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格 (数学)

2019年05月02日 ⁄ 综合 ⁄ 共 3705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格 (数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术语(lattice)来源于描述这种次序的哈斯图的形状。

数学中,是其非空有限子集都有一个上确界(叫)和一个下确界(叫)的偏序集合(poset)。格也可以特征化为满足特定公理恒等式代数结构。因为两个定义是等价的,格理论从序理论泛代数二者提取内容。半格包括了格,依次包括海廷代数布尔代数。这些"格样式"的结构都允许序理论和抽象代数的描述。

目录

  [隐藏

[编辑]序理论定义

考虑偏序集合(L,≤)。L 是一个,如果

对于 L 的所有元素 x 和 y,集合 {xy} 有在 L 中的最小上界(上确界)和在 L 中的最大下界(下确界)二者。

x 与 y 的并和交分别被指示为 x \vee y 和 x \wedge y。因为假定并和交存在于格中,\vee 和 \wedge 是二元运算。所以这个定义等价于要求 L 是并半格交半格二者。

有界格有一个最大元素和一个最小元素,按惯例分别指示为
1 和 0(也叫做)。任何格都可以通过增加一个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而转换成有界格。

使用容易的归纳论证,你可以演绎出任何格的所有非空有限子集的上确界(并)和下确界(交)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格的种类是完全格。一个格是完全的,如果它的所有子集都有一个交和一个并,这对比于上述格的定义,这里只要求所有非空有限子集的交和并的存在。

[编辑]抽象代数定义

另一种定义格的方式是将格定义为一种代数结构。一个是一个代数结构 (L, \vee, \wedge),其中 \vee 和 \wedge 是定义在集合 L 上的二元运算,且对于所有的 a, b, c \in L 满足:

交换律  a \vee b = b \vee a    a \wedge  b = b \wedge a
结合律  a \vee (b \vee c) = (a \vee b) \vee c    a \wedge (b \wedge c) = (a \wedge b) \wedge c
吸收律  a  \vee (a \wedge b) = a    a  \wedge (a \vee b) = a

从上述三个公理恒等式可以得出重要的:

幂等律  a \vee a = a    a \wedge a = a

这些公理断言了 (L,\vee)
和 (L,\wedge)
都是半格。吸收律是唯一交和并都出现了的公理,把格同一对半格区别开来并确保这两个半格正确的交互。特别是,每个半格都是另一个半格的对偶。“有界格”要求交和并都有一个零(neutral)元素,分别习惯叫做
1 和 0。参见半格条目。

格与广群家族有一些联系。因为交和并都符合交换律和结合律。格可以看作由有相同的承载者的两个交换半群组成的。如果格是有界的,这些半群也是交换幺半群吸收律是特定于格理论的唯一定义恒等式。

L 闭包于交和并之下,通过归纳,蕴涵了 L 的任何有限子集的交和并的存在性,有着一个例外:空集的交和并分别是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所以格只在它是有界的条件下包含所有有限(包含空)交和并。为此有些作者定义格的时候要求
0 和 1 是 L 的成员。而以这种方式定义格不损失一般性,因为任何格都可以被嵌入一个有界格中,这里不接受这种定义。

格的代数解释在泛代数中扮演根本性角色。

[编辑]两个定义的等价性

格的代数定义蕴涵了序理论的定义,反之亦然。

明显的,序理论的格引发了两个二元运算 \vee 和 \wedge。容易看出这些运算使
(L\vee\wedge)
变成代数意义上的格。反之亦真:考虑代数定义的格 (M\vee\wedge)。现在定义在M 上的偏序
≤ 如下,对于 M 中的元素 x 和 y

x ≤ y 当且仅当 x = x\wedgey

或等价的

x ≤ y 当且仅当 y = x\veey

吸收律确保了两个定义实际上是等价的。你现在可以检查以这种方式介入的关系 ≤ 定义了在其中二元交和并是通过最初运算 \vee 和 \wedge 而给出的一个偏序。反过来,由得出自上述序理论公式的代数定义的格
(L\vee\wedge)
引发的次序一致于 L 的最初次序。

因为格的两个定义是等价的,你可以随意调用任何定义的适合你用的方面。

[编辑]例子

  • 对于任何集合 AA 的所有子集的搜集(叫做 A 的幂集)可以通过子集包含的次序获得一个以 A 自身和空集为上下界的格。集合的交集并集分别解释为交(meet)和并(join)。
  • 对于任何集合 AA 的所有有限子集的搜集,通过包含次序也是格,并且将是有界的当且仅当 A 是有限的。
  • 自然数(包括 0)在“极小值”(min)和“极大值”(max)运算下,按照通常次序形成格。0 是底,没有顶。
  • 自然数的笛卡尔平方,按有随后定义的 ≤ 排序是格,(a,b)
    ≤ (c,d) ↔ (a ≤ c) & (b ≤ d)。(0,0) 是底;没有顶。
  • 正整数在采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运算之下,用整除作为次序关系也形成一个格: a ≤ b 如果 a 整除 b。底是
    1;没有顶。
  • 任何完全格都是(非常特殊的)有界格。这个类别引出了大量实际例子。

[编辑]格的态射

在两个格之间的适当的态射概念可以轻易的同上述代数定义得出。给定两个格 (L\vee\wedge)
和 (M\cup\cap),格的同态是一个函数 f : L → M 使得

f(x\veey)
f(x\cup f(y),
f(x\wedgey)
f(x\cap f(y)。

所以 f 是两个底层半格同态。当考虑带有更多结构的格的时候,这个态射也应当注意这个额外结构。所以在两个有界格 L 和 M 之间的态射 f 还有下列性质:

f(0L) = 0M ,
f(1L) = 1M 。

在序理论公式中,这些条件只声称格的同态是保持二元交和并的一个函数。对于有界格,最小和最大元素的保持只是空集的并和交的保持。

格的任何同态必然关于相关的次序关系是单调的;参见极限的保持。反过来当然不是真的:单调性决不蕴涵要求的保持性质。

假定同构作为可逆态射的标准定义,格的同构就是双射格同态。格和它们的态射形成了一个范畴

[编辑]子格

格 L 的子格是 L 的非空子集,它是带有同 L 一样的交和并运算的格。就是说,如果 L 是一个格,而 M\not=\varnothing 是 L 的子集使得对于 M 中的所有元素对 ab 有 a\wedgeb和 a\veeb 在 M 中,则 M 是 L 的子格。[1]

格 L 的子格 M 是 L 的凸子格,如果 x ≤ z ≤ y 和 xy 在 M 中蕴涵了 z 属于 M,对于在 L 中的所有元素 x, y, z

[编辑]对偶原理

f是含有格中的元素以及符号=, \leq, \geq, \vee, \wedge的逻辑命题,令f^*是将f中的\leq替换为\geq,将\geq替换为\leq,将\vee替换为\wedge,将\wedge替换为\vee后所得到的命题。则称f^*f对偶命题

f是含有格中的元素以及符号=, \leq, \geq, \vee, \wedge的逻辑命题,若f对于一切格为真,则f的对偶命题f^*也对于一切格为真。

[编辑]引用

可在线免费获得的专著:

Elementary texts recommended for those with limited mathematical maturity:

  • Donnellan, Thomas, 1968. Lattice Theory. Pergamon.
  • Grätzer, G., 1971. Lattice Theory: First concepts and distributive lattices. W. H. Freeman.

The standard contemporary introductory text:

  • Davey, B.A., and H. A. Priestley, 2002. Introduction to Lattices and Or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classic advanced monograph:

  • Garrett Birkhoff,1967. Lattice
    Theory
    , 3rd ed. Vol. 25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Colloquium Publication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Free lattices ar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title, not primarily devoted to lattice theory:

  • Johnstone, P.T., 1982. Stone spaces. Cambridge Studies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standard textbook on free lattices:

  • R. Freese, J. Jezek, and J. B. Nation, 1985. "Free Lattices". Mathematical Surveys and Monographs Volume: 42, American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编辑]注解

  1. ^ Burris,
    Stanley N., and H.P. Sankappanavar, H. P., 1981. A Course
    in Universal Algebra.
     Springer-Verlag. ISBN
    3-540-90578-2
    .

[编辑]参见

【上篇】
【下篇】

抱歉!评论已关闭.