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ZT) 读“闲书”的柳传志

2018年01月10日 ⁄ 综合 ⁄ 共 3047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柳传志读书,绝非只为消遣。
  《崛起的4大国》、《圈子圈套》、《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书,在2008年里深刻地影响了柳传志。为什么是这些书,深受柳的青睐与厚爱?
   2008年9月的一天,我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的融科资讯中心10层柳传志办公室专访他,6年来,我一直在采访柳传志,离他很近又很远。这一次,我要求自己切换视角,以平常之心聆听柳传志,记录那些关于联想关于柳传志的趣闻逸事。两个多小时的叙谈之中,柳传志给我讲他和老伴儿一起去看《集结号》以及吴宇森导演的《赤壁》。末了,柳郑重其事地建议我读一读《崛起的4大国》。我买了那本书,两天之内读完,掩卷沉思,我似乎一下子明白柳为什么喜欢那本书。
    说实话,我一度非常不理解,柳传志为什么喜欢读那些“闲书”,而不是彼德.德鲁克们的经典著作?现在,我终于知道,阅览那些书的同时,柳传志是在有所针对地思考联想的问题。《崛起的4大国》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的作品,这本书有助于柳传志“以美国人的思维认识世界”,同时深思“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柳传志曾经饶有兴致地约请《圈子圈套》的作者王强见面叙谈,这本反映IT业“阴谋秘计”的商战小说,触动了柳的敏感神经。当时,存在于联想内部的“公司政治、派系斗争”想来已让柳传志愈发警觉。此外,柳传志通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帝国的惆怅与兴衰,足以让他从另一纬度重识联想的危情与危机。
    柳传志很认真地听完我的“分析”,神情平静、目光柔和,“没那么玄,但是确实呢,看书本身对我退出问题本身去深入思考,是很有好处的。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保持清醒,不能糊涂,把事情看得更透彻,更明白。”柳传志保持着“读史”的传统,而且善于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企业管理的灵感,联想分拆之前,柳传志从《康熙大帝》中领悟出“交班要趁早”的道理。遗憾的是,柳传志并没有告诉我他从“明朝那些事儿”里生发出怎样的省悟与省察,我只知道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了5本《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册没看完,因为明朝末年的那些事儿太惨”。
    柳传志读书很杂,整个2008年以读小说为主,这是他抗御失眠最好的方法。柳传志还特意推荐属下阅读《杜拉拉升职记》。读《于丹“庄子”心得》,对柳传志无异于修身养性、浩然养素,“在流光中顺应,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出差在外,柳传志的背包里一定装着书,最近在看《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次和柳传志聊天,刚看完蒋子龙新作《农民帝国》的我极力向柳推荐这本书,还特别交代,”这本小说是以大邱庄禹作敏为原型“。听完这句话,柳显得有点兴奋,”大邱庄那个地方我早年间去过,一片烟碱、满目荒凉,禹作敏这个人了不起,只可惜没有约束好自己。“

    有一回,柳传志自驾车去打高尔夫,在加油站排队加油,排了好一会儿终于轮到了,这时候冷不丁后面蹿上一辆车加塞。“我这火当时就起来了,拉开车门就要和他去理论一番。”坐在旁边的太太赶紧把柳传志拉住了。 “自律当然是必要的,但就因为要顾虑身份问题不能和人吵架,也挺郁闷。”柳传志笑言。
    柳传志身边人说,“他的言行举止透射出一种无与争锋、舍我其谁的霸气,离他越近,这种感受愈发强烈而深刻。”2004年柳传志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位置让给了杨元庆,身边人下意识地问了一个有点“幼稚”的问题:“柳总,您真的要退休吗?”柳传志并不答话,只是回以淡然一笑,那一笑,含蓄而深邃、意境广远耐人寻味。柳传志享有并且享受作为企业家的过程与结果,一直以来,而且乐此不疲。2008年9月初,柳传志在联想控股内部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并一再告诫员工们“要有穿草鞋、勤奋斗的进取精神”。现在来看,“二次创业”的提法正逢其时。不只联想控股,整个“联想系”都面临“二次创业”的新使命。

    自我复制、再战江湖,并非柳传志之本心本意,直面今日联想之窘困,生性刚强的柳不甘心继续旁观侧语、旁敲侧击。经历一番可以想象的挣扎与思考,柳传志再战江湖,为沉陷失落、彷徨之中的联想集团注入一种乐观预期下的期待效应。在绝大多数联想人心目中,柳传志是已被神奇化的精神领袖,充满人格魅力、光环效应的柳试图将这样的信任和期待固化为一种力量,改变联想人的心态、行为,透过精神的感召与驱动共创价值。
    蕴蓄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潜入企业文化的内里,探取、深究跨界整合的伤痛与隐秘,我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必须高度重视越界整合过程中至为精要、紧要的文化问题。今天,我们显然不能忽略或者否认,此种基于兼容之本能的文化混杂与混搭,曾经一度模糊、混淆了联想前行的路径和方向——当然,这应该说是企业并购之后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让我们来看看联想“二次创业”的“考题”——如何将“上网本”这类愈益强化的战略机会与营销思考、战略运营有效对接?在日显艰辛的“全球化”谋求过程中,如何才能安全、良性地超越跨文化交流的误区、歧见以及公司政治的负面影响?如何更为细致、精准地体知消费者需求演变的方向与趋势,以便周到、迅捷、高效地为他们创造附加值更高的消费体验?为了打造并且真正形成富有韧性、持续创新的能力,需要辅之以怎样的供应链、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杨元庆做CEO,必须的。否则,联想将难以想象。由此来看,柳传志复出的意义与价值,被放大了。作为企业家,柳传志始终能够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拿捏善与恶的边界、外延与内涵,继而尽显真性情、真韬略。一直以来,柳传志始终是联想的精神支柱、精神导师。掌舵联想这些年,柳曾为联想的前程与前景忧心如焚、殚精竭虑,也曾为联想的人事布局、代际传承深谋远虑、大费周章、巧作设计,外界给予柳传志的荣光与赞誉已经足够丰富,甚至弥漫着些许颂扬、歌咏的甜腻味道。事实上,无论舆论如何评说,如何言传,柳传志始终以“传承、再造”为使命,致力于拓宽联想的企业纬度,以及个人的职业厚度,廓清路径、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在极端复杂、艰险的商业环境之中杀开一条血路。
    柳传志之于中国商界的一大贡献,即在于他以自己的方式培养、塑造、影响了一大批经理人。跨界并购,联想得以实现从本土经营向国际运营的历史性演进,然而,其后的商业故事一再证明,如是这般的继承与递进充满着荆棘,浸透着血泪,绝非坦途、实非顺遂。
    踏足国际化的这四年,杨元庆冀望以“兼容”戴尔的方式改造IBM、成就联想,期间,风波不断、阵痛不止。目前的联想似已沉陷僵局,一方面,尽管早已毅然决然地“去IBM化”,但并未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真正建立起“国际公司”的光荣与尊严;另一方面,虽以凌厉之势硬性导入戴尔“要素”,也未能在这场触及“灵魂 ”的体系建造、文化重构中树立起“超越本土”的精神与气质。归总来看,联想在国际化过程中,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海外交付的效率低下,二是文化融合艰辛。这是联想最头疼的两个问题。通过开发一个紧密集成的供应链,戴尔可以运用互联网及时、精准地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联想一直在努力,渴望通过学戴尔来提升竞争力,但是成效不彰。供应链优化方面,联想如何建构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对于时下的联想来说,整合业务、提升盈利的使命暂时超越了发展品牌的诉求。如何更加精准地紧贴消费者,快速响应市场,及时应变、创新,规避公司政治,做好整体协同,以不断培育品牌和长期盈利能力?
    这些问题,杨元庆想清楚了吗?联想僵局,谁能破除?杨元庆还是柳传志?
    现在的联想文化,已经面目恍惚。IBM、戴尔、联想文化的杂糅与纠缠,是一个可以要了命的问题,期待着柳传志先生凭借个人威望妥善解决这个敏感问题。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