到对象上。若要扩展功能,装饰者提供了比继承更有弹性的替代方案。

 

 

设计原则五

内容:

类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解释:

我们的目标是允许类容易扩展,在不修改现有代码的情况下,就可搭配新的行为。这样的设计具有弹性,可以应对改变,可以接受新的功能来应对改变的需求。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